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邢台学院学报》2016,(1):46-49
农民工市民化是实现城镇化转型的必由之路,但是农民工市民化却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城市经济、政治、社会、生态都具有重大影响。因此破除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户籍障碍、建立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工居住成本问题、提高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能力对促进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城市农民工的社会性需求可分为对工作岗位、对城市工作与生活的安全性以及对流入城市户籍的需求三个方面,并存在着渐次满足,逐步推进的规律。面对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境况,农民工自己也有独特的应对措施。政府在解决农民工社会性需求中不能失职,应当采取积极的政策与制度推动农民工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晖 《考试周刊》2013,(31):94-94
本文对河北省部分城市18岁以上农民工的体育需求心态进行了分层定量描述,发现农民工的体育需求观念不强,并分析了农民工体育参与意识差对城市劳动力带来的影响。给出了转变农民工体育需求不良心态的对策,旨在保障城市劳动力的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呈现"三高三低"的特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仍是处于城市制度之外的社会群体,其社会地位边缘化、居住边缘化、就业边缘化、经济地位边缘化,仍是极其显著的。政府应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真正摆上议事日程,给予特殊关注,采取多种途径解决这一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已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民工在城市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独立社会群体,其居住方式也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社会经济现象。农民工与城市户籍人口相比,在居住现状上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农民工居住条件简陋以及居住环境恶劣,这样的居住情况给社会造成了很多不稳定因素。要彻底解决农民工的居住问题,必须从法律的层面上保护居住权,立法保护居住权并确立居住权的宪法地位,此外还要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完善与居住权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并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郑州市五区1650名农民工生存状况实地调查,结果发现存在有农民工收入低,生活质量不高;找工作压力大,就业渠道单一;住房条件差,急需提高居住质量;自身认同感低,不利于融入城市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完善农民工住房制度、推进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等,从而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以改善我省农民工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农民工群体规模日益扩大,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趋显著,影响了农民工成功融入城市、我国进一步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亟需研究解决。可以从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体制、创新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提升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参与意识、创新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与形式等四个主要方面,思考解决面向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矛盾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对农民工组织问题的分析,提出农民工组织化问题是解决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社会整合问题的关键所在。文章指出解决农民工组织的问题要在原有的血缘、地缘、业缘等组织基础上进行组织创新,以一种结合以上三种因素的综合组织的形态在城市完成农民工的社会重建。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随迁子女,一个"特殊"的城市生活群体,身在城市,心在乡村。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随父辈被动迁徙到城市,成为城市中一个独特的受教育群体。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境遇,牵动着城市的心脏。虽然流入地城市努力张开怀抱接纳这些孩子,但与逐年增长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以流入地为主,多举措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问题,让他们早日全面享受同城待遇,成为地方两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状况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和职业技能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但仍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阻碍了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需求强烈,但存在经济障碍和时间缺乏.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应该把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作为第一要务,通过短线培训和长线教育,构建城乡统筹的农民终身教育体系,采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文化素质,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向产业工人和市民转变.  相似文献   

11.
城市农民工住房现状及其解决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中国特定户籍制度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物。他们在城市的住房主要是单身宿舍、工棚或合租房,不但面积狭小而且条件恶劣,与城市市民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而以往的住房政策又对他们关注较少。解决好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不仅关系社会公正与和谐,也关系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关系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变革现行土地制度,并辅之以建设流动人口公共住宅、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等政策措施,从而让这部分人群也能在城市“住有所居”。  相似文献   

12.
城市农民工的住房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农民工长期工作在城市,从事各种职业,技术水平也高低不同。但是,他们的居住条件却惊人类似,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住房设施简陋、环境差,同质性强,居住模式以集体居住为主,居住伙伴多为同伴民工,家庭形式居住的农民工只占23.3%。尽管居住方面处于绝对剥夺状态,农民工对自己的居住条件仍然表现出中度的满意水平。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他们选择的参照群体为同类民工,而且认同当前的市场分配逻辑。但是当结果公平分配原则被他们更多认知的时候,他们的相对剥夺感会极大提升,由此产生的后果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3.
外来人口在大城市的大规模聚居行为导致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加大了统筹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难度。通过对上海的实证分析表明:聚居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资源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聚居区的生活环境和空间隔离给部分孩子的社会融合造成不利影响,给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带来困惑;教育成本的增加、收益的减少,致使聚居区出现了新的(子女)读书无用论;大城市具有竞争优势的教育资源已产生一定的洼地效应。基于上述问题,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以"融合"为理念的外来人口服务管理政策体系,根据常住人口的需求,合理高效配置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  相似文献   

14.
住房公积金贷款作为政策性住房金融的主体,已成为职工购房贷款首选的贷款方式,但随着贷款风险不断增强,因此对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必须充分认识到运作之中的管理风险,并加以规避,促使住房公积金贷款稳健地发展.为改善人们居住条件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个人合作建房尝试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合作建房尝试是老百姓对高额的房价抵制,为实现自己“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展开的迫于无奈的自我拯救。但个人合作建房存在难以取得土地、组织形式、资金等问题,同时它不能解决我国住房的基本问题。个人合作建房不能成为我国住房形式。我国只有建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商品房的住房模式体系.才能解决老百姓居住的生存需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2城市调研发现,各地在解决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管理、在校学习以及心理发展等方面。为进一步改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现状,建议中央设立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专项基金,实施教育券制度,建立全国性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各地制订合理的入学标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推广农民工子女学校"国有民办"办学模式,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支持和监管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镇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是个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解决了其住房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在目前房改已取得了一些成就的前提下,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对我国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采取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8.
构成美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大众高额消费"背后是"家庭住户高额债务"。工人负债支付劳动力生产费用,典型表现在信用卡购买日常生活资料和支付生活费用(含医疗费用)、底层工人家庭利用次级贷款购买住房、工人子女借贷支付公立高等教育费用。在对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里,"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是最显著的一个。为了解决再生产出来的价值的实现,即剩余价值的实现的问题,把工人必要的消费基金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授予的信用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条件。家庭住户债务深刻地影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积累:债务使工人不得不承受更高的剥削率,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力生产费用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的利息。借贷消费在流通领域暂时缓解剩余价值实现的困难;在生产领域使分配制度进一步极化,生产过剩的矛盾和社会撕裂的矛盾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进城与返乡体现了一种双向的"嵌入"过程:进城——带着"乡土惯习"嵌入城市生存环境的过程;返乡———带着"市民惯习"嵌入乡土社会环境的过程。其中,进城过程体现了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规训与再社会化,而返乡过程体现了农民工对乡土社会的重塑。这一双向的"嵌入"过程能否成功进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化进程能否顺利完成。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研究农民工群体在这一双向的"嵌入"过程所面临的"社会屏蔽"与障碍,关注其在城市和乡土中的两个不同的生存世界,呼吁社会更多的关注农民工群体,并努力解除对农民工的结构性排斥,营造一个和谐共生的生存世界。  相似文献   

20.
对边疆民族地区414名乡村教师和159名城镇教师的物质生活状态以及社会支持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教师与城镇教师的物质生活状态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乡村教师对住房、生活环境及社区服务的满意度明显低于城镇教师。在社会支持方面,乡村教师的主观支持感受明显差于城镇教师,乡村教师可以通过改善主观支持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