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 面缚 《左传·僖公六年》中有“许男面缚衔壁,大夫衰经,士舆榇”一句。黄金贵先生在《“面缚”新解》(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中否定了“面缚”一词作“两手反绑”的常解,提出了“‘面缚’不是缚手,而是缚首”,“‘面缚’的‘面’应当训为首,面缚即是首缚,亦即系领缚首之意,与缚手无关”的新解。然而通览全文,推敲寻绎,笔者觉得《新解》一文没有指出“面缚”常解在典籍中有字义、文法或事理上的难通之处,也没有举出“面”训“首”的书证,所以认为新解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四册文言文中说到“面缚”的语句有两处:①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与陈伯之书》)。②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涕泗交颐(《阎典史传》)。课本均将这两处的“面缚”注释为“缚手于前”。这是不妥当的。愚以为此处“面”应为正反同辞,相背、反背的意思。按《正字通》云:“面,通偭?闭潘椿铡端滴慕庾衷甲ⅰ贰皞痢弊窒伦⒃?“字义固有相反而相成者,顾未可以穷变之理说之也。偭字古但作面,其后始增人旁作偭耳?鄙跏恰C?或作“偭”)义兼正反,故《韵会》云:“相背曰面。”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不乏其例,如:  相似文献   

3.
11、辅(辅佐、辅弼、辅相、辅助、辅导、辅车) 辅字从车甫声,其本义应指称与车辆有关之器物。但,具体指什么?《诗经·小雅·正月》:“其车既载,乃弃尔辅。……无弃尔辅,员于尔福”《注》曰:“大车重载,又弃其辅”,《笺》云:“以车之载物,喻王之任事也”。《正义》曰:“《考工记》:车人为车有大车,郑以为平地载任之车,驾牛车也。《尚书》云:肇牵车牛,远服贾用。是大车驾午也。此以商事为喻而云既载,故知是大车也。又为车不言作辅,此云乃弃尔辅,则辅是可解脱之物,盖如今人缚杖于辐以防辅车也。”朱熹注承此说而云:“辅,如今人缚杖于辐,以防辐车也。员,益也;辅,所以益辐也”。所谓“益  相似文献   

4.
“行李”是古今通用词,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箱、铺盖等物”(1989年版《辞海》)。而在先秦时期指“使人”或“行人”,即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也。”又《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杜预注:“行李,行人也。”又写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即掌管聘问、接待宾客的使者。  相似文献   

5.
释“英”     
典籍中的“英”字,历来多解作“华”(花之古字)。如《诗·郑风·有女同车》:“颜如舜英”。毛传:“英犹华也”①。《管子·禁藏》:“毋夭英”。旧题房玄龄注:“英,华也”。②。《上林赋》:“垂条扶疏,落芙幡(纟丽)”。颜师古注:“英谓华”。③辞书多因之。对这种视英、华为一物、其义亦相等的治训,很少有人怀疑其准  相似文献   

6.
拜·造·诣·过·访这五个词都有拜访义,带有不同程度的礼敬色彩。《广雅·释诂五上》:“造,诣也。”《汉书·张汤传》:“其造诣诸公,不避寒暑。”“造、诣”同义连用。颜师古注:“造,至诣也。”“拜、过、访”也都有拜访义(例见下)。“拜”,本是表敬的礼节:跪坐在席上,平伸双手至胸前,手掌向上,头低到手。《荀子·大略》:“平衡曰拜。”杨倞注:“谓磬折头与腰如衡之平。”作拜访义,指登门答谢对方馈贻。《论语·阳货》:  相似文献   

7.
一、《左隐五年传》:“鸟兽之肉不登于俎”断句及标点误。(43)面 沈玉成《左传译文》(9面)据此译为“鸟兽的肉摆不上宗庙的癸器里”当前诸注本俱认为“之肉”的“之”字相当于“的”字,以致断句误。考察文意与语法,原句应解为“鸟兽,其肉不登于俎,(其)皮革……不登于器,则君不射。”这本来是假设复句,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显得简练明确:这里“鸟兽”(后加逗号)一作其的前词二作“谢”的提前宾同,比普通句法用字省而达意明,原来此“之”字应训“其”,“之肉”即“其肉”。 “之”训“其”,当有所本。《吕氏春秋·音初篇注》曰:“之,其也。”《书·西伯戡黎》曰:“殷之即表。”言殷其即丧也。  相似文献   

8.
校注苏诗,时有所得。今移笺记四则付梓,就正于方家。 (一) 苞苴未肯钻华屋。(《鳆鱼行》)冯应榴注引《庄子·列御寇》:“小夫之智,不能离苞苴竿牍,弊精神乎蹇浅。”谓苞苴言智术短浅之人。 按:冯注误。如此,下句“分送羹材作明眼”即无所属。《礼记·曲礼上》郑注:“苞苴,裹鱼肉或以苇或以茅。”此指鳆鱼肉。《本草纲目》卷四十六《介之二·右决明》“(鳆鱼)登莱海边甚多,人采肉供馔,及乾,充苞苴肉。”诗言不肯以鳆鱼钻营势要之家,分送友人作治眼明目之羹材。  相似文献   

9.
我国秦汉时代的文献,把居住在朝鲜半岛北部的朝鲜先民称为“秽貊”、“(艹岁)貉”“(氵岁)貊”。《汉书·食货志》作“秽貊”:“彭吴穿秽貊、朝鲜,置苍海郡。”《汉书·夏侯胜传》作“(艹岁)貉”:汉武帝“东定(艹岁)貉、朝鲜,廓地斥境,立郡县。”张晏注:“(艹岁)也,貉也,在辽东之东。”颜师古注:“(艹岁)字与秽字同。”《后汉书·东夷列  相似文献   

10.
《辞源》(修订本)《出版说明》云:“对书证文字都作了覆核,并标明作者、篇目和卷次”。实际失核之处不止一二。下面举例辨之。一、引句字误如【七槃舞】引:“张衡《舞赋》云:‘历七槃而纵蹑’”(误) 正:《全后汉文卷五三张衡(舞赋)》:“历七盘而蹝蹑” (《后汉书·边让传》注、《文选·舞赋》注、陆机《日出东南隅行》注、鲍照《数诗》注、《太平御览》五百  相似文献   

11.
一、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高六册《荆轲刺秦王》) 其中“戮没”,课本注为:“杀戮和没收。重要的杀,较轻的没收入官为奴婢。”将“没”作如是解,我们认为值得商榷。 对于没收罪犯家属《或财产》入官义,先秦典籍一般用“入”。如《周礼·秋官·司历》:“其奴,男子入端隶,女子入于舂橐。”汉以后用“没入”、“没官”。如上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谓坐为盗贼而为奴者,输于罪隶舂人橐人之官也。……玄谓奴坐而没入县官者男女同名。”《史记·平准书》:“匿不自古,占不悉,戌边一岁。没入纸纸(纟昏)线。”《汉书·刑法志》:“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三国志·魏书·高柔传》:“是时,杀禁地鹿者身死,财产没官。”《北史康传》:  相似文献   

12.
郑众:“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物于事。”(《周礼·春官》郑玄注引)刘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文心雕龙·比兴》)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相似文献   

13.
《曹刿论战》中的“小信未孚”,中学语文课本注:“(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孚,为人所信服。”将“孚”解为“信任”“信服”,实际上是对旧注的承袭,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注:“孚,大信。”此训实乃杜氏之臆测,既无训诂根据,又与文意相悖。《尔雅·释诂》:“孚,信也”;《说文·爪部》:“孚,一日信。”据此,“孚”为“信”义,而非“大信”。作为晚于《尔雅》、《说文》作者的经学大师杜预绝不会不知道“孚”字的信诂,可能是他考虑到,如果将“孚”训为“信”,那么,“小信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 ,除开和现代汉语一致的“时间名词作状语”的情况以外 ,普通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些名词状语可以用来表示比喻 ,如 :“豕人立而啼。”(人 :像人一样 /《左传·庄公八年》) ;可以表示行为的依据或工具 ,如 :“失期 ,法皆斩。”(法 :依照法律 /《史记·陈涉世家》)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用箕畚 /《列子·汤问》) ;可以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面 :当面 /《战国策·齐策》) ;可以用来表示方位 ,如 :“陈良……北学于中国。”(北 :向北 /《孟子·滕文公上…  相似文献   

15.
联绵词有一些特殊用法,与它被公认的一些性质抵牾甚多,如拆开使用或单用一字来表示整个联绵词的意义(《诗·邶风·燕燕于飞》:“燕燕于飞,颉之颃之。”《楚辞·九章·惜诵》:“壹心而不豫兮。”王逸注:“豫,犹豫也。”),或将联绵词的两个音节颠倒先后次序使用(《老子》:是谓无状之物,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早就引起过前人的注意。对此,一般的解释是:这是韵文中特有的、为适应声律要求而临时变通的用法,似乎从无异议。然而,这种解释并未接触到问题的实质,因为这些现象在散文里那些与声律关系甚少的语境中亦时有出现,例如: “淮南子·氾论训》:“古者有鍪而倦领以王天下者。”高诱注:“鍪,头著兜鍪帽也。”《吕氏春秋·审应览·精谕》:“海上之人有  相似文献   

16.
桃花源记(陶渊明) 缘溪行缘,可注为“沿,顺着”。课本自来未注,盖以为常义也。其实不然,何况学生初次接触。“缘”本义衣服的边饰,《说文》“缘,衣纯(Zhǔn)也”。用例如《札记·玉藻》“深衣……缘广寸半”。深衣是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所穿衣服;衣裳相连,前后深长,故称深衣;其边饰宽寸半(参《辞源》图)。引申为“循”,顺着,沿着,《广雅》“缘,循也”。用例(转引自《汉语大字典》): ①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韩非子·解老》) ②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南史·宋本纪中》) ③散灰缘旧俗,门径环周遭。(《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 落英缤纷初中第四册82年版、88年版均注为“落英,落花”。第  相似文献   

17.
释义三札     
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古代汉语》 (王力主编,1981年修订本。下同。)注:“愠,怒。” 按:何晏《论语集解》注日:“愠,怒也”。朱熹《论语集注》注曰:“愠,怨也”。王力取何说,我们认为,当取朱说为是。 把“愠”解为“怒”或者“怨”,粗略地说都能成立,因为“怒”和“怨”浑言可通。《说文·心部》“恚”、“怨”、“怒”、“憝”、“愠”相次而列,且交互为训:“恚,怒也”;“怨,恚也”;“怒,恚也”:“憝,怨也”;“愠,怒也” (注:大徐本作“愠,怒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改订为“愠,怨也”)。然而,诸词互训并不意  相似文献   

18.
扇子的雅称     
扇子作为一种驱暑纳凉的用具,有不少雅称,如: 仁风仁风原是古时美化帝王或地方长官的谀词,言其恩泽如风之遍布。《后汉书·章帝纪》: “功烈光于四海,仁风行于千载。”晋代袁宏为东阳守,谢安授以扇赠行,宏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此后, “仁风”便作为扇的雅称。《幼学琼林·器用》: “剑有干将镆铘之名,扇有仁风便面之号。”便面本是古时用来遮面的扇状物。《汉书·张敞传》: “(敞)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后来也称团扇、折扇为“便面”“障面”。吴绮《见人扇头是友沂绝句怆然和之》:“只今便面春风在,曾向章台拂柳花。”(《清诗别裁集》)  相似文献   

19.
<正> “画虎不成反类狗”一般均解释为“画虎不成,反倒象狗”(《中国成语大词曲》52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该词条的引文为“汉·班固《东汉观记·马援传》:‘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狗与虎,外貌、形体相差甚远,画虎不成,怎么也不会象狗。《尔雅·释畜》:“未成豪,狗。”注:“狗子未生乾毛者”。《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曰:“照释兽云:‘未成豪,狗’。与马2岁曰驹、熊虎之子曰豿同义,皆谓稚也”。《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注:“律曰的‘捕虎一,购钱五千,其狗半之’”左传昭公七年:“今梦黄熊入于寝门”。疏:“熊虎之类,其子名狗”。《玉篇》:“豿,熊虎之子也”。《尔雅·释畜》:  相似文献   

20.
九州,又称“九围”、“九牧”、“九垓”、“九原”、“九域”、“九野”、“九有”、“九囿”等。如:《诗·商颂·玄鸟》:“奄有九有。”毛传:“九有,九州也。”亦作“九囿”。《通鉴外纪·包牺以来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财(裁)度为九州,谓之九囿。”《说文解字》段注:“凡分别区城曰囿。常道将引《洛书》曰:“‘人皇始出,分理九州为九囿。’九囿,即《毛诗》之九有,《韩诗》之九域也。”《后汉书·冯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