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融危机导致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而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存在不利因素,为此促进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后,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分析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多元回归分析原理及模型的介绍,结合株洲市2001~201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数据,运用统计分析程序spss19.0对影响地级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承载力的因素进行了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因素对承载力的权重。  相似文献   

4.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压力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稳定性较差等问题,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瓶颈。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需要从政策制定、强化培训、完善服务、创造环境等方面制定策略,以破解转移就业难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分析指出就地转移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而在就地转移的过程中应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最后以四川省三个县的石材资源开发利用为例,对政府在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过程中所起作用及工作重心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国家极为关注的问题,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等。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诸多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式、结构、流向、流量、流速、返乡,直接影响工农、城乡关系,影响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影响到社会和谐安定的大局。秦皇岛在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洪流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进行秦秦皇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8.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外转移成为一种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受到非农部门吸纳能力和外部环境的限制,也受到农业吐出能力和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内在制约。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以就业和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汉中市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现状和特点入手,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制约因素,探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对策和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本文根据调查统计和典型案例,主要研究汉中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寻求引导汉中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提要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递增,必然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大量转移,将给社会各个方面带来广泛深刻的影响,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加以引导和解决。  相似文献   

11.
紧密结合农业和农村实际,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与农村内部空间,通过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积极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整合与优化,大力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居住和生活环境,从而实现唐山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  相似文献   

12.
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关键.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依据年龄进行分类 ,确定实施转移的范围 ;建议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 ,既立足当前 ,又考虑长远 ,有目标、分阶段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提高农民受教育层次 ,是彻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有利于解决农村人口富余问题,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并为城市建设提供必要的劳动力,推动城市化进程。当前,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这种转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很多问题。要真正实现有效转移,必须加快我国社会改革,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地区的迁移日益普遍,贫困地区也不例外。利用对云南昭通市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调查资料,分析劳动力流动与缓解贫困的关系。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从总体上改善了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这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流动在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发生率、缓解人文贫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缓解农村生态贫困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6.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目前的情况下,积极发展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及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人.所以说,职业教育引领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经典模型——刘易斯的产业转移模型和托达罗的反流动论揭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可采取两种转移方式。教育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必要技能的训练。大力发展农村中、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战略性的举措。可采取政府补贴的多元化办学,实行准入制度来引导农村青少年接受中、高等教育,可发展不同方式的教育来满足农村劳动力的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