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语言教育是聋教育的根本,没有语言教育,聋校的一切教育形式就难以存在,一切教育目的都不可能实现。语言能力是聋童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聋童的学习、生活、交往、就业无一不与语言能力相关。从这点来看,没有语言就没有聋童的一切。语言教学也是聋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语言是聋教育的目标也是聋教育的工具。语言是聋童在社会中与人沟通的工具,掌握和发展聋童的语言能力能有效改善聋童的社会交往质量。因此,形成和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是提高聋校教育教学质量、助残成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陈润竹 《教师》2008,(12):41-42
发展聋生语言,探索影响聋生语言发展的原因及相应对策,及早开展“双语教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法,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加强课外阅读,发展聋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走融合教育之路,挖掘聋生的语言潜力。最大限度使聋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参与社会融于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聋校教育应当确立大语言教育的观念,把握语言教育的核心目标,发展适合聋生实际的语言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教育活动,通过发展性的语言评价方式,促进聋生语言能力的逐步提高,使其获得步入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本文拟从聋校语言教育目标的核心性、语言教育形式的包容性、语言教育活动的灵活性、语言评价的科学性四个方面阐述笔者对于聋校“大语言教育观”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梁好 《辽宁教育》2012,(23):32-34
聋校教育应当确立大语言教育的观念,把握语言教育的核心目标,发展适合聋生实际的语言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教育活动,通过发展性的语言评价方式,促进聋生语言能力的逐步提高,使其获得步入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本文拟从聋校语言教育目标的核心性、语言教育形式的包容性、语言教育活动的灵活性、语言评价的科学性四个方面阐述笔者对于聋校"大语言教育观"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聋生的特殊性决定了聋校教师选择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在我国.聋校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运用观察记录和访谈的方法,了解聋校课堂教学语言的现状,进而对现状进行分析,尝试寻找适合聋生的教学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6.
形成和发展聋生语言是聋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特殊补偿任务,是聋校教育的中心问题,它直接影响着聋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成为衡量一所聋校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我校2003年5月成立了“聋校语言教学”课题研究小组,积极开展“未经学前康复教育的低年级聋生语言教学”研究,取得了预期效果,为构建我校“以口语为主导的全沟通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做出了有力探索。  相似文献   

7.
双语教学是近几年来西欧和北美聋教育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它主张把聋人母语和主流社会语言作为聋校教学和交际的语言,双语教学反对排斥聋人手语、只用主流语言的单语教学,也反对只用聋人手语、排斥主流语言的单语教学。它推崇的是让聋人得到两种语言、两种化的熏陶,既能使用聋人手语,也能使用主流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成为一个平衡的双语。  相似文献   

8.
梁梅 《现代语文》2009,(9):50-51
《聋校教育学》明确指出:形成和发展聋生的语言是聋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矫正他们心理缺陷的重要途径,是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是他们回归社会的必备条件。然而,当今聋校的语言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有些学生读了五、六年级,甚至读完初中,还不能顺畅地表达思想、与人交流。说话、写话时,词序颠三倒四、句子成分残缺、条理不清、表意不明等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发展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聋校教育中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聋生的语苦表达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聋童汉语能力较低,一般认为主要是由聋童的听觉障碍、手语、思维缺陷造成的.其实,聋童汉语能力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不当,如聋校语言教育缺乏现代语言学理论指导,对聋童汉语学习规律及聋校语文教材编写研究不够,课堂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为提高聋童汉语水平,我国聋人教育应尽快建立现代聋教育哲学观,科学认识聋校语言教学的特性.运用外语教学理论改进语文教学.建立手语课程培训体系,切实提高教师手语水平,逐步实现聋校课堂教学的沟通无障碍.  相似文献   

10.
曹莉 《成才之路》2013,(12):4-5
聋教育的最大挑战是语言教学问题,双语教学法作为新的聋教育方法,对我国聋生语言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我国对双语教学法的研究才刚起步,双语教学法尚不能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双语教学法,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教师要了解聋生语言教学法的发展,分析我国双语教学的现状,提出如何开展双语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手语法,口语法到综合沟通法,聋教育语言沟通法伴随着激烈的急诊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今天,面对国外双语教学法的冲击,我国聋教育该作如何选择?本在描述及分析沟通法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创立符合汉民族语言和化特征的聋教育沟通法体系,才是我国聋教育语言教学的发展和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2.
聋教育史实质上是聋校教学语言的发展史。聋教育创始之时至今已经历了几次语言方法的演变,从最初的手语、口语到综合交际法,以及双语双文化法,贯穿始终的还是手语和口语之间的争辩。在这个争辩的历史进程中,米兰会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所提出的纯口语法的决议一度影响了聋教育的发展方向,影响了人们对聋教育方法的选择。然而国内至今没有米兰会议较为全面、客观的阐述,本文从会议缘起、决议、影响等方面回顾这一历史事实,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聋教育史上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为现行聋教育方法的选择提供历史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聋校课程的实施必须遵循聋生身心发展规律,增设具有聋教育特点的课程,其中沟通与交往课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在沟通与交往课程的设计中根据聋生的特殊需要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帮助他们掌握多元化的沟通交往技能与方式,促进聋生沟通与交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聋生使用笔谈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全面认识笔谈在聋人交际中的作用 ,并为在聋生中加强笔谈教学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本研究对上海市两所聋校 70名学生的笔谈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笔谈能切实提高聋人与健听人的交际效果 ,对聋生形成积极的交际态度、帮助他们回归主流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听力损失程度与笔谈使用频率有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语文成绩与笔谈水平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建议对聋生进行切实有效的笔谈教学。  相似文献   

15.
沟通问题是聋教育的核心问题,聋教育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关于何种沟通模式对聋人发展最有效。不同沟通模式对一线聋教育工作者而言较多的只是运用,而较少关注不同沟通模式的理论依据,也较少接受过有关聋人沟通模式理论的系统培训。通过将历史上出现过的四种聋人沟通模式逐一介绍,并把学者对这些模式的评价进行阐释,最后,对未来聋人沟通模式做了展望,以期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过往的评说。  相似文献   

16.
聋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理论的研究是心理学中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心理理论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聋儿占残疾人总数的比例很大,探讨聋儿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对聋儿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聋儿对错误信念的理解和其他心理状态的发展等方面。研究结果一致认为聋儿心理理论的发展落后于正常儿童,主要原因是语言交流障碍、早期家庭环境不良、学校教育不够重视等。对聋儿心理理论的培养应从注重早期诊断和语言训练、促进家庭中有效的语言交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扩大聋儿人际交往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全面认识笔谈在聋人交际中的作用,并为在聋生中加强笔谈教学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本研究对上海市两所聋校70名学生的笔谈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笔谈能切实提高聋人与健听人的交际效果,对聋生形成积极的交际态度,帮助他们回归主流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听力损失程度与笔谈使用频率有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语文成绩与笔谈水平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建议对聋生进行切实有效的笔谈教学。  相似文献   

18.
自身情感体验浅显和对外情感沟通不畅,这一直是聋生教育中的难题,为了使聋高中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笔者作为一名特教学校语文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思想,研究聋生情感现状,分析了语文教学在聋生情感教育中的优势。这种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式能够使聋生开始注重的情感积累和情感表达,为聋生健康、和谐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Two groups of severely and profoundly deaf students aged 10 to 17 years were tested on their abilities to choose, from a set of four pictures, the one matching a sentence presented on videotape under 11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The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involved individual and combined presentations of lipreading, listening, fingerspelling, and signed English. Severely deaf students scored higher than profoundly deaf students under all conditions except those that involved signed English, where the profoundly deaf group scored as high as the severely deaf group. All the students scored higher under conditions that involved audition, including lipreading plus audition, than under audition alone.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sults highlights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that made it difficult to interpret some previous studies in this area.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for both oral education of the deaf and simultaneous communication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The selection of a mode of communication by members of a family with a deaf child is a critical decision in the life of that family since it will condition how the family will be able to function in the future. However, while some writers have considered the outcomes of this decision, 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o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cis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why families developed one pattern of communication rather than another. The data came from the parents of 192 deaf adolescents who responded to a nationally distributed questionnair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other takes the lead in determining the family's choice of a mode of communication. The single largest influence on the mother's mode of communication was the child's degree of hearing loss, followed by the child's mod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mother's level of educa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for those who wish to promote the use of manual communication in families with a deaf child is to target mothers, particularly those who are less well educated, for interven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