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平 《历史档案》2006,(3):3-9,32
近年来,作为中华根祖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山西洪洞已引起海内外人士的普遍关注。“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口耳相传、流播极广的民谣,使洪洞作为大槐树移民的故乡备受瞩目。借助于这一传统人文资源,大槐树旅游和寻根祭祖活动已成为今日洪洞旅游的重头戏,全国各地,尤其是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侨络绎不绝。可以说,“移民情结”乃是出现这一昌盛局面的主要因素。目前有关洪洞的研究著述颇丰,多数集中在大槐树移民问题上。洪洞移民研究似乎已臻成熟。顺着这条思路,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在外界如此具有影响力的移民运动在其发源地洪洞似乎也应该具有同样的影响力,甚或过之。事实却在人们的想象之外。在对洪洞进行区域社会史研究,尤其是实地田野考察过程中,笔者却发现在当地另有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比大槐树移民传说更具影响力。那便是流传数千年的远古传说和与之相应的民众信仰与迎神赛社活动,如远古时期演绎八卦画太极图的伏羲、炼石补天的女娲、禅让天下的唐尧、体恤万民的虞舜之类,它们都在洪洞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和丰富的传闻。这些具有深刻传承性的民间信仰与迎神赛社习俗,不但是远古文明和历史的见证与载体,而且在当地民众精神世界中占据了支配地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成为该地域社会有别于其他地域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鹊窝.……",这首代代相传,唱了五六百年的歌曲,曾让多少移民江南塞北、漂泊海外的槐乡子孙后代流下思乡的泪水?  相似文献   

3.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鹳窝。一代又一代 ,这首带泪的民谣已经传唱了整整 6 0 0年。少小吟唱时 ,似乎从未体味出歌中散发出的那股背井离乡的苍凉味道 ,倒是胸中升腾着一种淡淡的、温暖的归宿感。在时光的抚慰下 ,遥远的土地上传回了温馨的乡愁。萧瑟的冬日里 ,我来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正门进去 ,西南角几间低矮的平房引起了我的职业兴趣。一扇铁门醒目地刷写着四个碗口大的红字 :档案重地。走过去 ,档案室的招牌就钉在门眉的砖墙上。我突然想 :在这个盛产寻根故事的家园里 ,为何不从档案里寻找一些…  相似文献   

4.
问我祖先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鹳窝. 一代义一代,这茸带泪的民谣已经传唱了整整600年.少小吟唱时,似乎从未体味出歌中散发出的那股背井离乡的苍凉味道,倒是胸中升腾着一种淡淡的、暖暖的归宿感.  相似文献   

5.
洪洞大槐树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众多华人对家族绵延的共同记忆  相似文献   

6.
简讯     
洪洞“大槐树”旅游区是闻名海外的明代移民遗址 ,全省根祖文化游的龙头 ,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该旅游区始终把档案管理作为中心工作常抓不懈 ,对全省旅游行业的档案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 ,该旅游区通过举办“寻根祭祖节”活动 ,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寻根”已成特色。该旅游区综合档案室共存各种档案资料 1 4 82卷册 ,分文书、会计、业务、科技、人事、声像、实物七个门类。其中仅存家谱、族谱达 2 0 0余册 ;各种地方县志、地名录、大槐树志、百家姓密典、中华姓氏起源等工具书 1 0 0余册 ;国家领导人、社会各界知名人…  相似文献   

7.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那里,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自明代以来的数百年间,不仅在我国各地民间广泛流传,甚至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亦有所闻。洪洞县大槐树何以使中华儿女魂牵梦萦?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去追溯那扶老携幼,挥泪离乡的移民往事。  相似文献   

8.
去山西省洪洞县旅游的人,有两个地方是必去的:一是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古大槐树遗址;二是戏剧<玉堂春>中主角原型苏三的囚禁之地--"苏三监狱"."苏三监狱"在洪洞县城内县衙(今县政府)西南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距今已600多年了,它是我国唯一的、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县衙监狱,1959年被列为山西文物保护单位.那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苏三起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儿.  相似文献   

9.
大槐树问祖     
山西有个洪洞县,全国知名。全国县市名称1900多,一个人能记住的不多。我想,许多人记住了洪洞县,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传统戏《玉堂春》,女囚苏三唱了一句“洪洞县里没好人”,振聋发聩,给人印象特深,有时当作典语套用。二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它生长在千千万万人的心灵土壤中──北中国许多省区流传一个说法,祖上是从大槐树下迁来的。大槐树就在洪洞县。小时看《女起解》,我琢磨着,戏文作者为什么偏要挖苦洪洞县呢?那年路经洪洞,瞻仰了一回大槐树,悟到,“洪洞县”在某种意义上可看作中国的一个缩影。“大槐树下”,其实不是…  相似文献   

10.
去山西省洪洞县旅游的人,有两个地方是必去的:一是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古大槐树遗址;二是戏剧《玉堂春》中主角原型苏二三的囚禁之地——“苏三监狱”。“苏三监狱”在洪洞县城内县衙(今县政府)西南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距今已600多年了,它是我国唯一的、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县衙监狱,1959年被列为山西文物保护单位。那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苏三起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儿。  相似文献   

11.
粤西地处中国南部边陲,远离中原,由于特殊地理位置的原因,当地目前保留"春分"祭祖习俗。在春日祭祖的时间安排中,有别于其他地区春分到清明期间祭祖的模式,粤西一些地区客家民众民俗显示出较为严格的春分当日祭祖的传统延续,这种习俗现象在其他一些客家地区也有零星分布与流传。本文在对粤西春分祭祖习俗进行田野调查及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认为此俗乃是古代春分高禖崇拜文化在当代的遗存,粤西地区春分祭祖习俗是中国传统祭祖文化的一部分,探析"春分"祭祖习俗具有"礼失而求诸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代容 《四川档案》2014,(4):46-47
<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唐诗,它所记录的就是清明前后的天气,以及传统中国在这"雨纷纷"的时节对故祖的哀思追忆。如今,我们仍能在四川很多地方看到家族于清明节当天办会祭祖的情景,这被今人称为"清明会"。笔者在《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中也见到不少关于"清明会"的记载,并不能将其简单定义为"合族聚会祭祖的活动"。那么,究竟档案中所见的"清明会"是为何意?有何表现?命运如何?笔者拟以档案资料为基础对清代南部县清明会作  相似文献   

13.
稀见家谱,指北图家谱中心、中国家谱资料中心(山西社科院)均未收藏著录之家谱。凡五十种,多历朝家族修谱之手抄谱本。这些家谱,反映了元明清民国以至今天家族发展繁衍变化的里程及元明清时期山西地区人口流动路线。①元末明初人口由陕向晋迁移,若清徐集义村张氏、清徐温李青村温氏、清徐温南村温氏、太谷武氏等。②明洪武、建文,永乐间由洪洞向南向北迁移,若平定郭氏、平定窦氏、平定蔡氏等,值得注意的是大槐树  相似文献   

14.
礼仪之争,是指在华西洋传教士之间发生的关于如何对待中国礼仪习俗的争论.按照天主教的教义来衡量,对于中国几千年传留下来的"祭祖"、"祀孔"等传统仪式,以及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无论是教会方面还是传教士本人,是否认为"异端",可否加以容忍的问题上,在传教士内部长期争论不休,甚至上诉到罗马教廷,交由"异教徒裁判所"进行裁决.对这件事本身而言,本是传教士与传教士、教派与教派之间的争执,教派与罗马教廷之间如何协调一致的问题,是天主教的内部事情.  相似文献   

15.
许芃 《青年记者》2017,(11):123-124
孔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山东是礼仪之邦、孔孟之乡,祭祖文化在山东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山东出土的古文字中亦有祭祖情况的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山东祭祖文化的某些方面. 山东出土的古文字中关于祭祖的记载 2003年3月山东省济南市大辛庄遗址出土14片商代卜甲,大辛庄甲骨迄今只发表了一版较完整的龟腹甲图片,该片甲骨主要记录了以四猪牲祭祀四位已故母辈来攘除灾祸病患的事情.另外,还记录了祭祀之际沐浴洁身以及卜问神祗接下来是否进行某种祭祀仪式.  相似文献   

16.
语言从众从贵。从众者多,所谓语言环境者也。从贵者也有,即腔调跟着有地位者走。东晋时期,衣冠南渡,王谢堂前,对于这批乌衣责胄,建康百姓仰慕之,尊崇之,与之交谈,无不鹦舌之。而这批南迁者,虽为少数,却自以为是先进文化的持有者,是中原文明的践行者,倨傲孤高,因循守制,岂可从蛮!久而久之,百姓之间交谈,也改变了声韵。迁至闽粤的一支也然,以少迎多,扭转大局,至今那里的人仍鄙视南腔北调,岸称自己是河洛腔。明初大迁徙,洪洞大槐树迁走  相似文献   

17.
"以小见大"虽然是新闻采写中常用的表达手法,但很多时候,因为对"小事件"把握不当,很难衬托出"大主题"。"小事件"看似微观,却是决定"大主题"的必要条件。从2012年9月12日开始,《北京青年报》推出"家国十年——迎接十八大走转改系列报道",这组报道以"家""国"为背景,通过寻访国家领导人在京考察足迹这一主线,选择基层样本深入采访,反映北京市十年间的建设巨变。作为参与者,笔者采写了两篇报道,分别是《大槐树见证田仙峪村之变》和《一个库区农民的"护水经"与"致富经"》。报  相似文献   

18.
李白 《兰台世界》2012,(12):46-47
《诗经》中保存了大量与祭祖有关的诗歌,《小雅·楚茨》就是其中一首。但因年代久远和资料缺乏等原因,关于《楚茨》所描写的祭祖时间目前还存在分歧。结合周代祭祖礼进行考察,可知《楚茨》的祭祖时间不能确定为秋冬季节。  相似文献   

19.
清明节的祭祖仪式源于祖先信仰、天地信仰。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在对清明大型祭祖活动进行仪式化传播以及新媒体的互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信仰消解与重构的两种状态。电视、网络艺术化、娱乐化的处理方式,在离析、消解信仰的同时,也为信仰的维系、重构营造了仪式氛围。如何扬长避短,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利用仪式传播实现清明节祭祖信仰的重构是本文关注的要点。  相似文献   

20.
"新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是各种文化的交汇点。新闻人本身就应该是文化人。"谢长廷回福建祭祖,挥毫写下四个字"追远厚德"。结果如网友所言:"杯具了!"因为在场的个别新闻从业者愣是念成了"德厚远追"。像这样因没文化而闹出的笑话,在日常生活乃至新闻报道中还有很多。难怪谢长廷返台后意味深长地说:"大陆根本没什么中华文化",反而台湾保留得比较多。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