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象”为古代墓室中常见的装饰手法,它是人类寄托亡灵于宇宙的象征。安丙家族墓地以精湛的石刻技法,镌刻出表现形式各异的“四象”浮雕,反映出南宋时期“四象”石刻艺术题材和艺术表现形式继承和发展演变的历史概况,并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早期佛教造像艺术在滇蜀地区有着广泛的考古分布,这些考古材料显示了汉代滇蜀地区与缅甸、天竺的佛教信仰及艺术传播之间存在联系。笔者认为,早在汉代之前,西南交通的滇缅道就已经存在,具有相当古老的历史。随着一世纪大乘佛教的兴起,佛教造像开始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流行,并逐渐通过滇缅道传播到滇蜀地区,与当地的早期道教和神仙术信仰融合。从整个长江流域来看,滇蜀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出现最早,长江中下游后来出现的早期佛教造像艺术,应是通过西南滇缅道间接传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宋代以来 ,儒佛调和。反映到佛教艺术上 ,则有南宋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父母恩重经变”摩崖造像的出现。本文论述了该造像与孝道思想的关系 ,体现了佛教受儒家思想影响 ,逐渐世俗化、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谈谈佛教与中国民俗方立天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以后,不仅对我国的伦理道德、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给予了影响和渗透,而且与各类民俗也有着广泛的联系,甚至有的民俗简直就是中土与印度佛教的混血儿。正是随着佛教的流传,我国的民风民俗在不断充实、变化,佛教气息、佛...  相似文献   

5.
佛性观念的形成和主要发展线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佛教学说中的基本观念——“佛性”观念的形成、印度大乘佛教的主要佛性观念、中国佛教宗派的主要佛性观念作了考察和论述。指出中国佛教宗派的佛性理论是在吸收改造印度佛教有关经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从中可见佛性观念在印度、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咏 《中国文化》2014,(1):257-259
作为中国人物绘画体系之一大宗,罗汉题材之绘画有其绵长悠久之历史。作为曾被广大中国民众信仰之对象,罗汉造像与佛和菩萨一样,在佛教艺术中有着大量表现,而将罗汉摹写入图,则始於六朝,东晋戴逵尝画有《五百罗汉图》,是为吾国迄今所见最早之罗汉题材绘画。由唐宋至明清,  相似文献   

7.
按照各种佛经的说法:释迦牟尼在跋伽仙人苦行林中悟道成佛以后,首先在鹿野园中为忄乔陈如等五人说法,使五人心悦诚服,皈依佛门.至此,佛教所谓的“三宝”俱足,佛教正式形成.所谓“三宝”:佛宝是指释迦牟尼本身,代表着佛教的膜拜对象;法宝是指佛教教义,表现为形而上的理论体系;僧宝是指弘扬佛教教义的僧众,它是不同于一般信众的稳定的专职集团.“三宝”之间的关系相辅相存,缺一不可:是佛发现了法并且说法,因而有了佛教教理,故法是依存于佛的;但同时,又是藉着发现法、体悟法而才有所谓的佛,离开法也就无佛可言了,故佛又需以法为本质;僧为佛的代表、法的传承,离开佛、法,僧不可能单独存在.由此可以看出,佛教自一创立,膜拜对象、理论体系与僧侣集团就是其存在、发展的三大支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而帝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极大.一方面,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帝王通过财物布施、政治支持及人员参与等多种方式来扶持佛教,从而大大地推动了佛教的发展.另一面,有些帝王在看到佛教的繁荣的背后所隐藏的一些弊病之后,或以温和的辩难方式,或用激烈的废佛运动来遏制、阻碍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佛教名山的文化鉴赏郑国铨中国的许多名山多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山因佛而著名;佛以山而益显。一、佛与山林缘分深"天下名山僧占多",此说由来已久。但是,也有人认力此乃不实之词,确切地说,应是:"天下名山增建多。"从深层意义上看,中国佛教名山,是佛教在中国广...  相似文献   

10.
隋唐时期是佛教极为兴盛的时期。在当朝帝王们的支持和默许下.佛教寺院遍布全国各地,僧众人数众多,寺院经济也获得了高速发展。到唐武宗灭佛之前,有的佛教寺院的占地已达数万顷之多,所谓“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其七八”,可见佛教经济势力的强大。同时,隋唐时期也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1.
四川地区的巴蜀佛教及其佛教雕刻艺术,在千禧年之前,就海外的学术界而言,不甚热衷,亦无大型力作.其因,在于欠缺指引性,甚而学术性研究等的依据与获得.  相似文献   

12.
印度佛教圣地“山奇大塔”,拥有众多美丽的佛教雕刻艺术,经西方考古学家研究报道后享誉国际。本文作者综合各方面资料并亲临现场采风后整理成文,本刊将陆续登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印度佛教圣地“山奇大塔”,拥有众多美丽的佛教雕刻艺术,经西方考古学家研究报道后享誉国际。本文作者综合各方面资料并亲临现场采风后整理成文,本刊将陆续登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正>净土思想是我国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所谓的净土便是指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而发愿成就的清静国土,也是佛教徒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宣扬了很多净土,比较常见的有无量寿佛的西方极乐净土,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药师佛琉璃光如来的东方净琉璃净土,阿閦佛之东方妙喜世界,此外还有《华严经》的华藏  相似文献   

15.
印度佛教圣地“山奇大塔”,拥有众多美丽89佛教雕刻艺术,经西方考古学家研究报道后享誉国际。本文作者综合各方面资料并亲临现场采风后整理成文,《中外文化交流》将陆续登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太虚的人生佛教提出,是以其人心的人文維度作中國近代佛教的新開端。社會時勢發展中的現代性,直接影響了他的佛學理論立場與對弘揚佛法的方法思考。人生佛教的智啓,與儒家的君子修養,目標取向是一致的。《佛乘宗要論》的特點,是以本對化,是佛法應化現代人心之需要。在詮釋中,他總是站在回顧和檢討中國佛教的整個現狀,結合社會的現實狀態。融科學、哲學於佛教,顯示着太虚個人與人生佛教巨大的知識能量。1923年,先後輸送四批人才去各國訪學,是中國佛學走向世界的先驅之路。以入世之覺讓判教圓融人性,讓佛教注入現代性,形成圓融新説,是太虚讓大乘添了新活力。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佛教典籍中,《坛经》是绝无仅有的一本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根据佛教的传统,只有记叙佛祖释迦牟尼的言教的著作才能称之为“经”,佛的弟子及后代佛徒的著作只能称作是“论”,以《坛经》冠名慧能的言教,足见“六祖革命”后,中国佛教的变革风习...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园林中,塔以其造型精美、意蕴丰富而成为一朵瑰丽的奇葩。我国现有许多城填或风景胜地,不少是以塔作为重要标志。然而,塔并非我国固有,它本是佛教建筑,东汉初年随佛教一起自印度传入。塔在传入后,立即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历代的建筑风尚、审美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本身也因此具有丰富的超越宗教象征的文化意蕴。佛教的传播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利用佛经进行说教;二是用形象化的实物或图画进行宣传。塔就是最突出的形象之一。梵文称塔为Stupa,汉文佛经译为“堵波”、“浮图”等。据传释迦牟尼死后,弟子们火化遗…  相似文献   

19.
佛教自孙吴赤乌四年传入苏州,至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所以苏州佛教传承悠久,信徒众多,在当地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明末苏州居士周永年的家族世代为官,清正廉洁,素有奉佛传统。周永年作为传统知识分子,面临明末动荡的政治局势,毅然放弃科举正途、皈依佛教、担当起保护地方文化的重任;周永年积极投身佛教事业,雕刻佛经,布施僧侣,尤以所编撰的《吴都法乘》影响深远;苏州佛教尚文尚佛的特征,在明末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寺院因得到文人的资助而缓解了经济上的困境,包括周永年在内的"四大高僧"以复兴佛教为己任,积极革除影响佛教发展的弊病。他们同门下文人居士一道,推动了明末苏州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说起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不少人会感觉陌生,但如果提及佛利尔与赛克勒艺廊,那么艺术爱好者多少或有耳闻。很多初次参观佛利尔与赛克勒艺廊的人会被其组织结构搞得晕头转向,这里究竟是一座馆还是两座馆,其区别和经营有何异同?事实上,佛利尔和赛克勒均有各自地址、分开收藏和展示各自藏品,但它们地下相连,共用网站和电话,且自馆长以降所有工作人员均兼职于两馆,或许它们可以被看成是“一所博物馆辖下的两个艺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