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鸿门宴》所写,是楚汉相争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其中,曹无伤、项伯、张良、樊哙四人在这场历史事件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历来人们对他们的评价都具较为单一,本文尝试从古今学者对《史记》的评价和司马迁对人物描写的特点来分析,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鸿门宴》历来为人所关注,教学与解读文章可谓汗牛充栋。然不外乎鸿门宴上该不该杀刘邦?项羽、刘邦的性格决定了各自的命运。然这只是据一个个表象加以分析,然后,导致这些表象的根源是什么,少有人问及,或谈及非是。本文试从行为—目的学角度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3.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精彩篇章如百花盛开,艳放其中,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便是其中一朵。它展示了秦汉之际刘邦、项羽两支武装力量的初次对抗,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人物的鲜明形象,表现了人物的丰富性格,预示了项、刘的不同命运。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人们喜爱品评《鸿门宴》中的人物,议论他们的成败得失,但得出的结论却并不相同。例如项羽,有人认为是“千古英雄”,也有人认为是“天下之桀”。对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赞扬者说他“豪爽磊落”、“率直宽厚”,贬抑者说他“刚愎自用”、“自大无术”。再如刘邦,赞扬者说他“忍辱负重”、“多谋善断”,贬抑者说他“虚伪狡诈”、“卑躬屈膝”。  相似文献   

5.
6.
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独特理解,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课文主旨和人物心理。但是,在尊重学生独特理解的同时,教师也要对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做出问答,并简要阐述产生这种观点的缘由,以此启迪学生思维,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专家们极力倡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添加文学教育环节,语文教学不仅仅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还要突显它的文学性,人文性。可翻开语文教参,教学目的与此又有些违背。仅以苏教版必修三第四板块的教学目的而言,它强调:学生能借助工具书确定文言文中字的正确读音和词的含义;学生能正确诵读本专题所选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是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报告文学家赵瑜和胡世全经过长期努力写成的《革命百里洲》则体现出了这种实录品质。作者在详实的史料组织之下,运用多种叙述形式和手法,来探究作品本身的文学性,使其栩栩如生并极富质感。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精彩纷呈,惊心动魄,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引人思考,执教本文,再三品读,对于其中的几个疑点豁然开朗,今拿出与大家分享。一家之言,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10.
一、人物对话的个性艺术《鸿门宴》中人物形象均闪耀着个性的光芒:项羽的骄横自负,刘邦的善于权变,张良的老练多谋,范增的深谋远虑,樊哙的勇猛豪爽无不跃然纸上,这主要得益于个性鲜明的对话描写,人物对话生动地传达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妨以项、刘二人面对突发事件的语言为例展开分析。项羽兵至函谷关,曹无伤告密“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范增也进谏“沛公……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两人的话显然矛盾,但项羽没有觉察,他听进去的只有“欲王关中”“此其志不在小”这10个字,因为这10个字…  相似文献   

11.
《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所著《史记·项羽本纪》。这是一篇历来脍炙人口的文章。鸿门宴,是在鸿门那个地方举行的一次宴会。一般的宴会总是友好的,但鸿门宴却大不相同,表面上是宴会,实际上充满着明争暗斗。参加宴会的双方剑拔弩张,潜伏杀机。司马迁在文章里,以鸿门宴为中心,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写出了秦末刘邦、项羽这两大军事集团错综复杂的矛盾,展现了鸿门宴这一场关键性的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12.
一、不可避免的矛盾 《鸿门宴》不仅是一篇经典名作,也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凡事都有一定的起因,而这场充满着紧张与悬念的斗争正是基于两个不可避免的矛盾而闻名于世。第一个原因,是客观的历史原因所为,这是必然因素。当时秦王朝的覆灭已经是既成的定局,而由谁来统一天下还是个悬念。从军事实力来看,项羽无疑占有无人匹敌的优势,拥有精兵四十万,打过许多经典的硬仗,  相似文献   

13.
许多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选了《史记》中的"鸿门宴"。该文写项羽谋士范增千方百计欲除掉刘邦,宴会前,以刘邦有"天子气"为借口鼓动项羽进攻;宴会开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犹豫不决时,又自作主张召项庄,嘱其"击沛公于座,杀之。"可终因项伯的阻挠和项羽的优柔寡断,致使刘邦逃离虎口,全身而退。范增见此情形,又气又恼,脱口骂日:"竖子不足与谋!"  相似文献   

14.
一、不可避免的矛盾《鸿门宴》不仅是一篇经典名作,也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凡事都有一定的起因,而这场充满着紧张与悬念的斗争正是基于两个不可避免的矛盾而闻名于世。第一个原因,是客观的历史原因所为,这是必然因素。当时秦王朝的覆灭已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作品中人物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总有它内在的逻辑,要么是情绪所致,要么是个性驱动,要么是情节需要。教师需要透过表象,揭示和领会它背后的信息,才能更准确快捷地完成对作品的深层解读。我在分析《鸿门宴》人物时,就抓住两个词,一是项羽的“大怒”,一是刘邦的“大惊”,通过它们构建课堂流程,洞悉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6.
《鸿门宴》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一节极为精彩的传记文学节选,故事情节完整,结构十分严谨,文字传神,人物呼之欲出。在楚汉双方人物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中,能发现文中人物的个性十分鲜明。一、主帅刘邦、项羽的对比刘邦、项羽不同的个性特征,可以上溯到他们起事之前。他们看见秦始皇出游,(项)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史记·项羽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过秦论》《鸿门宴》两篇课文,篇幅较长,涉及的内容繁多。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有些资料对文中若干知识点的见解,笔者浅作探讨如下,以资切磋,不当之处请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18.
人物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称谓作为人物语言的构成部分,它的前后变化不仅能凸现人物独具的个性,而且易于表现人物纤细入微的心理状态。司马迁是塑造人物的妙笔圣手,非常注重称谓的准确性。其《鸿门宴》一文即是典型之例。《鸿门宴》之中,塑造得最成功的除刘、项二人,双方的谋臣也颇光彩照人,毕形毕肖。张良与范增同为谋士,都精通韬略,多谋善断,临变不惊,处事有方,但两人性格殊异,性情有别。前者温文尔雅,谦和明礼,后者妄自尊大,刚愎自用。撇开他们用智用谋,为人处事不说,单看他们与人说话时用的称谓,也体现得够细致传神的。  相似文献   

19.
陈清华 《学语文》2011,(6):23-24
【整体把握】 《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该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地点在“鸿门”。这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当时项强刘弱。刘邦为了获取项羽的信任,冒险到项营,经过一番曲折的斗争,终于脱险逃归。文章描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0.
《史记》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人物传记中。具体地说有两点:一是故事情节的生动描述,一是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下面以高中教材《项羽本纪》的节选《鸿门宴》为例,分析《史记》中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