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纽约三部曲》与《密室中的旅行》都是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典型作品。对情节的奇特构造,对人物的细心塑造,以及对写作意义的关注使得《纽约三部曲》与《密室中的旅行》联系紧密,后者既与前者一脉相承又被赋予更多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韦薇 《文教资料》2014,(30):111-113
《密室中的旅行》是保罗·奥斯特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具实验性的代表作,本文主要以对这部作品的细读为基础,解析作品中呈现出的元小说叙事策略,主要体现为“戏中之戏”的叙事结构,叙事视角的频繁转换,虚构人物的“穿越”而形成的虚实并置的效果。借用这些叙事技巧揭露了故事的虚构本质并展现一个荒诞破碎的后现代社会,以及作者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和隐忧。  相似文献   

3.
保罗·奥斯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美国作家,他的写作手法独特,往往采用故事套故事和反传统侦探小说的技巧。在特定的叙事语境中,以偶发事件导致人物生存处境发生变化,人生境遇发生改变来描写人物,塑造了一个个迷失自我,又寻找自我的人物形象。离奇的人物形象,有限的生活空间,诡异的故事情节,这一切在《玻璃城》和《密室中的旅行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移民作家总以双重文化视角关注自己族裔在多种文化中的生存状态及由此产生了对身份的迷惘和思考。英国移民作家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正是这一探索的体现。本文打破小说《米格尔》的叙述顺序对人物进行分类研究,从自我认知模糊、他者的效仿和人格扭曲、异化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展示米格尔街人自我身份缺失、迷失的过程和特征,感受这些人物的迷失自我的心酸生活。  相似文献   

5.
蒋璐 《文教资料》2008,(30):41-44
本文选取了两部刻画已婚女性婚姻生活的短篇小说--斯坦贝克的<菊花>和曼斯菲尔德的<幸福>,拟从它们的相似的故事发展结构入手,分析两位女主人公追寻自我身份的主题,探究她们走向幻灭的深层次原因,巡视作品创作时代的社会状况,社会和女性的关系,以及女性心理绵绵不断的痛苦,发掘她们的幻灭结局趋同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寻之旅充分说明建构黑人文化身份的关键在于接受本民族文化,自我身份认证的本质就寓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  相似文献   

7.
《纽约三部曲》是美国当代作家保罗.奥斯特的代表作之一。在奥斯特看来,生命是一场偶然,不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灵魂上,人都是非人。在文本中,这就体现为语言的失落、命名的游戏、身份的混乱、角色的机器化等几个主题与意象,同时,这些行文与叙述也是奥斯特之语言观、身份观与存在观的一种体现和表征。对父亲的追寻、写作的反思,成就了奥斯特一生对人之存在本质与常态的哲思和书写。  相似文献   

8.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阿富汗少年阿米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经历。以身份认同为视角,作者从自我身份和民族身份两个方面表现了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在成长过程中身份迷失、身份追寻与身份重获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揭示该小说身份认同的主题,以此为日益增多的跨文化背景下生存的当代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纽约三部曲》是奥斯特对后现代人的身份展开的一次探寻之旅。通过戏仿传统侦探小说,奥斯特揭示了小说人物身份的迷失:他们的身份或是存在于一种虚无缥缈的自我想象,或是被延推到一堆达不到终极的文字,或是迷失于寻求他者的认同中,从而反映出后现代语境中人的身份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相似文献   

10.
11.
农村环境教育是当前环境教育的重点、难点,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和农户分享改革成果的愿望日益强烈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农村环境教育体系。在科学把握农村环境教育体系内涵基础上,从参与主体、供给模式、内容构成等方面对农村环境教育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通过合理的农村环境教育供给模式,建立政府——农户双向沟通机制,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我国农村环境教育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英语指的是被具有中国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普遍使用,带有汉语语言和文化特征,能达到语言使用目的,并被其他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英语使用者接受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的民族身份标志可以从社会语言学、二语习得以及跨文化角度进行论述,在英语教学中保留民族身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意识到中国英语的存在并把中国文化植入英语教学将是对现有文化教学的有力补充,有助于英语学习者克服“中国文化失语”,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3.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中记述鲁智深的文字"通篇只是鲁达纪程图也"。这一"纪程",不仅是鲁达行侠仗义的人生轨迹,更是鲁达自我迷失、自我探寻、自我发现的心路历程,完成了从自我、本我到超我以及从有我到无我的超越。作品把鲁智深推进到生存结构之中,从形而上的哲学叩问和形而下的道德实践中拷问自我,探讨人类的存在方式,从而对陷入尘世的人生进行哲学上的探究。这种探寻态度,以及对于"存在"纬度之下的人性的省思,使它成为我国尤罕的"哲理小说"。  相似文献   

14.
人文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一大类。甘肃省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发展人文旅游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发展过程中,应扬长避短,把甘肃省从一个资源大省变为真正的旅游大省。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丰富的学识、敏锐的体验和卓尔不群的识见,加上他在创作中善于借鉴融合多种外国文学思潮、流派及作家的美学质素和我国传统诗文的创作技巧,使他的小说、散文中的意象设计呈现多元化倾向.考察郁达夫作品中隐喻的思维方式,其意象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倾向、死亡化倾向、病患化倾向、古典化倾向.而大量此类意象的运用释放着作者沉郁感伤的情怀.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家国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传统家国情怀的传承过程中追寻自身的本源,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浓浓深情的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融合凝练,在中华民族面临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社会境遇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进程中,承接传统家国情怀的核心精髓、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思想,开掘拓展家国情怀的思想资源、突破创新家国情怀的理论界域。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家国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传统家国情怀的传承过程中追寻自身的本源,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浓浓深情的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融合凝练,在中华民族面临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社会境遇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进程中,承接传统家国情怀的核心精髓、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思想,开掘拓展家国情怀的思想资源、突破创新家国情怀的理论界域。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初,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在西方理论学界引起重大反响,为广大读者品评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其中的狂欢化色彩值得深入探讨。本文试分析《格列佛游记》中"全民狂欢"状态的特有逻辑,探讨"狂欢式"设定的双重性,挖掘"狂欢色彩"背后展现的乌托邦理想世界,旨在帮助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小说的文学意蕴,帮助读者理解斯威夫特关心国家、社会的心情,同时也帮助读者体会作者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以其高超的思想与艺术成就而成为世界讽刺文学的典范,进而开创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河,它的不灭的光辉与旺盛的生命力,使作者成为一位站在时代高点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相似文献   

20.
生命与道德本身是相需相成,并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有机整体。而审照现实,道德与生命却不显和谐:或用道德排斥生命;或用生命排斥道德。事实上,生命是道德存在的基础,道德赋予生命以意义,两者的和谐统一是生命完整性凸显的重要保障。究其冲突实质属人为造成:人们的道德观念处于困惑状态;对生命各层次间的相互否定;用有限的生命否定无限的道德。因此,人之为人要达到生命顶峰,道德无疑应给予生命一种特殊的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