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范巨卿鸡黍死生交》到《菊花之约》再到《守约》的变化过程,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选择和改造的过程。三者在人物身份的设置、情节内容的安排、文本结构与思想上呈现出既相同、相似又互有差异的特征。这些特征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读者的接受心理和作家的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2.
南音曲牌与唱腔的基本结构中蕴涵着丰富的南音乐学功能,其中南北交类曲牌颇具特色且有学术研究价值。通过以典型的南曲《听见雁声悲》为例,从南音与南戏相互融合的历史痕迹、南音曲牌的基本音乐结构与南音曲牌唱腔的特点,论证探讨南音“南北交”的源流、乐学功能与唱腔艺术。  相似文献   

3.
陈德 《海外英语》2011,(15):132+140
对于翻译来说,达到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而文化因素在翻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已经成为译介讨论的一个热点。如果译者的目的是向目标读者介绍源语原作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风俗、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旨在促进文化间的相互了解、交流,并且还身担开拓译文读者的视野或启迪译文读者的工具的任务,一般宜采取异化为主的策略。反之,则宜采用归化为主的策略,亦即"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4.
该文主要探讨《雷雨》早期接受史上作者本意与接受者理解之间的错位现象 ,认为这种错位可以归结为生存论 /神秘主义视界与现世理性主义视界之间的错位 ,它同时也表现为“祛除巫魅”的现代性与广义的浪漫主义现代性 ,以及“诗”与“社会问题剧”之间的错位。并指出曹禺的生存论 /神秘主义视界不仅是其艺术个性和艺术力量的根本 ,而且具有独特的社会批判功能。  相似文献   

5.
《祝福》全文采用第一人称来记叙,而祥林嫂的主体事迹则采用了第三人称来叙述。这种人称使用方式上的“错位”既显示出祥林嫂人生命运的悲苦和凄楚,又体现出小说情节建构手法的高妙,更预示着小说深刻的社会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6.
7.
《时间与存在》是后期海德格尔在时间问题上的重要论著,对其前期的时间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修正与创新。他从存在的在场论及时间,由在场谈到了将来、曾在与当前,它们共同处于在场状态,从而构成了三维的时间。在三维时间中,当前有着更加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将来的优先地位已被取消。它们的相互伸达又构成了时间的四维性,时间由此被称为“从作为在场状态的当前那里本真地显现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说书人》叙事平淡,却感人至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采用了多重情感错位艺术:“我”情感与理性的错位、“我”与小城人的情感错位以及人物与读者的情感错位.通过这三层情感错位,小说表达了对底层人民悲苦生活的同情,对传统文化艺术消逝的感慨与惆怅,对小城人的落后冷漠的批判,以及对黑暗社会和罪恶势力的控诉等多重主题.  相似文献   

9.
刘艳敏 《黑河学院学报》2024,(2):140-142+146
戏剧是行动的艺术,行动由许多动作组成,而动作则需要时间和空间来展现,利用合理的时间和空间选择符合规定情境中人物的动作,是表演的重要环节之一。“角色的反演”需要演员作为角色时放弃“已知”打破惯性,筛选出有条件进行反演的“契机”,并选择准确的体现手段从人物现在进行时出发。研究细化“反演”这一关键词的行动办法,为演员表演留出恰当的时间、空间来选择更准确、更出彩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诗经·十月之交》写了昏君暴政殃民等人祸,抒发了“四方有羨,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的忧国忧民之情。传统说法通常把“羨“训为“餘“,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看旧说似无破绽,但从对文的角度就不免有点勉强。本文认为“羨“当解为“欣喜“,《皇矣》“歆羨“为同义连用,二字皆为“欣喜“之意。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史书记载的过于简略,王符《潜夫论》各篇成书时间问题至今仍然尚无定论。通过《考绩》和《述赦》两篇文章中所提供的线索,可以推断其最终成书时间分别为公元118年和公元134年或其后。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6,(A5):19-20
《水浒传》塑造了108位英雄好汉的形象,是一部英雄传奇。在这个以男性英雄为主导的世界里,作者用描写男性英雄的手法和语言塑造女英雄,使作为正面形象出现的她们丧失了作为女性应有的正常美,成为了衬托男性主体的木偶。本文围绕小说中三个男性化女英雄,结合荣格的阿尼姆斯原型分析《水浒传》中审美错位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3.
“错位”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是这样解释的:(1)离开原来的或应有的位置。(2)比喻失去正常或应有的状态。文学作品中的错位,多指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有意改变小说的因果链,使情节发展不再按照原有的逻辑向前推进,而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情景。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众多人物错位的“笑”--不当笑而笑,来凸显人性的寂寞、冷漠与麻木,将特定时代的人的劣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4.
分析《墨经》论题之一"生"在传统诠释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墨家本意,综合运用文字训诂、体系解释、历史解释等多种诠释方法,把论题"生"的诠释从通说的"人格"矫正到墨家人才战略上,并对其正确性进行严密的论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戏曲文化中,"琴"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本文试以《西厢记》、《玉簪记》、《琴心记》为例,从人物环境构造、结构情节和主题建构方面探析"琴"意象在才子佳人戏曲中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功能。  相似文献   

16.
英国现代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时间之间》(2016)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冬天的故事》,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小说将故事背景置身于现代社会,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列奥寻找自我和救赎自我的过程。本文用创伤理论解读心理创伤的时间疗法,分析在寻找自我和救赎自我的过程中"爱"和"宽恕"的重要性。小说体现了时间、"爱"和"宽恕"的创伤治愈疗法的重要性,并重新审视人、社会、家庭及婚姻等诸多问题,探讨时间与创伤及创伤治愈的多重关系,思索创伤救赎中"爱"和"宽恕"的伦理内涵。小说《时间之间》就如何处理人际间伦理关系提出了新的建议,更为现代人通过创伤理论治疗和缓解创伤指明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三美论"是许渊冲提出的诗歌翻译标准,对联属于诗歌中的一种,因此也适用该翻译理论。《红楼梦》中的众多对联,既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水平,又对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描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联的翻译体现了译者的水平。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使得对联的翻译要达到"三美"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8.
《论语》和《金刚经》的"德"都以"修己惠人"为目标,都非常重视"德"的教化,也都把推行"德"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关键。但两者毕竟属于两个不同宗派的作品,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对"德"的态度、分类、教化以及表现特征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史记》首创"循吏传",班固《汉书》承袭此体例。司马迁笔下的循吏注重守法敬法,而班固笔下的循吏更注重教化及事功能力。二书"循吏列传"中所记述的循吏各有特点。司马迁与班固家学渊源、个人经历、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以及二人政治思想、著述宗旨的差异,是形成二者笔下循吏的不同及其背后不同循吏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反乌托邦电影《时间规划局》运用结构主义叙事手法和二元对立叙事模式呈现影片中的人物关系,传达了西方社会中由社会现象到人性本真的递进式的矛盾对立,层层剥露出主要矛盾的来源机制和病症所在。这些叙事艺术特征镜像化现实问题,涵纳着丰富的反乌托邦思想,隐秘表达出创作者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和情感诉求。《时间规划局》作为典型的反乌托邦电影,通过对其叙事艺术特征和反乌托邦思想的探析,意识到反乌托邦电影类型的创作应携具深刻的问题意识,以祛蔽化的态度担当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