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座落”还是“坐落”?答案毫无疑问是“坐落”。但是许多人在使用过程中,总是要写威“座落”。笔者有心观察,发现许多报刊、电视节目、香烟盒、茶叶包装袋上都把“坐落”印成了“座落”。更有意思的是,笔者问了许多语文教师,竟然是百分之百的认为是“座落”。是“坐落”还是“座落”,一查词典就明白了,为什么还有这  相似文献   

2.
“诸子”属“子”,还是属“经”?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常常这样问。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诸子”及其相关知识“经、史、子、集”作一番分析解说。先说“诸子”的含义。《辞海·语词分册》是这样解  相似文献   

3.
“读”.这是学习书本知识的起码要求。首先要学会扫清阅读的文字障碍;其次,要学会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分析出课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掌握课文中的主要事实和原理。“思”。要学会科学地思维,掌握思维的结构、思维规律(包括辩证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如:三段论式、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归纳和演绎等.“问”.指讨论问题(包括问、议、争)。这是学习的一种方法,也是学习的一种良好习惯,它的基础是学习责任感。学问就是要问,要问个水落石出,以至“议论”“争论”达到弄清学问的目的.“练”.正确的认识路线是知行结合.在书本学习中“行”主要是指练习。学科不同,练习要求也不同:理科有运用基本原理、基本公式推理和运算练习;语文和外语有“听、说”练习;生物、地  相似文献   

4.
关于话题作文的利弊,我想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谈。作为一种作文方式,似乎也不失为一种可用的手段;作为一种考试方式,则事实已经证明弊大于利。弊在何处?潘新和、徐江、唐建新三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一些探讨。照我看来,不管是作为一种作文方式还是一种考试方式,话题作文都没有突破性的、本质性的意义,它主要是一种形式上的改良。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赞同潘新和先生的意见:不管是一种作文方式还是考试方式,作文的关键是要有一种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不是指出一个有人文内容的题目,而是整个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体谅和关切。欢迎大家参与“热点”讨论。下期讨论的话题是:多元解读到底有界无界?  相似文献   

5.
实行改革开放要不要问“姓社还是姓资”?这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弄乱了的重要是非问题。至今仍有些论者把“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问指责为“保守”、“封闭”的观点,主张予以抛弃。看来,“姓社还是姓资”究竟该不该问,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现实问题。实行改革开放必须区分“姓社还是姓资”。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姓社”和“姓资”两种不同的改革观和两种不同的改革。十余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碰到“好问题”游戏结束后,我和孩子们讨论着今天的游戏。当讨论到一个物品归类游戏时,奇奇突然问:“为什么剪刀既是学习用品,又是厨房用品?”我很惊讶,做教师十几年我第一次碰到这样的问题,但我意识到这是个好问题。“其实,剪刀还是木工工具。”有个小朋友在一旁补充。于是,我追问道:“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所有的孩子都哑口无言。霎时,我真有那么一丝冲动想告诉孩子们:“因为剪刀本领大”。但我还是忍住了,和孩子们一起把问题记录到了“问题树”上……周五,寄宿制的孩子要回家了。临走的时候,我问:“谁还记得奇奇的问题?”没想到大多数孩子…  相似文献   

7.
关于话题作文的利弊,我想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谈。作为一种作文方式,似乎也不失为一种可用的手段;作为一种考试方式,则事实已经证明弊大于利。弊在何处?潘新和、徐江、唐建新三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一些探讨。照我看来,不管是作为一种作文方式还是一种考试方式,话题作文都没有突破性的、本质性的意义,它主要是一种形式上的改良。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赞同潘新和先生的意见:不管是一种作文方式还是考试方式,作文的关键是要有一种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不是指出一个有人文内容的题目,而是整个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体谅和关切。欢迎大家参与“热点”讨论。下期讨论的话题是:多元解读到底有界无界?  相似文献   

8.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学习不仅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因为有意思,所以学习才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有老师曾经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刘老师。百分数是个‘数’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明确:到底什么是“数”?学习“数的认识”(无论是“20以内数的认识”还是“亿以内数的认识”)到底要认识数的哪些意义?电话号码是“数”吗?弗赖登塔尔在《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一书中指出:“以方法论、发生论和教学论的观点看,数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许多不同方面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话题作文的利弊,我想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谈。作为一种作文方式,似乎也不失为一种可用的手段;作为一种考试方式,则事实已经证明弊大于利。弊在何处?潘新和、徐江、唐建新三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一些探讨。照我看来,不管是作为一种作文方式还是一种考试方式,话题作文都没有突破性的、本质性的意义,它主要是一种形式上的改良。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赞同潘新和先生的意见:不管是一种作文方式还是考试方式,作文的关键是要有一种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不是指出一个有人文内容的题目,而是整个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体谅和关切。欢迎大家参与“热点”讨论。下期讨论的话题是:多元解读到底有界无界?  相似文献   

11.
许志忠 《考试周刊》2012,(55):133-134
古今中外有许多教育家都重视“问”,但现在有许多中学历史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搞“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一讲到底,把学生简单地当做听众,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者认为要上好历史课应该把问题意识引入课堂,“师问生”,“生问师”,师生“互问”,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是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12.
现在当学生的,在课桌上写写画画是常事.这样做显然既不卫生,又损坏了公共财产,应该批评.但这种事为什么屡禁不止,以至于形成一种“文化”?西城区职工大学中文系93级组织了一次讨论,您是不是觉得挺有意思,并得到了一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13.
去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了晓苏的短篇小说集《暗恋者》.在这部作品里面,晓苏写了一篇后记,题目叫做《有意思与有意义》,表达了他对小说的理解.晓苏认为“有意义”与“有意思”是理解小说的两个维度,并解释说:“有意义指的是有思想价值,有意思指的有情调有趣味.”在他看来,“最好的小说,无疑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那种”,然而,“这种完美的小说却少之又少”.之所以少,是因为难写.有的优秀小说,看上去“意义和意思都有”,可实际上却是“两张皮”,让人读起来感到“别扭,难受”.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往往便是以下三种小说:“一种有意义没意思的,一种是有意思没意义的,还有一种是既没意义也没意思的.  相似文献   

14.
近读《初中生》杂志的几篇“千金作文”,不禁拍案叫绝!“千金作文”可谓字字表真情,句句写实感!这样的作文,在当下学生报刊上已很难见到.《初中生》不惜重金征集,刊发真情作文,引领真情写作风向,这种敢为人先的举措和行动,可喜、可贺而又可贵!欣喜之余,我再次想起了作文的“有意思”和“有意义”这个命题,想到了当下中小学作文堪忧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各式各样的“问”呈现出共同的结构.哲学之问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以超乎寻常的方式对超乎寻常的东西作超乎寻常的发问”.对胡塞尔来说,提问体现了问者与答者的一种本源性关系.意向性则是影响提问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海德格尔来说,发问是“此在”的存在方式.所有发问都是一种寻求.伽达默尔则认为问题在诠释学中具有优先性,诠释学现象包含了问答逻辑.理解问题就像提出问题一样意味着打开意义的可能性.对本文作者而言,“问”是由发问者、问之内容和问之情境构成的三维结构.发问是人的本性并可分为自问和他问.大部分“问”表现了人的困惑和求索愿望,但问寒问暖式的问的首要意义在于人的伦理关切.  相似文献   

16.
世纪、年代的起始之年应为“0”年还是“1”年,学术界有不同观点,一派学者主张0年,另一派学者主张1年.本文认为应该始于0年,还进一步指出,关于“零”,人们一般想到的是数学意义,但“零”还有语文意义.学术界关于“世纪”、“年代”起始时间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用“零”的数学意义还是语文意义看待这个问题分不开.否认“零年”是“世纪”、“年代”的起始时间,是以“零”的数学意义看待“零年”的.事实上,“零年”用的是“零”的语文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少同学之所以觉得“没什么可写”,是因为自己有一个“框框”——写文章一定要写好人好事,有“教育意义”的事。而自己呢,一没有捡到钱包可以上缴,二没有生病可以让老师同学来帮助,三没有遇上老人要过马路……于是就觉得“没什么可写”。然而请想一想,鲁迅先生小时候和小朋友们摇船去看社戏,回家路上偷来人家的罗汉豆煮了吃,这总算不得“好人好事”吧?第二天六一公公送来了罗汉豆,少年鲁迅觉得还不如头天晚上偷来的好吃。这是为什么?小孩子觉得那样的生活“有意思”呗!我们写作文也要解放一点思想,不求“有意义”,只求“有意思”。我请同学…  相似文献   

18.
有一次和父亲一起走进一家宾馆,看到一盆花非常漂亮,我便问:“您猜这花是真的还是假的?”“一定是假的。”“为什么您敢这样肯定?”“你看,它连一片黄叶都没有,并且连一片将要变黄的也没有,那一定是假的。”走近用手摸摸,果然是假的。这件事引起了我对课堂教学的思考,一节课如果没有出现错误,那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假课;第二种:低...  相似文献   

19.
杨端方  陈刚 《物理教师》2023,(1):20-23+28
当下关于“力的分解”一节教学还存在一些疑问,例如“力的分解”依据应该是“力的作用效果”还是“问题解决需要”?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应该怎样分解力?为什么要这样分解?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现有的两种分解依据进行讨论,然后讨论“力的分解”实质、“力的分解”教学实质、总结出应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最后给出“力的分解”一节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滚滚,我是不是也会‘漏’得很厉害?”左左犹豫了好几分钟,还是鼓足勇气小声问。“扑通、扑通”,像母鸡生蛋一样从身上往下掉书,想想都丢人……“应该,是这样吧。要不要看看你‘漏’的样子?”圆滚滚坏笑着问。纠结了一下,左左点点头:“不过,我不想看到我读书的视频,有没有其他的方式?”“没问题。”圆滚滚一口答应,“你走几步,走几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