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起拥有     
去年,小儿子上高中后也开始订《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了。于是家里就又出现了几年前的情形——儿子认真地读一本,我也跟着认真地读一本。不仅如此,我们还把我大儿子上高中时订的《中学生阅读》高中版给翻了出来,摊在床上,一本一本有滋有味地看了起来。这些保存完好的杂志让我感到一种熟悉的温馨。5年前,我的大儿子上高中,他订了不多的几种报刊,其中就有《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他每次都将杂志带回家来看。有一次,我见他手不释卷  相似文献   

2.
无言的震撼     
前年去俄罗斯,有一件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能去托尔斯泰庄园,没有能去看一看被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称人“世间最美的坟墓“的托尔斯泰墓地。在普希金的故居中,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阿赫玛托娃的墓地前,我都情自禁地想起了托尔斯泰,想起了他的与众不同的墓地。为我提供这种想象的依据的,便是茨威格的那篇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  相似文献   

3.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相继发表以后,各种宴请、采访、签名就包围着他,使他极为苦恼。这时,托尔斯泰正准备写一部揭露和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的长篇小说《复活》。为了专心致志地写好这  相似文献   

4.
普希金的名字和他的文学作品,是在二十世纪初传到我国的。普希金在他一生中读过不少有关中国的书籍,如《三字经》、《中华帝国概述》、《中文识字课本》、《中庸》等,也写过一些提到中国的诗歌作品。他也曾想到中国访问,并于1830年1月7日写信给主管他的宪兵总督,但遭到拒绝。直到普希金逝世六十多年后,他的名字才被介绍到中国来。《上尉的女儿》是1903年根据日文转译为中文的,书名开始叫《俄国情史》,这是我国翻译最早的一部俄国文学作品。1908年鲁迅用笔名令飞写了《摩罗诗力说》,介绍了普希金的生平和作品。“五四”运动以后,普希金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相继发表以后,各种宴请、采访、签名就包围着他,使他极为苦恼。这时,托尔斯泰正准备写一部揭露和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的长篇小说《复活》。为了专心致志地写好这本书,有一天,他把佣人叫到跟前说:“从今天起,我‘死’了,就‘死’在我的房间里。不过别忘了给我送饭。”  相似文献   

6.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头开得好,作者的思绪就能象山中清泉,涌流不止,读者也容易把握文章的意脉,顺畅地往下读;头开得不好,作者写的时候就会步步艰难,读者也不会满意。列夫·托尔斯泰在写《安娜·卡列尼娜》时,曾用了十种不同的开头写法,但都不满意,后来是在偶尔阅读了普希金《宾客齐集在别墅中》的文章片断之后,才定下我们现在历见到的这种开头。  相似文献   

7.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应圣彼得堡一家出版社之邀,列出一张书单,每本书还分别写了“影响巨大”、“影响极大”、“非常巨大”等评价。书单如下:14岁以前。《圣经》中约瑟的故事、波格列尔斯基《小黑母鸡》、普希金《拿破仑》(诗)。  相似文献   

8.
中学六年,我是在黄河边的兰州市十六中度过的。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在学校,除教室外,那儿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我读书很杂,初中时追求能满足幻想及英雄崇拜等心理的作品,《水浒传》《三国演义》及安徒生的童话和儒勒·凡尔纳的科幻作品,抓来就读。高中时李钦超老师因赞赏我的写作天赋,对我的阅读作了积极引导。他常带我回家看他的藏书,给我介绍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等。他非常欣赏《贵族之家》,让我找这本书来读。他送我一本《盲音乐家》,书中盲人音乐家对大自然的诗意感悟和爱情经历一直感染我许多年。…  相似文献   

9.
列夫·托尔斯泰以长篇小说家著称于世,人们通常把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合称为“三大部”。这三部长篇巨著由于思想内容的不同,在体裁上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显示出托尔斯泰对艺术形式的艰苦探索和可贵的创新精神。一在《战争与和平》创作的刊期,托尔斯泰力图寻找一种适当的艺术形式,借以概括广泛的生活内容和描绘史诗性的历史画面,实现其非凡的艺术构思,完成宏伟的创作任务。托尔斯泰在为《战争与和平》写的一篇序言的草稿中,回顾自己开始写这部作品时  相似文献   

10.
骆宾基在《六十自述》中说他1935年在北京图书馆接触了列夫·托尔斯泰、狄更斯、普希金、莫泊桑、契诃夫、高尔基等十九世纪文学大师们的著作,产生了“以文学艺术为武器,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宣传的意愿”。这时,他所阅读的主要作品有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雪花围》、《父子骠骑兵》和中篇自传体小说《现身说法》,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莫泊桑的《项链》、《两渔夫》、《羊脂球》,契诃夫的《坏孩子及其他故事》、  相似文献   

11.
莫斯科散记     
王冉 《神州学人》2004,(1):45-46
在莫斯科街头读历史走进莫斯科,就等于走进一部厚厚的史书。一不小心,就撞上一个历史题目。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把握未来,这是莫斯科人的人生态度。在这座城市里,你能找到几乎每一个历史名人的踪迹。崇拜托尔斯泰,莫斯科有他的故居,当年他正是在这里写出了世界名著《复活》;喜欢著名小丑尼库林,可以到大马戏团门口同他的雕像握手……在莫斯科街头,名人雕塑比比皆是。加加林广场上的加加林像就是其中之一。从列宁大街上远远望去,加加林像是在向太空腾飞而去,给人无限的遐想。莫斯科人最欣赏的雕塑作品当数普希金广场上的普希金铜像。普希金一手…  相似文献   

12.
<正>普希金被称为俄国最伟大的诗人。他作诗时喜欢边吟诵边想下面的诗句,据说他的长诗《皇村回忆》,就是在散步中思考和吟诵而完成的。写不下去时,普希金会暂时搁下笔,等待灵感的到来。普希金十分重视民歌的搜集,常常从民歌中汲取养分,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如他的长诗《茨冈人》中,真妃儿唱的那首"你就砍我,你就烧我"的著名歌谣,就是根据摩尔  相似文献   

13.
俄国的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创作了史诗般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当他写到俄国同法国在鲍罗京诺会战的时候,总感到不具体,写不下去。于是,他要去战场上亲自考察一番。果真,托尔斯泰来到了鲍罗京诺战场。他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察这个战场的一  相似文献   

14.
莱蒙托夫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继普希金之后的一位重要作家。莱蒙托夫在俄罗斯文学史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谈及莱蒙托夫的创作时不可避免地会谈到他对普希金的模仿问题,但是他的创作特色也同样十分突出,因而在俄罗斯文学中形成了一种莱蒙托夫传统,而这种传统在后来19世纪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的创作中,在白银时代作家勃洛克、勃留索夫、古米廖夫等诗人的创作中得到了延续。  相似文献   

15.
在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上,有两位大师名垂后世:一个是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的普希金,一个是被誉为“俄国文学的顶峰”的托尔斯泰.两位文学大师分属于俄国文学“黄金时期”的两端,都是俄国上流社会的叛逆者,真理的追求者.然终其一生,普希金仅仅在发现了“多余人”之后便倒在枪口之下,托尔斯泰则以“仟悔贵族”身份带着迷惘出走而逝于旅途客站,追求与失落便成了两位文学大师的起点与归宿.而作为文学家,两位大师均以其不朽的艺术形象纪录下了自己的思想探索轨迹.这里,本文就普希金与托尔斯泰的早期名作《茨冈》与《哥萨克》中的两位主人公形象进行比较,探其“同质”与“异趣”,并从中对普希金与托尔斯泰早期思想探索进行观照.  相似文献   

16.
普希金的长诗《茨冈》与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哥萨克》均塑造了阿乐哥、奥列宁这样的上流社会叛逆者形象,两人都具有追求、反叛而最终失落的同质基因,但阿乐哥的亢奋性与奥列宁的内省性又使他们大异其趣。《茨冈》与《哥萨克》均是普希金、托尔斯泰的早期代表作,也是他们早期思想探索的结晶,两部作品均体现了两位大师思想探索中的清醒与迷惘。  相似文献   

17.
《新作文》2007,(11)
【小引】《复活》是托尔斯泰呕心沥血写出来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是这位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创作的顶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复活》的最大成就在于完整地体现了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这对于我们今天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和如何进行社会道德建设不无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时候,我从爸爸的嘴里知道了普希金。后来从老师那里我知道了普希金是位外国诗人,更多地了解普希金还是读了《普希金诗选》以后的事。我从六年级开始读《普希金诗选》一直读到了初二。说来真惭愧,当初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傻了,或许是国度的原因,或许是我理解能力的原因,几乎每首诗我都有不理解的地方。所幸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阅历的丰富,我总算可以较轻松地理解和揣摩一些短小、易懂的诗了。比如我最喜欢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相似文献   

19.
席琴(以下简称“席”):在世人心目中,列夫·托尔斯泰(以下简称“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他以《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不朽著作而蜚声文坛。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托尔斯泰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巨大的文学成就似乎掩盖了他在教育领域所做出的出色成绩。王新炎(以下简称“王”):这多少有些遗憾。特别是读了你推荐给我的《托尔斯泰论教育》这本书之后,更是觉得遗憾;  相似文献   

20.
中学六年我是在黄河边的兰州十六中度过的。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多文学名著。除教室外,在学校,那儿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我读书很杂,初中时追求能满足幻想、英雄崇拜心理的作品,《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三侠五义》《保卫延安》《苦菜花》《迎春花》以及安徒生、王尔德的童话和儒勒·凡尔纳的科幻作品,抓来就读。高中时我的语文和俄语教师因赞赏我的写作天赋对我阅读作了积极引导。俄语老师名叫李钦超,在南京上大学时当了“右派”,后来到兰州算是“摘帽右派”,他喜爱我聪明和圆头圆脑的长相,常把我带到他家里看他的藏书。他给我介绍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大小托尔斯泰等。他非常欣赏《贵族之家》,但他没有这本书,让我找这本书读。他从书架上抽下一本柯罗连科的《盲音乐家》送给我,盲人音乐家对大自然诗意的感悟和爱情经历一直感染我许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