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主要表现在把风景画和风俗画作为典型环境的有机构成因素,并且渲染出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2.
在《呼兰河传》里,萧红的女性意识不仅表现在对女性遭际的关注上,还体现在她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叙述风格里,特别是她具有隐喻、反讽、复调色彩的叙述声音传达出她鲜明的情感倾向,彰显了她的女权立场。  相似文献   

3.
《呼兰河传》以大量民俗态生活及民俗事象的描写,形象地 再现了处于封建蒙昧文化状态之中的呼兰城人保守、迷信、愚昧、麻木的 生活本质,深刻地剖析呼兰城人共同的文化心理,揭示恶习陋俗对民众的 摧残,批判了渗透其间、与之同构共存的封建礼教制度及伦理道德,同时 透露出民俗令人亲切使人感怀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中国小说创作中,萧红以独特鲜明的文体风格和描写女性意识的深入成熟而独树一帜。对于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大多是从性别这一独特角度和其对国民性批判主题的继承上进行探讨和分析.作者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并运用女性解放的相关理论,进一步探讨萧红在女性解放问题上的理性审视。  相似文献   

5.
萧红《呼兰河传》与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这两部乡土抒情小说以女性不同阶段的情感、心理体验,深刻地观照了乡土女性的苦难命运,但是写作语境的不同又使她们的情感书写具有明显差异。本文从两部小说的言说策略、生命形态、女性境遇等角度来分析其乡土经验的书写异质,并总结其乡土抒情小说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假如没有萧红,这世上恐怕很少有人知晓呼兰河。在中国诺大的政区图上,它只是针尖大的小点儿,甚至,因其渺小,连作为点的资格,都被理所当然地取消了。然而,萧红独具匠心地赋予了呼兰河以生命。尽管有人说,这生如死差不多。 人可以作传,地也可以作传。萧红的独特在于把地理上凝固的一个点,活化成立体的、充满喜怒哀乐的、流动的一段生命流程,只为了活着。她笔下的呼兰城,俨然是一个人,有他的音容笑貌,神态心理,形形色色。 六十年来,《呼兰河传》的命运,历尽坎坷。贬低、指责、漠视……近年来又升温,重新评说。然而,《呼兰河…  相似文献   

7.
乡土大地历来是中国现当代作家创作不息的源泉,在这些以理性精神观照乡土社会的作家中,笔者选取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和王安忆的《小鲍庄》进行对照解读,以"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乡村书写、"乡土美"的诗画建构、童养媳的不同命运和生命亮色的恒与逝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力图从时间维度探寻乡村社会的恒与变,作家关注点的同与异等现实问题,以对具体文本的拆解分析探讨现、当代文学中乡土叙事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8.
廖小华 《文教资料》2009,(15):22-25
<呼兰河传>是二十世纪著名作家萧红的一部回忆性作品.作品的语言随作者内在的心理情绪而自然流动,表现出依据题旨情境,适度调用各种修辞手段传情达意的修辞特性:词语选用上的通俗性、丰富性;偏离常规的个人化表达;形态各异的辞格妙用.其语言运用的修辞特性值得探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展示了东北这个大的地域空间里呼兰河小镇的风土民情和日常生活。其中作者对呼兰河城中大众的日常交流对话的描写最具有艺术性和象征性,民众的闲谈聊天在作者的安排下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导致了女性悲剧的产生。更重要的是,这种“闲聊”以其固有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特征,构成了整个呼兰小城的心理空间,展示了民众的心理特征,从而完成了萧红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反思和国民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是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登上中国文坛的女作家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进行的比较研究,运用平行研究方法,以女性视角切入。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的着力点不再是《生死场》中男女性别间的对抗,而是转移到整个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女性自身思想局限,启发我们认识到女性真正的觉醒和解放包含着社会的、文化的以及性别自身的许多层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关汉卿笔下的女性形象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但都散发着女性独立自尊的光辉。她们往往能为了维护爱情和自尊,积极地与封建势力斗争,甚至甘愿牺牲性命。本文从关汉卿的几部较为重要的杂剧出发,分析这些熠熠生辉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史记》描写了不同阶级、阶层的众多女性形象,她们风姿有别,其中多数处于中下层地位。司马迁通过精谋巧构,专辟两卷集中写刘汉朝廷的贵族女性,将其他众多女性附列于别人的列传之中,并善于通过特定环境来塑造女性。《史记》善于通过语言、表情以及行为和心理活动等来刻画女性形象,让她们妍媸毕现。尽管对女性的描写多数仅涉及片言只语,但司马迁的女性观是爱多于憎,并对每位女性给予了较为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创作的祥林嫂人物形象的影响下,二十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中相继出现了一批与祥林嫂精神气质及命运相似的疯妇形象。在封建社会的"四权"压制下,她们或忍辱顺从,或竭力抗争,但最终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呈现出疯癫状态,成为时代的牺牲品。该文着力探究这些乡村妇女走上疯癫道路的原因以及祥林嫂给乡土作家们创作疯妇形象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与卫慧、棉棉以及当下一些美女作家对眼下商业化大潮中的各种欲望化的生存景观的津津乐道不同,她的作品呈现的却是一幕幕带有终极意味的女性悲剧性生存景象的关怀.她的"三恋"系列,通过对"性"与"母性"的书写,实际是在发现、质询、反省和探究女性主体意识的迷失,进而思索女性的性别境遇及其生命体验,并为女性的性别本体复归而呐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古典名《水浒》中女性的婚姻情况的分析,将其分为旧的落后的封建包办婚姻和新的进步的自由平等的民主婚姻,进一步分析得出那个特定时代的化、人性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6.
《钢琴教师》围绕着权力的控制与抵制、性话语的压抑与争夺等展开,女主人公埃里卡的母亲为其营造了一个男性缺失的世界,以强悍的态度企图代替男性对女儿进行掌控与压制。作者敏锐洞悉了这种隐秘的同性压迫现象,通过埃里卡变态的性心理和性行为,展现了女性精神心理层面的另一种悲剧生存,表现了对女性生存的另类思考。  相似文献   

17.
邱华栋的都市新小说创造了一系列富有现代都市特色的女性形象。这些系列形象把都市女性普遍化为“新美人”内涵的文化符号。作家在这些小说中用单一的情节、男性的话语为都市女性塑像,即使这些系列形象具有明显的符号化嫌疑,又缺失了作家应有的深度思考和对个体的尊重。本文将对其小说的情节设置、叙述方式、话语表达进行分析,以探求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塑造都市女性形象的符号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中解读 2 0世纪欧洲文学中三部著名的文本 ,揭示三位“另类女性”在“成为自己”行为方式背后所高扬的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体意识 ,既传承了几千年的人本传统、人文精神 ,又寄寓着作家们对时代的呼告。三位“另类女性”所显现的颠覆话语霸权、消解中心、改写历史的力度 ,则传达出处于“生存困境”中的“现代人”的憧憬与期望。  相似文献   

19.
刘向《列女传》中的女性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对女性所扮演的“民”、女儿、妻子、母亲、儿媳等各种社会角色提出伦理要求,而对女性的各种伦理要求又以“礼”、“义”为价值取向。《列女传》的女性伦理思想在历史上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影响。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对责任和义务的高度自觉、以心安理得作为为人处世的价值目标。消极影响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婚姻关系中的男尊女卑倾向、过于看重“礼”、“义”的形式而不知变通。  相似文献   

20.
尽管人类历史上的文学书写历来都是由男性进行启蒙的,但是在"文革"时期的《海港》、《龙江颂》、《杜鹃山》三部"样板戏"中,女性却第一次获得了对男性启蒙的神圣权利。不过,这场以女性为主导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却隐含着政党权力话语规训的内容。经过权力话语的训诫,集体理念战胜了个人情感,由女性代表党对大众所进行的思想启蒙运动,终以女性自我情感被淹没而告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