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通行哲学教科书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表述似乎已成定论,然而检视马克思文献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文献便可明了,这些表述有缺陷,大量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内容没有得到表示存在的机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应命名为劳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内容包括: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劳动哲学本体论、人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围绕如何认识社会历史问题而展开,结果具有方法论性质。劳动哲学本体论是马克思思想整体的哲学基础,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完成了哲学本体论思想史中的革命且大功告成。人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劳动为本体来看待人及其历史,就人论人地理解马克思人道主义理论是错误的。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劳动的技术基础和组织基础,是马克思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工艺特点的理论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含义探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遗产、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具有合理的科学内核和重大理论价值的一个科学范畴.同时,在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问题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有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创立的基础,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键。讲好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首先要理清劳动价值理论从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及二者的异同,其次要系统阐释构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范畴及结构层次,再次要紧密跟踪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4.
张锰 《文教资料》2008,(21):75-76
马克思把劳动二重性理论看成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随处可见.本文在论述了劳动二重性的含义及其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后,提出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在于:一、为劳动价值学说奠定坚实科学基础;二、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坚实科学基础;三、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功能与科学基础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卢卡奇、葛兰西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展开对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中凸显出来的,它们分别以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立足于历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不同科学基础,并因而具有完全不同的指导价值形成在这一问题上的尖锐对立。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只有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做政治经济学研究主题的认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唯物主义及其经济决定论作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总论"的认定才能有效地消解这一问题。而这实际上意味着,马克思的原生态思想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哲学话语,而是政治经济学这一"真正的实证科学"。这一结论是张一兵"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解读模式的"必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探讨了这一时期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的研究过程,揭示了劳动的两个本质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对于准确地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枢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探讨了这一时期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的研究过程,揭示了劳动的两个本质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对于准确地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枢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认识史上,首先从一般形态上对劳动进行研究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在劳动发展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英国古典经济学对劳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经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生产学说。英国古典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又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不仅如此,德国古典哲学对形成唯物史观提供了重要的一般世界观基础和锐利的批判方法,但唯物史观重要内容只能到“市民社会、“粗糙的物质生产”和“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所以,英国古典经济学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来源。本文选取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与生产学说进行分析,以推动这种交叉性的理论继承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说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首先把劳动引入经济学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古典经济学家。然而,早期的古典经济学粗糙的劳动价值论在理论上并没科学地回答:其一,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其二,劳动如何创造价值;其三,劳动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价值。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具有二重性的观点出发,发现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科学地回答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无法解决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对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劳动价值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英法古典经济学拥有相似的历史背景及发展阶段,但其也有着许多不同,正确认识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劳动价值理论的意义及贡献,更好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1.
价值研究上的实用主义倾向是持续百余年价值争论的根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种抽象的分析工具,应该看做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事实上,马克思的价值分析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价格分析是互补的。我们应该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整合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观使我们对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从天国降到人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一步揭示了人和社会的基础在于劳动。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存在的四重原初关系的提法,生产劳动对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和地位及其领域作出了规定,不仅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而且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决定 ,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 ,应该建立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历史、科学方法和理论体系的深刻理解上。在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中 ,有必要对以下问题做出新的探索 :1 .价值实体与“总体工人”的问题 ;2 .劳动凝结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问题 ;3.价值形成与财富创造的问题 ;4.活劳动与物化劳动问题 ;5 .国际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财产性收入质的规定性和量的变化规律。同时,马克思运用所有制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财产性收入的分割依据,并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财产性收入的发展及分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继承与发展马克思财产性收入理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并警惕财产性收入过快增长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和马克思交往范畴的意义域及其相互关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得益于马克思“社会劳动”思想的启发,但却不同于马克思交往概念与生产方式的内在关联.立足于其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建”,由意识哲学转向语言哲学,由目的合理性转向交往合理性.尽管交往行为理论在对社会进化的解释方面与马克思的思想存在种种差异,但它对于拓展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研究,对于深化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着重梳理了翦伯赞在十七年史学中历史教学思潮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地位、理论成就以及在当时所具有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在十七年史学中,翦伯赞积极顺应唯物史现传播的客观要求,促进了历史教学思潮的形成;反过来,由于以翦伯赞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注重对历史教学的探讨,进而也加速了唯物史现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实践的特性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这个问题自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的著作予以重新解读以来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继承的中心问题.我国学术界也予以极大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都不是物质,而是人类的劳动实践.实践的特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不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性的活动,它同时又具有强大的目的性;实践的特性完美的体现了它的桥梁和中介作用.马克思正是充分认识到实践的主体能动特征,并以此批判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直观性.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本身.由此,我们可以明确马克思的哲学文本是建立在崭新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为了区分以往的一切旧唯物主义,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成为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行动着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8.
诸多重要论述表明思想变革后的马克思一直把唯物史观认作自己总的新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这一自我定位有力证明了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9.
劳资关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劳资关系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但资产主义劳资关系发展史基本上是资本对劳动剥削的历史。而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出现,对资本主义世界劳资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使劳方地位得以逐步改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劳资关系又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哲学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建劳动力理论和劳动力商品理论之同时,前瞻性地萌发了"劳动力资本化"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理论中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走向,其中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框架中的劳动力资本化研究。而劳动力资本化的前提是劳动力所有者占有或拥有知识、信息、科学、技术等精神生产资料,劳动力资本化的实质是劳动者将其所掌握的精神生产资料作为资本,将其视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作为针对"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统一的"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生产系统这一"对象域"加以研究和建构的理论,为劳动力资本化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使劳动力资本化研究在理论上成为可能:它的三个基本原理为劳动力资本化研究提供了原理依据,它的"价值链"网络结构模式为劳动力成为资本奠定了价值创造和价值运动的理论基础,它的"科学价值库"理论、价值"孵化"理论、科学实现价值增值的规律为劳动力资本化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它的"四大结论"在理论上为劳动力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找到了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