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丁易 《培训与研究》2008,25(3):11-13
从美国黑人作家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慈善的主题出发,运用礼物经济的原理分析小说中诺顿和玛丽等人物对主人公的慈善行为的不同性质,以及慈善概念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作家拉斯普京在小说《活着,但要记住》中,塑造了男主人公逃兵安德烈的形象.本文力图透过作家对主人公灵魂的深入剖析,揭示安德烈思想演变的轨迹,以及展现其在生与死边缘挣扎的内心世界.小说正是在这充满张力的人物画廊里,再现了作家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精神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将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小说《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与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女主人公祥林嫂相比较,通过对这两位处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背景下人物的心理及行为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她们面对相似精神压力下所持的态度及不同的命运结局,体现了两位作者在寻求妇女解放道路中不同的世界观和文学观,目的是更好地理解两位妇女的悲剧命运所表现出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远大前程》是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部经典著作。小说生动地刻画了代表着英国底层阶级的主人公皮普对远大前程脱离困境的一种渴望和所历经的磨难。小说中的乔是不可缺少的次要人物,他出现的安排对小说中主人公的丰满成长有着至  相似文献   

5.
文章就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和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人物拉斯蒂涅进行比较,简明阐述了这两个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命运的抉择,从而以点带面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本质。  相似文献   

6.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幻灭;在感受自我之死中,完成了对爱和生命意义的找寻。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殊途同归。从小说叙事中,作家杜拉斯完成了对死亡、生命、爱情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经典之作。本文拟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小说进行重新解读与分析,揭示了小说体现的复调特征:作品主人公的主体性、小说情节结构与话语的对话性,以及小说人物与作品本身的未完成性。  相似文献   

8.
艾丽斯·沃克获得普利策文学大奖的小说《紫色》以书信体的小说文体形式生动地刻画出主人公与黑人内部的性别意识抗争以及自我认识的历程。从文体学的视角出发去审视《紫色》,其书信当中出现了寄信人地址和时间的空白、写信人签名空白、结束语阿门的空白以及人物姓名的空白。主人公茜莉笔下的这些空白与其内心变化之间建立了互动关系。因此,探究小说书信格式当中的空白与隐现的转换艺术,有助于更轻松地直观人物形象,体会《紫色》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9.
小说中的叙述视角与反讽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内在契合性。英国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在小说《十九号房》中立足女主人公苏珊的视角,同时结合并转换运用不同视角,将客观叙述内化为人物心理活动,将主观情感外化为象征意象,形成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实现对女主人公的反讽,进而对女性追求自由独立过程中源于自身的从精神上依附男性、家庭中自我价值缺失直至逃避自我等问题进行了讽刺与批判。  相似文献   

10.
《赌窟里的花魂》是中国作家徐行的一部小说,虽鲜为人知,在情节构架和人物设置等方面和法国小伸马的《茶花女》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作家在塑造女主角形象时。都有意无意地投射了相似的男性中心意识,从而使女主人公在他们的男权话语中,充当了被牺牲者和被救赎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创作理念与经验,对他人之小说的读后评议或审美感受,部分散落在他致亲友作家的书信中,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关于“客观性”的理解;关于题材、人物、事物、景物和细节等若干问题的述评;关于“简炼”的诠释;关于“大胆和独创”与“陈词滥调”之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香港作家董启章先生的小说《安卓珍尼》是一篇为读者提供着无数可能的小说。小说中生物的科普介绍与人物的经历相互关照。文章从小说文本入手,分析两个主人公"安卓珍尼"与"我"的关系,以期为读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五号屠场》作为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最具争议性和最受欢迎的代表作,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各界的极大兴趣和源自不同角度的评论。小说以主人公毕利的时空穿梭为时间线索,运用大量的后现代主义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战争带给人类的极大创伤。从神话—原型角度重新解读小说,旨在以《圣经》故事为依托,通过寻找小说中人物的原型和宗教情结得出小说的另一条精神线索。  相似文献   

14.
人物背景伽西莫多是法国小说《巴黎圣母院》里的一号主人公。这部小说,有的翻译为《钟楼怪人》,"怪人"指的就是他。《巴黎圣母院》问世于1831年,是作家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它以15世纪的法国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敲钟怪人  相似文献   

15.
小说中的象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暗示语言,是作家匠心独具的表现手法,是解读小说人物的重要渠道.《迷离》中山羊弗洛拉这一意象就承载了作家的诸多象征意图,随着弗洛拉的出现、走失、再度出现、再度消失,主人公卡拉的命运也相应地出现新的转机和危机,与此紧密依存的还有人物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6.
小说中的象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暗示语言,是作家匠心独具的表现手法,是解读小说人物的重要渠道。《逃离》中山羊弗洛拉这一意象就承载了作家的诸多象征意图,随着弗洛拉的出现、走失、再度出现、再度消失,主人公卡拉的命运也相应地出现新的转机和危机,与此紧密依存的还有人物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7.
借助韩礼德语篇功能中对语篇发展最重要的主位系统,对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中主人公埃德娜从被动接受她的传统角色到主动与此作斗争的转变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埃德娜不同觉醒阶段的主位分析,得出不同阶段的语言特征,是揭示主人公从被动麻木到积极采取行动的转变过程的有力依据。文章指出,主位系统不仅能成功地说明人物的变化过程;同时为小说的美学与文学意义提供并赋予更深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视角描写是小说常见的技巧,而视角与叙述人称结合形成叙述方位,共同参与叙述角度的构建。本文以加拿大华裔英语作家伊芙琳.刘的短篇小说《碎玻璃》为例,分析了小说中的叙述方位,及其对主题构建的意义。在小说中,第三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以及第一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轮番出场,使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得到全面展示,她内心的挣扎轨迹也在"我"与"她"的对话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视角描写是小说常见的技巧,而视角与叙述人称结合形成叙述方位,共同参与叙述角度的构建。本文以加拿大华裔英语作家伊芙琳·刘的短篇小说《碎玻璃》为例,分析了小说中的叙述方位,及其对主题构建的意义。在小说中,第三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以及第一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轮番出场,使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得到全面展示,她内心的挣扎轨迹也在“我”与“她”的对话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索尔·贝娄是当代美国犹太作家的杰出代表人物.本篇论文分析索尔·贝娄代表作《赫索格》的犹太性,试图说明索尔·贝娄在小说中表现出的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敏锐观察与犹太民族的命运折射关系,并进一步说明贝娄赋予小说主人公美好希望所蕴含的犹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