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基于生命有限性的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的生命有限性是教育的重要前提,而教育则是人类克服生命有限性的最重要手段;现实的教育活动却往往忽略或曲解这一点;生命有限性的视角对于加深对教育的认识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有限的生命存在中,人何以超越其生命的有限性,中外古典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稍有不同。西方哲学家是通过否定人的有限存在来寻求对生命有限性超越的解决,而中国古代哲学家则是从承认人的有限存在,并在人的有限性存在中寻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就儒家和道家而言,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存在一些差异。儒家走的是“有为”式的超越之路,而道家走的是“无为”式的超越之路。事实上,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最终是一种价值的超越。这种价值的超越既可以是一种个体的行为,也可以是一种群体的行为,在今天仍有思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物质存在和运动形式,并非"永恒范畴",它同样具有有限性。这种有限性起码表现在四个方面:人的有限性、教育主体的有限性、教育时空的有限性和教育责任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4.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物质存在和运动形式,并非"永恒范畴",它同样具有有限性。这种有限性起码表现在四个方面:人的有限性、教育主体的有限性、教育时空的有限性和教育责任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5.
教育具有有限性--对"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一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含义是教育具有有限性。将教育责任无限扩大并单纯归为教育系统的观点是“教育万能论”在当代的翻版。它混淆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的无限性。教育的有限性表现在教育系统的结构一功能的有限性、教育有受限性、教育的历史局限性等方面。教育不是无能的,却也不是万能的,教育不应对社会负全责。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生命的特征是有限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独特性及超越性。教育应依据生命的特征 ,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 ,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 ,并引导生命从生存走向存在。  相似文献   

7.
生命是知识教育的原点。以关怀生命为基本旨归,就是要发挥知识教育的生命特质,建立起适宜个体生命提升的知识教育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生命的所有问题都能通过知识教育得到解决,无论是激发个体的生命意识,还是构建个体的生命形态,知识教育都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8.
教育本应是直面生命、提升生命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因为教育的存在,人的生命更加充盈、完善,从人的生命特质与学校教育相互关涉的角度出发,教育具有有限性、独特性、生成性和超越性四个方面的内涵意蕴。  相似文献   

9.
教育本应是直面生命、提升生命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因为教育的存在,人的生命更加充盈、完善,从人的生命特质与学校教育相互关涉的角度出发,教育具有有限性、独特性、生成性和超越性四个方面的内涵意蕴。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补充,在思想教育这块阵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学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教育形式。本文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若干主题,指出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有限与无限这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在高等代数中的体现,以及在高等代数教学中,如何应用有限与无限这一辩证法则,通过有限去认识无限,通过有限去解决无限。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的不断加深,高校发生的大学生生命危机事件逐年增加,尽管比率不高,但负面效应却很大。因此,了解高校的生命危机现象,认识危机产生的原因,探索建立科学的生命危机管理及处置机制,有效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高校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延平 《教育研究》2006,27(3):35-38
教育与生命共存并互相印证。人的生命特性是教育存在的理由和依据,教育是人生命存在的形式和需要,教育在展示生命存在的同时也完善了生命的发展。生命本体的教育坚持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生命,反思“非生命化”教育对人生命的漠视,关注生命整体和人的生命全程是生命本体教育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4.
试论高校生活化德育环境的意义与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化德育是高校德育改革的重要出路之一,也是德育未来的发展方向.生活化德育环境的构造作为高校生活化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道德践行能力,形成良好道德习惯的客观要求.构造良好的生活化德育环境要把握学校、社会、家庭、网络四雏一体的生活德育环境系统,从学校生活德育环境、社会生活德育环境、家庭生活德育环境和网络生活德育环境四个方面来进行构造高校和谐的生活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15.
生命教育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的过程及生命的意义才能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6.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因此,教育应成为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价值应通过引导人的生命建构去实现,因而,真正的教育应是一种直面人的生命,体现生命关怀,焕发着生命意义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生命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缺失,使一部分大学生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由此引发了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深刻反思。以《古田会议决议》为指导广泛开展的教育活动不仅消除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的影响,同时也使包括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等生命意识逐步成为红军党员的主流意识和价值取向,这为探讨生命教育在现代教育视域中的应然性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生命哲学是20世纪非理性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柏格森是当时这一流派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以他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对人的直觉给与了相当重视,对生命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觉的缺失将影响创新教育进一步深入开展,呼唤直觉的回归已经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这一点上,柏格森对生命和直觉独特的理解给了我们教育研究和教学活动一个很好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传统德育主体性的缺失,德育与生活的相互疏离,是导致现代德育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新世纪谋求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实现生活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发展趋势。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完善了德育理论,提升了德育效能,拓展了德育空间,引导个体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回归生活的德育是让学生拥有一个"生活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里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注重引导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健康地成长,趋向于善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