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冰棒冒出的“白气”误认为是冰棒蒸发出来的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 自然第一册练习册第二十页有“蒸熟的馒头会冒‘白气’是什么原因?夏天的冰棒也会冒‘白气’,又是什么原因?”蒸熟了的  相似文献   

2.
夏天,当你把冰棒(雪条、冰糕)从冰箱(冰筒)里取出来时,会看到冰棒周围冒出“白气”,过一段时间,“白气”就消失了,而在冰捧上还留下一层白色的“粉”,把冰棒放在玻璃杯或口盅里,过一段时间,容器壁内外两侧又会出现一层“水珠”.同学们,学了热学知识以后,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其实发生上列三种现象,是属于热学中的液化、汽化、凝华现象.当把冰棒人人冰箱出来时,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液化现象.因为冰棒的温度在0℃以下,空气中温度(夏天)一般在200℃以上,热空气突然遇到冰棒周围的冷空气,从气体液化为很小的小水滴…  相似文献   

3.
到了夏天,同学们都喜欢吃冰棒.你们注意到了吗?刚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棒,好像在冒白气.这些白气是哪里来的呢?1.白气的形成冰棒从冰箱中取出时,温度很低,而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的温度相对冰棒来比,温度较高.水蒸气与冰棒间有温度差,  相似文献   

4.
一、创新型课堂教学要开放化、民主化创新教育不可能在封闭保守的课堂环境下开展 ,必须拓宽课堂教学的时空。由于物理课与自然、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所以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到广义的自然、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去学习、去思考 ,处处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如 :夏天吃冰棒时 ,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就要问“白气”是怎样形成的 ,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进而去设想 ,如果将冷冻过的一根木棒或铁棒拿出来 ,周围会有“白气”生成吗 ?这显然是一种创新的思考和探索。创新教育的开展还需要民主化的课堂气氛。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  相似文献   

5.
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同学们都能较好的记忆。但是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夏天冰棒周围会冒出“白气”;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 把烧红的铁棒放在冷水中,水面上也会出现大量的“白气”,对于如此多的“白气”,大家就不好辨别。自然界中的一些物态变化就更不好区分。下面就具体的分析“雨、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6.
相同与不同     
《热现象》一章中,有些概念和现象存在着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此,同学们应很好地进行比较,理解并掌握它们.1.蒸发和沸腾,内涵有异同.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并且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所不同的是: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同样是“白气”,来源却不同.夏天,剥去冰棒纸可看到冰棒在冒“白气”;而寒冷的冬天,室外的人们口中也会呼出“白气”.这两种现象中的“白气”的生成都属于液化现象,但它们的形成有所不…  相似文献   

7.
物态变化的知识是热现象一章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相近、相似、易混淆的概念多.不少同学在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去分析物理现象时,常因此出现很多错误.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及克服错误的方法.一、水蒸气与“白气”问题在物态变化类问题中,水蒸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有许多同学因搞不清水蒸气与“白气”的区别,在解题中常犯错误.如有同学将冰棒周围出现的“白气”认为是汽化或升华的结果,这主要是不知道水蒸气是无色、无味且看不见的气体,而“白气”则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雾状小水珠,虽…  相似文献   

8.
谢欢 《中学理科》2006,(9):13-16,47
解析:这是考查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解释。冬天气温低,人们嘴里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呼出后遇冷而液化为小水珠浮在空气中,看上去像是呼出一股“白气”;夏天,气温较高,冰棒剥开包装纸后向空气吸热,使它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浮在空气中,类似的比如眼镜起“雾”,打开冰箱门冒“白气”,水烧开后向外喷“白气”,也属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同学们都能较好的记忆。但是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夏天冰棒周围会冒出“自气”;冬天嘴里呼出的“自气”;把烧红的铁棒放在冷水中,水面上也会出现大量的“白气”,对于如此多的“白气”,大家就不好辨别。自然界中的一些物态变化就更不好区分。下面就具体的分析“雨、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及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正>在夏天,我们经常能观察到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周围冒“白气”的现象;在冬天,我们在户外活动时,嘴里总是呼出“白气”,这些“白气”是哪里来的呢?许多同学在分析这些“白气”时,错误地认为“白气”是气体或水蒸气。其实“白气”既不是气体,也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人眼无法直接看见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就含有大量的水蒸气。而“白气”是悬浮在空气中的雾状小水滴,也称“白雾”。生活中“白气”的形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高温物体冒“白气”,另一种是低温物体冒“白气”。下面通过两道例题分析这两种“白气”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看到“白气”,如烧水时,揭开锅盖,即冒出大量的“白气”;把装有沸水的保温瓶的瓶塞揭开,瓶口便会冒出一团“白气”;冬天人呼气时,口中也会冒出一团“白气”。“白气”是没有一定的形状、一定的体积,是可以流动的气体。  相似文献   

12.
教学《水蒸气的凝结(一)》一课,学生在讨论“白气”是什么时,通过观察水沸腾时从玻璃管口喷出的“白气”,并与水蒸气比较,都认为“白气”确实不是水蒸气。但部分学生对“白气”是小水珠这一结论提出异义,其理由是:水是无色透明的,理所当然小水珠也就是无色透明的,而“白气”却不具备这些特点,所以“白气”不是小水珠。我一下子让学生弄懵了,因为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完全没料到会出现如此“怪  相似文献   

13.
景君梅 《河北教育》2008,(10):45-45
1.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但这些问号往往是散乱的、模糊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液化》时,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去寻找生活中的“白气”,他们会说出很多,如水烧开后从锅边喷出大量“白气”;夏天,打开冰柜会看到一股“白气”;剥开冰棍的包装纸后也可见到冰棍像在冒“白气”;冬天,人在室外讲话时口吐“白气”等等。  相似文献   

14.
给烧瓶里的水加热,当玻璃弯管喷口出现“白气”时,教室里气氛活跃,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生:“白气”是离开喷口一段距离才有的。  相似文献   

15.
小学自然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我在教《云和雾》这一课时,打破教材课程原来的编排顺序,选定在九月中旬教这节内容,因为这时气温比较高,选取实验器材方便,学生做实验现象比较明显。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1了解事物的表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云和雾》时,摆在学生面前的是“白气”现象,我启发学生谈一谈在生活中看见了哪些“白气”现象,有的同学回答说:烧开水时,水壶口里冒出的是“白气”,冬天人们说话时口里呼出的是“白气”,锅里煮饭、炒菜快熟时冒出的是“白气”。…  相似文献   

16.
1发现问题 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观察水蒸气的液化实验时,发现烧瓶中的水沸腾时,只能在水面附近观察到无色透明的部分,而在瓶口处出现了“白气”。这“白气”实际上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因此,实验会给学生造成“白气”就是水蒸气的错误认识。为此笔者利用身边的废旧注射器,自制了教具,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多数同学对日常生活中的“白气”难于理解,总认为“白气”就是水蒸气,是水的气态。下面谈谈我是怎样解释“白气”的。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教学有关液化方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对“水蒸气”和“白气”不能较好地辨别,误将“白气”当成“水蒸气”,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清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如雾、露和白气等),同时也不能应用“白气”的形成原理和知识去解决与此相关的问题.因此。不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导致“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在《雾和云》一课中有一个重要的实验,那就是“白气”形成的实验。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大口瓶里倒入少量不冒“白气”的温水,用一块冰接近瓶口,然后再把冰移开,看有什么现象。这个实验是想通过冰接近瓶口顿现一团“白气”,把冰移开“白气”逐渐消失的现象,来揭示“白气”是水蒸气在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曾多次按教材的要求指导学生分组实验,但每次当冰块靠近瓶口时,瓶内水面以上只有少量“白气”生成,有的小组连一点“白气”也看不到。最后,我只好把书中的现象告诉他们,虽然费了很大力气,可学生仍是一脸迷惑。 为何按教材要求去做却得不到教材中所说的现象呢?课后我进行了反复的思索,原来在教学这一课时,地处北方的学校季节已是深冬,特别是在无供暖设备的教  相似文献   

20.
一、对概念理解不透 例1用水壶烧水时,我们看见从壶口冒出的“白气”为水蒸汽. 剖析水蒸汽是气态,水蒸汽无色透明,是看不见的.“白气”实质上是壶内逸出的水蒸汽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群,而非气态的水蒸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