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咕咕,咕咕,山上的花儿一朵朵,谁在花中唱着歌。一声一声飘天上,一声一声绕山坡。快去花旁找一找,谁唱的歌儿这么快乐。哈,找到了,找到了,唱歌儿的是只小八哥。  相似文献   

2.
本文假定在温度情况下,量子点中声子态(不同的声子具有不同的能量)处于热相干态,利用热场动力学方法求出了量子点中电一声子系统的状态和能量。讨论了在现实情况中,电一声子系统的能量表达式,并得出了电一声子系统在T=0时最稳定。  相似文献   

3.
孙慧明 《现代语文》2006,(4):127-128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中国古代的声训,兴起于先秦,如《易经》。到汉代,声训大行于世,如董仲书的《春秋繁露》、班固的《白虎通义》中都大量运用了声训。汉代杰出训诂学家郑玄也多用声训。东汉刘熙的《释名》,更是自觉地运用了声训系统探求词语的语源义。宋代又出现“右文说”,为后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却没有形成较系统的理论。清代训诂学家将声训推向更高发展阶段,并出现一批集大成者。王念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的《广雅疏证》立足声训考释词义,多有创见,较少有主观臆测,代表了清代声训的高水平。他使声训成为语言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4.
建立并逐步完善汉语的声义系统,通过声训联系一组或一批同源词,从而获得共同的概念。声中求义亦即寻找汉语词根。  相似文献   

5.
声乐教学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发音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声的训练表达丰富的歌曲内涵。发声只是一种技巧和手段,达情才是歌唱的目的。正确处理好发声与达情的关系,使演唱者能够自由地表达歌曲的情感,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歌唱者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声乐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在情与声的关系上,我国古代学者就有着比较明确的认识。《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初步阐述了情与声的关系;声既发于情,而声则必有表现情感的功能与义务,前人的论述对今天的声乐教学…  相似文献   

6.
你可了解南国六月的雨? 疾风,豪雨粗如绳,雷声一声远一声近。小巷深处,一根高压电线被吹断,耷拉在人家铁门上,阴险地沉默着。  相似文献   

7.
    
沈苇 《中文自修》2005,(2):42-43
游牧民族血管里饲养着一群奔马,他们不停地在大地上挪动,无法使自己停止下来,当突厥人在漠北高原游牧的时候,“每逢传来马嘶声、犬吠声、牛鸣声、骆驼吼叫声、野兽咆哮声、羊群咩咩声、鸟雀嘁喳声、婴儿呜咽声,都从中听见一种‘喝起、喝起!’(‘走、走’之意)的呼喊,因此,他们便从他们驻扎之地挪动。不管他停留在何处,都听到‘喝起、喝起!’的呼喊。”  相似文献   

8.
“张掖方言无上声”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关于张掖地区方言的调类数量问题,有多种论著持同一说法:张掖方言无上声,上声并入阳平声。本文通过广泛调查认为:张掖方言有上声,上声与阳平各是一个声调,因此张掖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过去关于“张掖方言无上声”的说法应予纠正。澄清这一问题,有助于正确认识张掖方言乃至河西方言的声调特点,理清其声调系统,促进相关地区的普通话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9.
朗读有一种“以声释义”,“以声传情”潜移默化的作用,朗读让学生感悟内涵,获得启迪。  相似文献   

10.
“从声”是湖北省境内江汉平原和汉水流域普遍使用的一种重叠结构,流行面积广阔,使用人口众多。已经有不少学者对“从声”进行过研究,但有些观点值得商榷。本文围绕词缀“声”的来源、“AA声”的语法功能、“AA声”形成的社会背景以及它的前途等问题对有些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批驳,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心灵之雨     
我爱雨,它给我带来愉悦、灵感、快乐……于是,你听到一声声呼唤,或许来自迷茫的天空,或许来自深不可测的大海.每一滴神秘又清晰的雨点,一声声扣动人们的心弦。  相似文献   

12.
阅读·悦读     
《学语文》2009,(3):F0002-F0002
喜欢读书,是从喜爱识字开始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起起伏伏的声调,那不就是音乐吗?前鼻音、后鼻音——琅琅上口的韵律,那不就是音乐吗?认文字,便是在欣赏音乐。读词语,便是在享受音乐。  相似文献   

13.
新年好     
华灯照,新年好,新年的钟声吉祥调。一声声,送祈祷,祝福大家新年好。跳舞蹈,新年好,新年的歌谣多美妙。老人乐,孩子笑,祝福大家新年好。  相似文献   

14.
北董 《课外生活》2009,(10):16-19
咔嚓! 八角城里发出了这样一声脆响。 正是半夜。太多数人都酣然入梦了,也许有人没睡着,却没太在意这一声“咔嚓”。  相似文献   

15.
王敏 《函授教育》2001,(3):39-40
对形声字“形”的表义特点学者们已经达成共识,而往往忽视了其“声”的辨义作用。本文引证了古代学者对“声”的辨义作用的论述及“声”的辨义作用的实例,论述了形声字的“声”有表义的作用。掌握了形声字的这一特点,才能正确理解原文,不至于望文生义,曲解文意。  相似文献   

16.
时差     
高中时,一次数学测验,大家都埋头奋笔疾书。我突然很想放屁,但碍于周围太安静了,就想用声咳嗽把屁声掩盖过去。  相似文献   

17.
<正>湛蓝天空,舒闲游鱼,荡漾碧溪;鸟语嘤嘤,悠然自乐,和谐有韵。忽闻一声曰:“此乃国之乐也!”复其声,亦云:“国之兴也!”于吾而言,此属美妙之声矣!(首段由自然界和谐之声联系到国之兴盛之势,句式整齐,文白夹杂,情理兼具,点明中心,立意深远。)  相似文献   

18.
感动高三     
啊—— 李白一声长吁.叹出百般情愁,而我这一声却也不知能有多少底气。  相似文献   

19.
火车语言     
火车语言“火车语言”内容丰富,“词意”严谨,且大多是“世界语”、“标准化”。“一长三短”,这是火车发出“呼救”语言。“汽笛一声长鸣”,这“一声长鸣”正是火车的语言,它是火车“启动”语在告诉人们;“我向前开动了,请注意安全!”如果你听到的两长声鸣笛则是...  相似文献   

20.
一次,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我精神饱满、健步走上讲台,班长的一声“起立”,只见同学们齐刷刷地站立起来,“老师好!”全班同学异口同声,我也向同学们真诚的道一声“同学们好!”并深鞠一躬请同学们坐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