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与自然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范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而如何在存在论的视域中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人与自然是本文所论述的内容。《手稿》中,马克思是在存在论基础上发动和展开哲学革命的,从而从根本上终结了全部理性形而上学。"感性活动"原则构成马克思哲学存在论革命的枢轴,这是一个关于人和自然界的现实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感性活动原则在存在论基础上扭转了知识论路向,开启了哲学的新的存在论境域——生存论路向。马克思正是在新的存在论境域中论证和阐释人与自然的,从而瓦解了知识论路向上被形而上学化了的人和自然的本质,使得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2.
"自我"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连续性。马克思的思想转向看上去取消了"自我"概念,但并未取消"自我"问题。马克思通过对其早期所继承的近代"自我"的扬弃,揭示了人的实践和社会存在本质,使得"自我"概念从认识论范畴转为存在论范畴,实现了对近代"自我"观念的超越。这种超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意识论到实践论的"自我";从个体本位的"自我"到社会存在中的"自我";从天国到人间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在“晚期三天讨论班纪要”中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思想是“形而上学之极致”。文章试从马克思存在论思想的变革过程来论证海德格尔这个论断的虚假性,并解析海德格尔作如此论断的缘由。文章认为,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一种超越,是“感性的历史存在论”。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和科西克的"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是会通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两种典型理论形态。虽然其各自的理论表述不同,却都是通过对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和海德格尔空洞存在的双向反思,在海德格尔生存论的地基上融合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异化劳动等理论,追寻一种能够超越二元分立的具体哲学,建构感性存在论,这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然而,由于两种"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仍以海德格尔生存论为主导原则,因此无法克服以意识内在性为基本建制的现代形而上学。应在对两种"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反思中,转向马克思感性、对象性原理的原则高度,以开启出切中社会现实的、更广阔的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空间。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与人道主义均对异化现象作了无情的批判,但这丝毫不表明两之间不存在本质差异。马克思对异化劳动下“平等”和“自由”现象的剖析,富有启示性地把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的分歧呈现出来。这其实同时也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自身呈现。然而,对这一经典案例的理解离不开时“感性现实”概念的的深切领会。只有达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存在论境域,我们才能明白了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秘密正在“感性现实”之中,才能指认出它的自身逻辑。这种当代性表现为:深入到生存困境的根源即存在方式的自我异化之中,揭示出人类当下的基本生存样态及其扬弃的可能性,共产主义实践批判因而成为世界历史的一种呈现与自觉。  相似文献   

6.
正义之于马克思不能纠缠于"词句之争"。马克思"拜物教批判"中包含认识论维度的"物化"(Verdinglichung)与存在论维度的"物象化"(Versachlichung),这两个方面能够成为勘定"正义"的基本原则。依据西方政治哲学的"正义"观念,人们将基于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社会形态之"契约"的正义形式看作是一切社会的"自然属性",从而为交换正义作"辩护",即"正义拜物教"。而马克思立足于存在论的物象化(Versachlichung)批判了传统的"正义"观念,并认定正义是基于商品交易的社会,从而站在共产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构"。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辩证地走向一种"过渡时期"的"建构性"正义观念,从而真正通达"人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第一条中的nicht不应该理解和翻译为"不是",而应该理解和翻译为"没有";<提纲>第六条中的in seiner Wirklichkeit应该被解读成in menschlicher Wirklichkeit,这里的die menschliche wirklichkeit应该从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马克思的名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应该理解为"人的本质,在人的现实性上(即人的实践或感性活动的意义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提纲>第十条中的die menschliche Gesellschaft(人类社会),应该理解为扬弃了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费尔巴哈关于"感性世界"论述的批判,提出了"感性世界"是从属于"思想世界"和"自在世界"的子结构,是关于人感性活动的世界;"感性世界"是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是历史的、实践的产物。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为人的感性活动是"感性世界"的基础。这一观点的提出促进了世界本原问题的解决,对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近现代哲学家对西方传统思想中对"主体"概念的诠释与消解入手,如康德的认识论主体到黑格尔的存在论主体,再到马克思把主体把握为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强调劳动在里面所起的决定作用,在此基础上指出高职思政课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几个误区,即与历史脱节、与社会脱钩、与劳动脱离,最后提出必须诠释历史、融入社会和强化劳动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新中间阶级的表述"中产阶级"的概念经由马克思的详尽阐述之后,可谓家喻户晓。在马克思简单的二元对立的观点看来,被界定为介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各种社会集团的"中产阶级",最终将会日益萎缩且融人这两大对立的主流阶级之中。但是,来自许多国家的统计数据却呈现出了与马克思的设想背道而驰的社会发展轨迹。20世纪西方社会的阶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