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我国现行的大学学术管理表现出较强的“泛行政化”,学术文化和学术人员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大学学术管理具有较强的文化特性,为此,基于大学的组织文化特性,大学学术管理应该做到:注重制度氛围建设,建立“以学术为本”的学术管理理念;规范行政权力,增强行政权力的服务意识;确立以学术为导向的大学内部联合治理结构;管理重心下移,重视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管理。  相似文献   

2.
大学学术组织内部的"泛行政化"表现为学术资源分配由学术成员向学官霸权蜕化,学术活动由自由分散向行政约束转变,学术管理由权利明晰向交叉失范倒退。其形成原因在于学术自由与学术问责的断裂,学术成就与学术品质的错位以及学术信仰与学术道德的沉沦等。学术组织内部的"去行政化"治理需要重建学术信仰与学术伦理,增强治理的内生性力量;规范学术权力的运行机制,构建"去行政化"的制度性保障;打造民主法治的学术文化,提升"去行政化"治理的软性力量。  相似文献   

3.
学术权力行政化是大学组织内部的一种权力博弈现象,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大学权力的配置状况以及权力间的共存与冲突关系。从权力要素的角度诠释大学学术权力行政化的利益性、受控性、整体性、混沌性以及一元性的基本表征,有助于分析学术权力行政化的形成机理。基于"少权-索权-赋权"的权力让渡理念和"混权-滥权-规权"的权力界分思路,未来的政策调整及制度设计应赋予学术系统更多的正式组织权力,调适大学权力结构、推动行政人员职业化以重构学术秩序与学术公平,培育良好学术生态,推进学术治理体系现代化,以规避学术权力行政化所带来的大学组织运行风险。  相似文献   

4.
大学本质上是一个师生学术共同体,基于学术共同体视角可为学生参与大学治理提供一个独特的研究视野。然而在行政主导下,学生作为“学术共同体”成员的地位和作用尚未彰显,在大学治理格局中呈现出参与广度不足、参与深度有限以及参与效度不彰三重困境。这种参与困境的深层诱因,源于行政主导与“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保障学生参与学术事务的规章制度尚不健全、学生参与的组织渠道不够畅通、学生治理意识的薄弱与治理能力的局限等诸多因素。因此,为实现学生参与大学治理向学术本真回归,亟需转变传统治理理念,树立学生“学术共同体”成员地位;完善大学治理制度,保障学生有效参与;构建治理机构体系,拓宽学生参与渠道;把控治理方式尺度,培养学生参与素质。  相似文献   

5.
大学行政化是对大学学术文化的异化,并对高校教师的学术信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种冲击和影响具体表现为:在大学文化、管理体制和利益机制的作用下,高校教师的学科信念成为不稳定的存在;院校信念从学术共同体向行政共同体趋向转变;职业信念面临学术利他主义与精致利己主义的抉择;高等教育系统信念中学本位与官本位的价值判断遭遇冲突。鉴于此,高校教师坚守学术信念不仅成为有效抑制行政化的需要,也是大学回归学术本真的考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改善大学治理、提高大学组织绩效的角度分析高校去行政化问题,在理论上以网络治理和专业官僚制结构理论为基础,在经验方面总结了欧洲、美国、日本和香港等主要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大学治理的实践。针对中国高校的具体情况,提出高校去行政化应着重增强大学独立性、增强专业人员作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强化各种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7.
学术权力实质上是高等学校依据法律法规所享有的自主权,其运行方式主要表现为纵向的行政性学术权力与横向的民主式学术权力.从完善高等学校学术组织体系、改革决策机制、建立服务型行政组织体系等方面出发,建立和完善以学术主导的高校权力运行机制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逻辑起点与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8.
基层学术组织是高校纵向管理结构中最低层次的直接处理高深学问的正式组织和学术生产的基本单元.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大学进行了基层学术组织治理制度改革,探索出以大部制、特区制、整体转制为代表的三种转型模式.但整体而言,中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治理制度转型还处于局部和初步探索阶段,要实现从封闭到开放、从行政权力主导到学术权力主导、从科层管理到基层自治的全面彻底的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9.
高校在本质上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学术组织,要按照认识和思想的逻辑来运行。根据学术组织的特殊性,高校教学科研岗位干部"去行政化"需要从如下方面着手:建立学术组织干部专门序列,实行分类管理;全面实行任期聘任制,从级别、身份管理走向职务、岗位管理;取消科研机构及负责人的行政级别,弱化教学单位及负责人的行政级别;建立学术民主程序,传承教学科研岗位干部的学术自由、学术民主"基因";建立完善学术权力运行制约机制,防止教学科研岗位干部"主动行政化";大力推进高校管理权力和重心下移,去掉教学科研岗位干部"被动行政化";实现教学科研岗位干部职务与党政管理岗位干部级别的对等互认,保证教学科研岗位干部出口畅通、前途光明。  相似文献   

10.
曹俊 《教书育人》2013,(24):4-5
一大学泛行政化的弊端及改革的必要性不论大学作为何种类型的组织,其以学术为中心、培养人才的宗旨目标是不变的。事实上,行政权力不是也不应是一个带有色彩化的词语,大学的运营管理不可能离开行政管理。泛行政化趋势的加强,大学的行政权力超越了特定的界限,从行政服务领域蔓延到学术领域,造成对于大学的管理过多过细,大包大揽。现实中大学行政权力的过度膨胀对学术自由传统  相似文献   

11.
学术体系内部行政化是尚未引起高校充分注意的行政化地带。学术体系内部行政化是学术体系内部存在的学术人员违背知识处理逻辑行事而产生的一种行政化行为。这种行政化分显性和隐性两种,高校对这种行政化的关注与处理不尽如人意。这种行政化主要是由过度强调学术自由、学术体制机制不畅、学术良知和道德下滑以及重形式轻实质的行政化处理办法引起的。克服这种行政化必须提升学术人员的学术道德,建立健全高校的学术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和培育高校师生的学术民主和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2.
在大学行政化的争论中,"去行政化"是主流。大学行政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基础,如大学外部的行政化、过分的科层化管理、管本位的传统、学者治学和学术自由理念的缺失等。行政权力是大学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去行政化"不是去行政管理,而是要确保基层学术组织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权力重心下移。学科发展需要规范而强有力的行政权力。  相似文献   

13.
大学行政化议论之议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学行政化的争论中,"去行政化"是主流。大学行政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基础,如大学外部的行政化、过分的科层化管理、管本位的传统、学者治学和学术自由理念的缺失等。行政权力是大学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去行政化"不是去行政管理,而是要确保基层学术组织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权力重心下移。学科发展需要规范而强有力的行政权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学行政化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大学行政化的困境突出表现为大学管理的行政科层化、大学行政权威的绝对化和学术在大学被边缘化.造成如此困境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现代大学与生俱来的行政化色彩、新中国建立后大学的政治化改造、学者的双重所有制和大学的高度复杂化.我国大学行政化改革可以从制定并落实大学法人制度、健全大学教师社会保障体系、推行大学全员聘任制和培育崇尚学术的大学价值观等几个方面着手,探索现代大学管理之道.  相似文献   

15.
基层学术组织是履行大学职能,实现大学发展目标的重要实体,地方大学由于自身基础条件先天不足,学术实力孱弱,功能严重弱化,极大制约自身发展。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构建多元化的基层学术组织体系,优化学术组织权力运行机制,构建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加强学术组织的运行保障建设,是有效提升基层学术组织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九三学社最近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62.6%的受访者认为,我国大学的学术委员会只起装饰作用,或仅能对学校重大学术事务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当前大学学术界中主要关心的热点问题是大学的去行政化结构体系.在大学去行政化之后的归属以及执行方式则成了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按照笔者的观点,高校应该引入类似企业法人的管理执行方式,这样对于解决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管理体制问题以及服务机制和当前的教育水平不能完整配合的情况有着良好的效果.同时,这样去行政化也能够使得大学的意义回归学术本位的本质,使大学本身最重要的服务对象转变成为学生和学术.  相似文献   

18.
一方面大学等级化、行政权力主导大学使得大学权力具有科层模式特点,而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专业化及权力制度化水平较低的状况使得大学行政权力具有非科层模式表现,本文把这样的权力运行称为准科层模式,而这种准科层模式下的权力是带来大学行政化的重要支点,也是大学行政化的要义之一。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受到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学校基本制度以及具体制度建构的复杂制度环境影响。从组织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北京3所高校的研究,发现3所高校的基本制度趋同,不同层次的制度对个体行为的指引存在较大差异,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的事项范畴小、频次低、决策控制程度弱。复杂的制度环境、人对制度要素的差异化认知及对制度的能动作用、外部环境对制度刚性的形塑等,都影响着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制度环境的诸多冲突导致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的行为与制度之间呈现“松散耦合”状态。要促进学术委员会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进一步回归高校的学术本位,促进形成共同治理的“共享的观念”,细化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相关制度条款并强化监督,重构具体制度,统整学术委员会的权力并完善决策执行的组织体系,发挥领导者等个体对制度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对高校“行政化”的内涵存在较多争议,主要分为三种观点:官本位观、过度科层观和政府同构观。官本位观未认识到官本位与行政化之间不存在必然关系;“过度科层观”忽视了中国熟人社会和党政权力系统特点,难以囊括高校各类组织的特点;政府同构观忽视了“行政”和“党政”在价值观念、决策方式、责任承担等方面存在根本不同。高校行政化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制度及文化体系。在组织上高校形成与上级党政机构完全相同的党政组织;在管理制度上,规则与人情并存,专业性弱行政性强、服务弱于管理;文化土壤中的官本位是行政不正之风的文化根源,进一步加剧了高校的行政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