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新课标说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素养是什么?素养是"平日的修养",素养这东西不是一天两天能培养起来的,如长身体,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若把语文素养的养成比作长身体,那不妨把语文学习比作吃饭。怎样才能长好身体?吃饱饭,吃好饭,消化吸收好。如何吃、以什么方式用什么工具吃都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2.
我虽然在大学里教了25年的文学,也写过几篇讨论中国语文教育问题的文章,但是还绝然没有向世人张扬我的语文教育观的狂妄。我之所以以此为题,则是由于对当下语文教育的一些“我的”思考。我认为,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必然是有着独立的教育思想,独特的语文体悟,独具的教学方法的,他能以广博的胸襟吸纳任何有益的思想营养,却不会简单地听命于各种指令、经验、条文一类的外来驱遣。相反,视条约为教学之准绳,奉新模式为去除旧弊端之锐器,甚至于将流俗作改革之新招,无论如何都造就不了优秀。这是语文教改发展到今天,我们还必须张扬的语文精神;也是…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往往侧重于微观的考虑,局限于具体方法的争论和经验的描绘,因此虽有成绩却难以取得重大的突破。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大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促使我们从宏观上来考虑语文教学和教改的问题。一、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三个面向”的核心是面向现代化。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就必须根据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进行改革,自觉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4.
我是学文的,对语文有着特殊的感情。学校毕业后,分配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经常听到和看到一些语文教学的情况。基于以上原因,很想谈一些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想法。但是由于缺乏语文教学的亲自实践,所以只能算作思考。一、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是坚持文道统一,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从全局把握自己的工作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培养能够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人才。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归根到底是使培养的人在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坛,十年来怪事迭出,教学改革据说可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可搞教改的老师最怕统一考试,担心出不了成绩;十年教改,新星辈出,然而成千上万的中学语文教师,热烈响应者并不多,各种教改招数纷纷在报刊上亮相,但热闹一阵子之后又归于平静……凡此种种,都说明一个道理:语文教改是一个规模巨大的系统工程,“个体户”独自经营是无法胜任的。语文教改没有“个体户”,语文教改必须大协作。遗憾的是:十年教改的特点,却是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大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就是把语文知识的字、词、句等方面的微观教学升华为对人类文化、科学文明及人格魅力的审美情感教育,把几册课本、四面课堂的“闭门讲经”式教学扩展到大社会、大生活的背景之下,让学生感受时代脉搏和社会生活节奏,全方位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育。这个“大”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广阔性、语文课堂的社会性、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语文能力的综合性上。它要求语文教师将语文教育与情感熏陶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结合起来。为什么要实行“大语文…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改革现今已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它既包含了请“律师”为语文教学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辩护的问题 ,也存在对如今语文教学中的“泛主体化、泛素质化”的正确定位问题 ,同时还暴露出语文教学“实证不足” ,需要定性和定量测评的问题。这些问题把我们部分语文教师拖载得太远 ,不得不回首作如下思考 :1 语文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语文课堂教学要形成多元的风格和风范。笔者认为 ,教师在备、教、辅、改、考、评等方面要做到教育教学观念的八大转变 :即单纯的语文教学思想转变为全面发展的育人观 ;由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 ;传统…  相似文献   

8.
9.
去年国庆节前,邓小平同志为我校题词,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个题词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战略方针.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开辟教育的新局面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中学的语文教学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改革是新时期的主旋律,语文教育改革虽然只是其中—个小小的音符,但是它所固有的基础工具性以及在进行情思审美教育、智力开发等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决定了它的改革必然牵动其它学科,影响一代新人的素质。因此,深化语文教育改革是当代语文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那么什么是最紧要、最根本的问题呢?在这方面,目前有三种看法:第一,认为是教材改革,刘国盈同志和姚德喜同志就明确提出:”现阶段语文教改的主要矛盾是教材”。“要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其关键在于教  相似文献   

11.
人们都在总结语文教学改革的十年,都在探索教改的新路。1986年12月在沈阳举行的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次年12月在广州举行的第四届年会以及这一、二年中其它相关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是这种总结和探索的高峰体现。1986年的年会上,人们纷纷提出“语文教改出现“消沉”、“冷滞”、“教改成效不理想”等令人警醒深省的问题。一时反思之云笼罩着语文界的上空。1987年的广州会议,张志公的“深化说”成为大会的主旋律。而就如何深化所提出的改革教材,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理论远落后于实践,以及考试制度严重束缚教学等等,都是前进路上亟待解决而又难度极大的课题。事实上,反思也罢,深化也罢,都表明我们语文教改离根本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根本改革,大约要上溯到本世纪初,从清末到五四运动这一段时期。改革的主要标志,在学制上,是罢科举,语文单独设科;在教学内容上,是语体文代替了文言文。1903年,清廷颁布《考务纲要》,语文单独设科。1905年,清廷下谕废除科举。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小学“国文”改为“国语”,全部采用白话。随后,白话文也逐步进入了中学的国文教材。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学生厌学、费时而效率低下的现象。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从让学生“走进文本、走上讲台、走出课堂”这三个方面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从而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角度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这意味着“人文精神”将会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到重要的位置。《标准》在字里行间有意突出了“人文”一词 ,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个信号 :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何为“人文精神”?通过学习《标准》,我们认为语文课中的“人文精神”,是教材中那闪烁着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 ,是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权力意…  相似文献   

15.
16.
为了深化中学语文教改,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光荣使命。笔者认为。必须强化三点认识,抓好五件事情。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改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其原因很多,但主要还在于思想观念必须改革和更新。本文就这个问题谈几点思考。思考之一:教法改革与传统继承当前的语文教改中,较多的是进行教法改革。各种新教法如雨后春笋。这些改革对克服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的确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有一些教师,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以至变成邯郸学步。更有些教师,一谈到教改,  相似文献   

18.
新余一中青年语文教师毛承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深入探索教学规律,钻研教育理论,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比较阅读与写作教学”简称“比较读写法”。“比较读写法”是将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教材有一定联系的文章结合起来教学,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分析理解,掌握教材的学习要点,在此基础上,学习课文的某种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达到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地的语文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进,专家学者著书评说,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更是把新课标当成新世纪的语文教学的航标。新课程,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从专家所描述的情形看,前景是美好的。无庸置疑,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这正是人们所期冀的。在为新课程取得许多成效而欢欣欢舞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貌似新课程,实则是把旧的东西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后又粉墨登场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新课程理念的不解、浅解、误解。当初提出“素质教育”这一理论时,曾有许多人…  相似文献   

20.
“重建人文”与语文教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学术界关于“重建人文”、“重建道德”的讨论十分热烈。这场大讨论,针对社会风气逐渐远离传统、教育失误、价值观“物化”的种种负作用,针砭时弊,目的旨在提高全民族素质,恢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复兴我中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