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百年中国政治史,革命与改良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传统上,人们在研究中一般是褒革命而贬改良,但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总进程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革命与改良实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从这个角度来考察清末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活动,无论从双方的目的或性质上看,都具有更多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近代黄州宗族社会为个案,考察文化冲击、革命与近代宗族社会关系。作者认为清末以来西方文化冲击使近代宗族社会传统士绅领导阶层出现断层,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传播又使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从思想上完成对宗族制度的批判,成为农村社会革命的领导者。农村社会革命实现对宗族制度的物质批判,而它又是清末以来文化冲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开办新式学堂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借助清末兴学的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新式学堂发展成为自己宣传和组织革命的阵地,徐锡麟任教和兴办新式学堂的历程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最终,新式学堂演变为培育革命力量的基地和清末革命浪潮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流之一是实现近代化。因为只有实现了近代化,才能使中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鸦片战争之后发生的革命、改革及其他爱国运动,在主观上或客观上都是不同阶级、阶层以及各种政治力量,为达此目的所作的尝试。其中,“清末新政”是近代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然而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清末新政”的内容都极为简单,其中某些评价还很不公允。这些恰恰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在编写教材时应努力避免的。为此,笔者以“清末新政”为例,谈谈自己的浅见。一、“清末新政”起止何时?“预备立宪”是“新政”内容吗?“新…  相似文献   

5.
清末轰轰烈烈的海军建设在近代史研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至今对于中国近代海军史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缺陷。概念上存在着不清楚的地方,在研究的时间和地域范围上也集中于洋务运动前后及北洋海军,而对于清中后期的南方海域海军力量研究存在较大缺陷。  相似文献   

6.
王力平,1938年在延安参加革命。1951年1月任中央办公厅警卫处保健科副科长,兼任刘少奇的保健医生。后任海军卫生部防疫大队卫生勤务研究所代理所长、海军某部卫生处处长等职。2006年3月逝世。[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革命推动了海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引起了海军战役样武的变革,使现代海军战役出现许多新特点.本文就此简单概括了其呈现出的几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清海军在辛亥革命前期是清王朝用于镇压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武汉起义后,海军的作战舰艇集中于长江一线,封锁革命军。在清军攻陷汉口,军事上处于优势之际,奉命封锁长江、镇压革命的以萨镇冰统制为首的海军舰队官兵们却幡然觉悟,纷纷倒戈,调转炮口,攻打清军。清海军在辛亥革命中易帜加入革命军行列,参加推翻清王朝斗争的行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留学生与晚清海军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行新式海军教育是近代军事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适应制器、练兵和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晚清海军教育以兴办水师学堂为先,首开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先河。自19世纪80年代起,军事留学生陆续学成归国。作为早期比较系统地学习西学技艺的新型人才,其中一部分人与晚清海军教育多有联系,或投身海军教育,出任海军学堂教习、总办等职务,个别的还亲自创办海军学堂,或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完善了近代海军教育的思想理念。留学生群体由此在晚清的海军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培养了一大批新式人才,促进了晚清海军教育的近代化。但由于留学生群体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在当时沉闷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氛围的影响下,晚清海军教育仍存在着诸如从事海军教育的留学生师资较少、教学质量不高、教学目的过分偏重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不少论著和中国近代史教科书将中法马江战役时驻守马尾军港的11艘舰船,看作是福建海军的总舰数,并由此得出了福建海军“全军覆灭”的说法。作者从考察清末福建海军舰船编制入手,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是违背史实的。福建海军编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以闽省“船政轮船”为其舰队的基本数额。早在1870年福建海军便设置了轮船统领,具备了建制的雏型。其后,凡“闽局所造之船”均编入福建海军。到1875年福建海军已拥有舰船16艘。1879年清廷令“闽局轮船先行练成一军”,并明确规定:凡船政制造的舰船,均归福建海军统领“总统”。这就使福建海军的编制基本定型,即归其统属的舰船范围更加明确。到中法战争之前,福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中国妇女的政治意识主要表现为一种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在戊戌辛亥年间,其主要表现为知识女性“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爱国意识和“驱逐鞑虏”的革命意识;在五四运动期间,主要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反帝爱国意识。清末民初妇女的政治表现和要求体现了她们政治参与上的醒悟自觉。  相似文献   

12.
香港在清末内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具体表现在:1.香港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源地;2.孙中山等在香港创建了最早的几个民主革命团体;3.香港是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4.香港是清末武装反清起义的后方基地;5.港英政府出于其殖民统治和在华侵略权益的需要,对清末内地革命也采取灵活的态度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教育督导制度,发轫于西方国家。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在引进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的同时,也引进了西方国家督导或日视导制度。1905年,清朝设视学官,颁布了《视学官章程》,视学制度正式确立。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建立中央教育部。沿用清末视学制度,建立了中央、省、县三级视学网络。后来,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老解放区,一直到建国初期,  相似文献   

14.
清末中国社会面临革命与改良的艰难抉择,就革命而言,存在着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矛盾,然而改良之路也缺乏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在实践已初步证明改良之路行不通的背景下,民主革命无疑就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中国人民只能在民主革命的实践中继续探索救国之路。  相似文献   

15.
清末的文学革新运动,五四文学革命,三十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体革命的三部曲。瞿秋白三十年代提出的“文腔革命”主张,不是旧调重弹,而是一次新的文学革命。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艺运动,新的人民文艺的出现,又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瞿秋白的“文腔革命”有关。瞿秋白的“文腔革命”是直言不讳的形式革命。它比胡适的形式革命理论更明确、更彻底,也更具有革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革命"是如何具体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意义世界发生关联、产生影响,"革命"又是依托了怎样的样式来进行表达的,而不同的媒介在代表/再现"革命"中又有着怎样不同的功能。这些问题对于研究"革命"的具体发生过程及政治文化背景无法回避。本文以清末南社人在戏剧改良方面的实践为例,讨论他们关于"表演"的复杂理解及其政治性,为观察清末政治文化提供一个微观视角。  相似文献   

17.
周辛铄论略     
清末,出身耕读世家的新化籍志士周辛铄在国难日亟的情势下,先是奉行教育救国主义,毁家兴学。继而奔走反清革命,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周辛铄对近代湖南内地的教育勃兴功不可没,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革命活动家。在辛亥革命志士群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清末,为自救图强清政府编练了新军。这支军队的编练、来源及所受到的影响带有明显的革命倾向,以至武昌新军首义后全国新国大都站在了清朝的对立面,对于结束清朝统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革命”话语的转型:从清末到1920年代 张春田(以下简称“张”):陈老师,您的新著《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不久前出版了。这本书的题目很有意思,“革命”和“共和”正好是您讨论的那个历史时段(借用张灏先生的话就是所谓“转型时代”)的两个关键词。而您原来对“革命”就有研究。能否谈谈您是在何种语境中对革命的问题产生研究兴趣,背后又有怎样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20.
清末革命与改良论战是对我国当时前途走向的一次大讨论,今天仍值得对其进行历史审视并得出其对当今的启示。当时论战双方都有着以己之最优比对方之最劣的田忌赛马式的问题。革命改良没有抽象的高下之分。清末革命与改良论战的当今启示是改良事业需要革命勇气,成功的革命只需要一次,改良是社会永恒的需要,我国当今社会特别需要弘扬改良精神。弘扬改良精神不会有损于党的历史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