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语文课堂上如何运用好情感教育,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统一,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建魅力课堂,披文入情,不断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与生机,全面调动学生的情感,充分展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元素.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其他三个元素的载体,语文教学必须以其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以语言为着手点,带领学生紧扣言语的形式,加强文本的理解,从而打开思维之门,探究文本丰富精妙深刻而又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了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个悖论:既说"知音其难",又说"文情可鉴".刘勰以"披文入情"的基本思路来解决这个悖论.根据刘勰的思路,作者分析了形成这个悖论的原因.中国古典的文学鉴赏,历来有两种不同的阐释要求,即"知音"式的阐释和"诗无达诂"式的阐释,刘勰的<知音>篇标举的是第一种阐释要求.只要掌握"术"和"律","知音"仍然是可能的.文情可鉴是建立在鉴赏者的起码的修养、全面的观察、合理的方法、鉴赏关键和鉴赏高潮的认识、掌握等基础上的.文章对此展开了独到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小狗包弟》是作者巴金先生借对一只小狗的歉意而对文革、人性的反思与拷问。对"歉意"的理解则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所在,作者又把这深沉的歉意渗透于平白的语言中,在教学中,紧抓文句,将诵读贯穿于课堂始末,速读、细读、品读,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从平白的语句中体会出深切的情感。这种教法既充分挖掘了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鉴赏力,更重要的是,在读中悟出语言的魅力,深思民族精神,拷问人性心理,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  相似文献   

6.
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谈了如何引领学生披文入情。  相似文献   

7.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认为,从文学创作看,作者是先有情思才发为文辞,成诸文章;而从文学接受看,读者则是先看文辞,通读文意,才了解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的情思。篇章的深奥只因接受者识鉴浅薄。一旦鉴识微妙隐幽。定会感到灵魂的悸动。阅读者只有具备了较为丰厚的知识积累。才能有较高的艺术素养、艺术才能,才能最大限度地与作者的情感遇合,成就古今知音。以《荷塘月色》与《前赤壁赋》为例,结合作者的阅读感悟试图阐释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树立小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及情感体验至关重要。因此,从以情动情,创设情境,朗读,想象,品析词句,读写结合等方面来阐述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真正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时得到的情感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有这样一句话: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披是拨开的意思,披文入情就是要拨开表面的文字深入到作者的心灵世界。沿波讨源意思是要沿着水流去探索源头。那我们怎样才能由文面深入到文心讨得源头呢?下面我结合赵谦翔、余映潮老师所作的《记承天寺夜游》课例,从四个方面谈谈讨源之法。  相似文献   

10.
披文入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有效方法。披文入情即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意。鲁迅在其文章中写到不同人物的偷。从描写偷的语言入手,我们可以看到隐含其间的不同的意蕴。善良、无奈、迂腐、无赖等不同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1.
徐金国 《江西教育》2012,(35):37-38
特级教师王君在执教《安恩和奶牛》一课时,从小说主人公安恩的两句话巧妙切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披文入情,在反复阅读比较中,巧妙地处理了"言"与"文"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片段】师:两个买牛人都问了奶牛的价钱,安恩也都回答了。赶快找出安恩是怎么回答的,并且想想应该如何读。(生很快找出安恩的回答。第一句:它是不卖的。第二句:它不卖的!师  相似文献   

12.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一条寓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智力发展。”语文中蕴涵的情感因素使它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要焕发语文课堂的生命力,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就一定要注重教材的情感挖掘和学生的情感激活。  相似文献   

13.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因而,朗读训练就显得特别重要。比如,朗读训练有巧设情境、范读引路、精心指导、宽容评价、营造环境等。朗读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应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充分让学生去尝试、发现、自悟、自得,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本文从“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精心指导”三个不同的层面,介绍了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语文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运用语言渲染、情境创设、写作实战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以情感为纽带,使学生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6.
赖龙艺 《考试周刊》2013,(63):39-40
作者立足于课程理念精髓,剖析了优化阅读策略,从情境创设、品味词句、拓展阅读想象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深化学生的阅读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具体体现。教材选文大都蕴含丰富的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进入角色、创设情境、朗读品味、展开想象等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体会文本的情感内涵、基调,获得思想的启迪、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下面我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引领学生的情感,在情感的海洋里徜徉的。一、以情激情,引领学生探求情感阅读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最基础、最主要的途径,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源。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是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境界、激发情感的重要手段。"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和智慧的产物,不但要引导学生养成"披文入情"的阅  相似文献   

19.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节奏自然,语气适当,读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长征》为例,谈谈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论述如何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即教师须充分把握课文的动情点,创设阅读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使学生融入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