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子佩 《东南传播》2024,(2):148-150
探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具有优秀示范意义的纪录片《从北京到北京》对“双奥之城”的媒介记忆建构策略及意义生产,以挖掘主流媒体对“双奥之城”记忆建构的典型策略及体育赛事记忆建构的策略创新。纪录片《从北京到北京》通过筛选“竞赛—工作—生活”三场域日常记忆、递进式叙事框架及平凡人叙事视角、重大灾难社会语境及奥林匹克文化语境移用的策略建构“双奥之城”记忆,通过媒介记忆这一中介,再生产出“城”之立体感、“奥”之纵深感以及“国”之自豪感。  相似文献   

2.
郭江山 《东南传播》2017,(12):24-26
台湾光复史是两岸关系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纪录片《台湾1945》试图突破史学研究局限,打造"海峡两岸第一部全面反映台湾光复的影像志"。在恪守真实性的前提下,该片秉承"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学术品格,通过历史资料、见证人口述、情景再现等表现方式,以实现"重返历史现场,抢救国家记忆"的创作意图。在创作过程中,该片挖掘到大量新鲜的材料和历史资料,以影像的方式完成了一次独立的历史书写,既发挥了大众传媒在推广普及历史知识上的教育功能,也为日后的台湾光复研究提供翔实、多元的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3.
环保纪录片的兴起与近现代环境保护运动以及西方媒介行动主义有着重要关系.文章从媒介行动主义理论的角度关注环境保护纪录片的创作,以《难以忽视的真相》为例,探讨媒介行动主义对环保纪录片阐释框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媒介生态和业态环境下,纪录片中的媒介仪式成为建构国家认同的主要渠道之一.《行进中的中国》是中宣部国际传播局"纪录中国"传播工程的重大外宣项目,该片以媒介时间的组织、媒介空间的搭建和媒介参与者的引导,建构了一场媒介仪式,最终强化了受众的国家认同情感.因此,《行进中的中国》的媒介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  相似文献   

5.
从脱贫攻坚的收官到乡村振兴的开启,纪录片成为留存时代记忆、传承精神文明、抒发情感话语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创作相较过去进行了全新的尝试:以微宏叙事借时代之力观照个体命运,生动展现中国农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细腻的影像语言精准把握乡村振兴主题,抒发情感话语,描绘真实乡村图景。实现了熔铸民族精神、强化文化认同、凝聚社会共识、形塑家国形象的价值意义,引发观众深度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6.
仪式传播是通过一系列仪式符号来表达意义和传递情感以实现文化共享的传播活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立足于文物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年轻化的语态,营造了一个守护国宝、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媒介仪式,从而激活了观众深藏心底的民族文化记忆。本文从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介仪式建构的双重路径入手,揭示文博类纪录片的模式创新与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纪录片《猫儿塔》炸石造田的核心事件为例,记录猫儿塔人插田收割、乐观生活、开山修路的事件,将人物的命运,以及他们命运的变化,进行挖掘和组合,体现他们与自然抗争的思想内涵,反映他们积极乐观的顽强精神,从而阐述纪录片创作者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生命题材纪录片创作发兴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契合当前广大电视观众对生命的思考、适应人们对医疗类电视题材消费的发展趋势、产生较高的社会价值,符合受众对包括医疗话题等社会重大突发事件关注的心理需求等重要的创作意义和现实价值。《生命通道》节目创作的成功之道在于其定位准确,类型丰富;坚守真实是这一纪录片的核心;通过细节展现节目魅力;注重艺术手法的运用。在更好地发掘节目在表达生命哲学时的优势、特点和戏剧张力,更好地激发节目创作人员的创作潜能和职业信仰等方面还存在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10.
对奥运档案价值的传统解读,囿于档案学和体育学的学科束缚,缺乏深刻、全面、系统认知。奥运档案价值再构是将其置于整个奥运遗产框架的宏观视野下进行价值分析,聚焦于其遗产价值。结合档案的基本特性,以及奥运遗产的效益渗透、影响广度和周期跨度,从要素维(内容—载体)、地区域(中国-世界)、领域层(体育―超体育)和时间线(夏奥—冬奥)视角分析北京奥运档案遗产价值的多重衍生表现,构建北京奥运档案遗产价值的双维双域双层双线延展性框架;进而,提出“内容--载体”的开发利用、“体育―超体育”的跨界融合、“夏奥—冬奥”的联动整合的北京奥运档案遗产价值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唐俊 《新闻大学》2021,(11):105-120
本文以媒介技术视角考察新中国纪录片的美学演变机制.研究认为,除了政治、社会、文化、市场、创作观念、摄制技术等驱动因素外,大众影像媒介本身的冷、热特性及其所形成的观众参与度的不同,对纪录片美学有重要形塑作用.电影和政论美学、电视和纪实美学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契合关系,戏剧美学、技术美学的兴起也受到电视"升温"的驱动.在网络...  相似文献   

12.
李政 《视听》2016,(7):135-136
以历史文化为题材的纪录片近几年层出不穷,对于如何讲好中国好故事、重构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提升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基础。本文以纪录片《记住乡愁》为例,从题材选择、解说词设计、画面选取、适当"搬演"几个方面,浅析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制作的一般模式,为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导演和编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李鹏  隗辉 《今传媒》2011,(4):153
《这里是北京》是北京电视台一档介绍老北京风土人情的带有纪录片性质的文化栏目,在荧屏竞争激烈的今天,以其独特的故事化叙事方式赢得了受众的青睐,收视率一路飘红。本文简析了《这里是北京》故事化叙事的风格和特点,从而探究出当代电视纪录片栏目创作手段的多样化策略和同类型栏目激烈竞争中的突围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仪式传播是通过一系列仪式符号来表达意义和传递情感以实现文化共享的传播活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立足于文物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年轻化的语态,营造了一个守护国宝、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媒介仪式,从而激活了观众深藏心底的民族文化记忆。本文从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介仪式建构的双重路径入手,揭示文博类纪录片的模式创新与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5.
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发展走过了近百年的时光,从过去的就事论事的阐释型过渡到抚今追昔、咏史言志的反射型,这是主题的根本改变,而其中的创作手法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文关怀、现实切口、平民化视角、情景再现等等,让历史题材纪录片放射出别样的光彩。  相似文献   

16.
杜佩 《视听》2016,(6):91-92
《乡村里的中国》将镜头对准社会发展过程中当今中国农村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农村的生活变迁、农民的物质生活困乏和精神追求无法保障等问题的思考。在传播的过程中,该片所承载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照表征着当下农村题材纪录片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7.
龚莎 《出版广角》2016,(13):60-62
电视纪录片发展到今天,栏目化运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讲述》《中国记忆》《口述》作为在电视媒介中影响最大的三档口述体纪录片,其背后的媒介分别是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以及独立的影视传媒公司,媒介属性的不同也赋予了这三档栏目纪录片以不同的运营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一部优秀的农村现实题材纪录片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和品格,是纪录片业界一直关注的热点。文章以纪录片《拉林河畔》和《乡村里的中国》为例,重点探讨了纪录片在主题立意上所应具备的人文与内涵、矛盾冲突的意义、正能量与批判精神的辩证统一等多方面议题,充分论证了主题的精神内核与内容选择对此类纪录片创作的统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滋浦 《视听》2022,(5):7-10
央视新闻微信新媒体平台于2021年10月28日至2022年2月22日发布了2022北京冬奥会预热阶段、发展阶段及落幕阶段42篇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相关报道.纵观这些报道,"冰墩墩"具有四大媒介形象,即拥抱世界的"形象大使"、憨态可掬的"国宝熊猫"、中华文化的"助推者"以及共享欢乐的"童心使者"."冰墩墩"蕴含着...  相似文献   

20.
邱源子 《传媒》2015,(7):56-58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不同形态的媒体彼此交流,共享各种传统的、新式的信息服务内容,传媒产业融合的蓝图正在被勾画.作为电视媒介主要节目类型的纪录片,固然要适应媒介融合的大背景,探索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由南京广播电视台为首个国家公祭日创作的30集系列微纪录片《城殇》,每集时长约3分半钟,在电视台与网络同步播映,一时间社会反响强烈.思考《城殇》在新媒体语境下创作手法与运营模式的成功之处,有助于为专业机构制作优质微纪录片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