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于思洋  郝博文  侯鸿枝 《视听》2022,(4):151-153
主流媒体每逢重大战争纪念日发布的战争纪念类短视频,是树立民族英雄榜样、培养爱国主义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此类短视频形式多样,在多平台展演,内容上将客观呈现、诉诸情感和宏观叙事、微观叙事有机结合.其爱国主义价值观培养的内在机制是睹物思情,在拟剧论下重现昔日情境;情感连接,建立共在世界中的想象共同体;原型感召,集体无意识凝聚英...  相似文献   

2.
短视频的兴起为图书馆员展示自我形象提供了新的舞台。文章借助拟剧理论和网络民族志方法,对图书馆员在短视频平台中的自我呈现行为展开分析,以期探究该群体的自我呈现逻辑并为改善该群体的社会形象提供参考性意见。研究发现,图书馆员在短视频平台中主要呈现出忙碌敬业的“打工人”、博学睿智的阅读推广人、耐心热忱的科普人、严谨细致的专业人和热爱生活的文艺人五大类形象。在自我呈现实践中,图书馆员采取了积极理想化演绎、剧班化共谋、后台化展演和符号化表达等叙事策略。总体分析,图书馆员的此种自我呈现具有解构公众刻板印象、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拉近与公众的心理距离等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表演痕迹重、范式同质化、社会影响弱等局限。基于此,图书馆员可以从弱化表演痕迹、提升媒介素养、深化后台前移、把握流量密码等维度优化短视频实践,塑造更为良好的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3.
蒋锐 《今传媒》2013,(4):43-44
运用网络平台进行自我展演的个人不在少数,而他们区别于网络的线下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却鲜有人去关注,为此,笔者采用深度访谈法与运用 youtube 进行自我展演的个人进行深入交谈,旨在了解他们隐藏在电脑屏幕背后的真实状态.本文就是基于笔者与访谈对象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访谈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王卫池 《东南传播》2021,(7):109-112
在媒介化生存的当下,人在相当程度上陷入对技术尤其是社交媒体的狂热依赖,形成了复杂的线上社会关系场域."SH名媛"事件是当下社会社交展演与群体伪饰现象的集中呈现.社交展演的泛化与人设营销、身份建构密切相关.媒介作为社会结构性权力建构关系秩序、人与人的关系逐渐物化、人与物的关系强化是话语空间集体粉饰的深层次原因.媒介仪式与符号消费使用户自我呈现逐渐走向异化,导致情感型数字劳动和人的主体性消解等问题.对这种"畸形表达"与"视觉欺骗"景观保持必要的警惕和反思,是规避被技术俘虏的风险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5.
当前火爆的网络直播现象是新媒体技术发展后出现的,究其本质,网络直播就是主播身体的展演,以及观众对其所进行的"凝视".本文提出在主播与观众的身体在看与被看的过程中,身体成为主播自我呈现的媒介,也成为观众在文字符号后潜在的主体对象.直播中呈现身体并进行一种面对面交流,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身体是网络直播的基础.同时,在网络直播间...  相似文献   

6.
江凌  严雯嘉 《传媒》2020,(1):55-58
本文基于对四川凉山“悬崖村”彝族青年手机直播及短视频发布的田野调查,探讨了技术赋权下彝族青年群体通过手机新媒体进行的文化实践:手机直播和短视频成为他们文化实践的新样式,文化展演以多元立体的符号化展演、场景化展演和风格化展演,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悬崖村”风光及彝族文化。这种文化展演促进了彝族青年自我认知,触发了彝族青年文化实践,形成了囊括独特少数民族文化景观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7.
罗昕  杨心 《青年记者》2024,(4):12-17
当前数字身份正在重新界定人类的生产方式与人际交往。在算法主导时代,演进中的数字身份表现出新的趋势,如自我呈现分离化、自我展演商品化、身份识别片面化。数字身份交往本质上仍依存于人的社会性,并呈现出复杂特征,如身份表征的多重性、自我叙事的断裂性、人际交往的虚拟性。数字身份由于对传统人际交往的突破,也容易引发算法异化下的自我认同危机、全景监狱下的隐私失控焦虑、权力失衡下的身份歧视助长等伦理风险。为此,各主体应该多元协调、合作共治,提升多元化身份认同,完善个人隐私保护机制,构建身份反歧视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8.
网络空间为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新情境,使其能自主性更强地使用各种网络特殊形象,进行个体展演、完成情感表达。文章探究以青年群体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周杰伦粉丝群,在近期微博超级话题打榜事件中,使用"夕阳红中老年粉丝"的网络特殊形象进行自我呈现和情感表达。结论认为,"夕阳红粉丝"这一不同于青年群体现实生活的特殊形象,实则反映了他们"感慨青春消逝""代际对立""娱乐与消遣"三种与该群体特性息息相关的情感表达。这三种情感对该群体具备较强的情感号召力,并在群体针对"夕阳红"网络特殊形象的表演互动中不断增强,成为该群体在本次带有互动仪式性质的"表演狂欢"中的共享情感。  相似文献   

9.
研究发现,短视频网红通过运用类型化叙事、设置生活类话语、塑造临场感等自我呈现方式制作系列情景剧,与用户建构并维持互动关系。用户在对网红的关注与凝视中收获了情感上的认同与满足,也被引导与塑造了新的交往活动、行为方式等。同时,研究反思短视频网红的媒介化展演,认为“生活的云端化”会对公共空间、个人生活以及社会审美带来影响与冲击。  相似文献   

10.
李政阳  云晓钰  彭玺 《视听》2023,(10):115-118
现实生活的日益媒介化使得“展演”一词有了新的实践意义,也为成年初显期群体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作为社交媒体平台中重要的实践方式,成年初显期群体的数字展演呈现出更加符合现实社会与数字空间逻辑的特征。基于此,本文从媒介化视域出发,剖析15位成年初显期受访者数字展演的实践过程,发现该群体在角色呈现的过程中具有切片式表演、迁徙式生存与互动式融入的特征。同时,这些特征也体现出该群体的数字展演所承载的意涵,包括对于主体认知的挖掘、符合社会期待等。  相似文献   

11.
面对自媒体全面崛起的传播新生态,短视频不仅是用户自觉生产内容的平台,还是其自我展演、获取价值的场景空间.本文以可见性理论为切入点,从用户身体虚拟展演和影像符号真实可见两个层面,探讨了抖音短视频平台如何利用影像实践提高海洋符号的可见性,并试图解读短视频时代海洋传播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采用深度访谈法,根据对15名青年的访谈结果,结合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对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朋友圈进行管理,使自己的"表演"符合预期。从朋友圈自我呈现类型上说,主要有分享体验型、能力显示型和示弱求助型;呈现的策略有观看权限设置、有选择的自我呈现和呈现内容的真实性;影响自我呈现的因素有朋友圈本身的性质、与微信好友的关系、个人性格以及关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想象。大部分人认为朋友圈中呈现的是真实的、部分的、想表现给他人的形象,认可自己在朋友圈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13.
孟宁 《东南传播》2021,(12):93-95
后现代的野性力量,消解了理性和中心.它打着多元和一切都有价值的口号,掀起了多元文化的狂流.文化理念与网络空间相互联动而产生的耽美社群,其特性呈现出异托邦式的浪漫幻想,在社群内部的狂欢之中,既凸显了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当中所做出的适应性策略,也表达了个体对释放生命力的情感欲求,更是展现了耽美社群面对他者所做出的印象管理,即通过与他者的关系建构自我.基于网络的多样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的空间特点,本文通过分析社群内部的个体之间、群体与外部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个体自我的展演,反思这种展演背后并非真正自由的狂欢,而是在资本控制下被塑造的多元自我.  相似文献   

14.
对于传统广播这一媒体而言,声音是其唯一并且是其全部的呈现方式,呈现方式的唯一性,使得广播成为唯一不用诉诸视觉(解放视觉)的媒体.但单一的呈现方式严重制约了广播的发展,在新型媒体蓬勃兴起的今天,广播应借助互联网的传播的优势进行网络化﹑全媒体化的整合,让广播的传播的方式多元化,播出的形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白若男 《视听》2023,(3):113-116
近年来,社交媒体蓬勃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对个体形象的塑造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人格特性,而社交媒体的“进场”使得个体自我形象的呈现由现实社会逐步迁移到线上的虚拟社交平台中,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自我呈现的表演行为与舞台设置显示出新的特征。这不仅影响着人们自我呈现策略的调整,也给人们进行理想化的自我呈现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6.
林睿鋆 《新闻世界》2013,(5):232-233
如今,网络已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主要场域。而微博无疑是当下最活跃、使用最充分的网络社交工具之一,研究在此场域的网民社交活动具有代表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微博用户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行为,来探究在情境融合的网络场域中如何进行自我呈现,以及在自我呈现背后的原因,以及我们该如何看待网络场域中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17.
博客既是博主的网络私人日记,又是博主与他人进行交往的平台。博客传播就是博主进行自我呈现的过程。其中,自我表露是博客传播中自我呈现的基本方式.自我隐瞒是保护性方式。同一位博主在不同信息上的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博主间的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水平因为性别、拥有博客的时间、博客更新的频率而存在差异.而且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之间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进入一个媒介密集、全球连接的深度媒介化时代,大众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自我呈现”的媒介现象变得日益流行。然而国内外学者对于“自我呈现”研究以社会互动为主,鲜少有人将其与媒介仪式关联起来。文章首先以社交媒体平台上普遍存在的“自我呈现”为切入口,将其纳入媒介化仪式的范畴,旨在以更宽广的视角思考媒介化过程对大众“自我呈现”的建构意义,以及它是如何与政治经济权力关联的;其次,从技术供给、媒介逻辑、媒介化社交三个层面引出“自我呈现”的仪式生成;最后,从批判的视角探讨社交媒体平台如何在最为稀松平常的“自我呈现”过程中以更隐蔽的方式完成数据监控及隐性剥削。  相似文献   

19.
柏振平  张桂华 《传媒》2024,(7):40-42+44
生态纪录片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领域探索历程和发展成就的“展演场”,影像化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理念与价值取向。我国纪录片的生态书写范式转向既与生态观念变迁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也是回应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话语权和价值观传播等方面的时代呼唤,表现为客观影像叙事、主观情感投射和大国形象建构的逻辑范式。探索新时代我国纪录片生态书写的内在逻辑范式,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理念阐释与实践成果展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牛晴晴 《新闻世界》2014,(4):219-220
1959年,加拿大社会学家戈夫曼对“自我呈现理论”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他认为,每个人总试图在社会情境中保持适当的印象,以求得到肯定的评价。社交网络出现后,人们逐渐将社交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符号系统来构建自己的形象。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日志进行自我呈现的行为的研究,总结了大学生在社交网站中使用日志进行自我呈现的特征和效果,探索了“自我呈现理论”的新意义和在网络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