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知行脱节,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和魅力一直困扰着德育工作者,那么,如何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致致以求的问题。众所周知,实现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一方面,需要学生的情感认同,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愿意行”;另一方面,需要行动策略、道德智慧。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会行”、“能行”。因此.要提高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基于此.教育者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道德智慧?道德和道德智慧的关系及如何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一个人的智慧包括科学方面的智慧,又包含道德方面的智慧,那么这两方面都需要情感支撑,尤其是道德方面的智慧更倚重于情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离开情感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效果的好坏。情感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的关键一层,是指以爱为核心成分的教育价值方式、  相似文献   

3.
道德智慧教育: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智慧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道德,是道德和智慧的融合,即它融合了道德理性和道德非理性,是一种和谐、适度、圆融的精神境界,它建立在广泛的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上,人只有通过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才能获得。我国传统道德智慧的精神实质是“中德”智慧。本文分析了道德智慧的内涵、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道德智慧教育,力图找到中小学知识传授与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普遍认为,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美德可教”的观点。然而事实是苏格拉底通过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美德不可教,美德不是知识”。他只是在与人辩论中由“美德不可教”而意外地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结论,但他意识到这是自相矛盾的,因而希望继续探讨下去。美德是个性心理品质,是中性的,既可能有益,也可能带来害处。因此,作为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更注重智慧,主张道德智慧教育。在日益复杂的当代社会,道德智慧比美德更重要,更紧迫,应注重道德智慧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道德智慧”指的是个体或者群体的人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道德智慧”与“非道德智慧”一起构成了整个人类智慧的总体。走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局限,道德智慧作为一种智能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苏格拉底首次提出关于人的问题的探讨,被认为是西方哲学上的“分水岭”。苏格拉底由人的品质、品接束探讨人的本质问题,提出“美接即知识。的现点。包含三层意思:追求智慈和理性是人必须的美德;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是道路的;只有具有道接的智慧,随道德情景来采取相应的道路行为才是真正具有美德。苏格拉底的寻求和训练道德的智慧的观点对我国现有的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人有两种智慧,一种是“课堂智慧”,另一种是“第二智慧”,“第二智慧”是比“第一智慧”更为重要的智慧,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第二智慧。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对于人的全面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人的内在免疫力,有效抵制各种不良影响。“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这句话十分生动地说出了道德的功能。基于道  相似文献   

9.
江畅 《中国德育》2017,(1):11-14
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因为在理解上有偏狭,因而一直存在相当大的局限。道德本质上是人类的智慧,是作为最佳人类生存方式的实践智慧,是一种价值体系。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成为“君子”,高级任务则是使人成为“圣贤”。道德教育的逻辑进程是一个人成为道德之人必须完成的总体结构图,而其实际进程则是走完这一路程的具体路线图。  相似文献   

10.
冯契先生的“智慧说”对“人能否获得智慧”这一20世纪的重大哲学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在这一学说中,“理性直觉”是主体能够获得智慧的核心环节。何为理性直觉?理性直觉能否得,如何得?其所得如何达,又如何证?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智慧说”能否证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教育即生活,但教育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可能生活。教育生活是一种富含爱、智慧、道德、信仰的生活,因此,教育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活。强调教育回归生活意味着教育看到人、回归人。意味着教育重视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从而使教育切实担负起“育人”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12.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海 《教育学报》2007,3(4):69-76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从犹太人的成功说到中国人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落后了的民族如果不敢承认自己落后,或者承认某些方面落后了,但又固守最落后的方面(常被作为“国粹”,然而往往是最顽固最隐蔽的封建意识)而夜郎自大,不敢在最关键处向别人学习,而硬说自己是多么的智慧、道德、文明,——她真的智慧、道德、文明吗?  相似文献   

14.
尽管所有的学问最终都通向自由,也就是人的解放(佛教叫“解脱”),但惟有道德才是最直接的途径。道德也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因为道德所关涉的是人的灵魂之中最深沉的部分。那么,德育就可以理解为“解放教育学”。然而,现在作为一个学科的德育,基本上只在学校里说话,也只在德性上说话,并且把德性狭隘化了,这样,学校德育工作就成了一个以否定规定的过程。德性与智慧是人类全部文化的精髓,共同形成人类的伟大观念。德育应该用人类的全部文化培养完整的人的德性与智慧。  相似文献   

15.
为教师德性选择伦理的“终结”,即理想的德性或善的标准,一直是道德哲学孜孜求索的重要例题。有多少哲学大师和教育家不惜为此耗尽自己一生的智慧和学识而寻找最终解答。然而,在教师德性的思考中,人们逐渐远离了哲学的批判精神,用生活化的伦理态度代替道德哲学的思辨,最终以“无私”和“奉献”为核心内容的善良道德赢得了最后的裁决,成为教师德性的哲学基础和逻辑基点。于是,教师德性观逐渐指向于一种“圣洁化”的道德理想,在教育实践的推演下,圣洁道德成为教师道德立法的最高权威。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不仅要造就“道德”的社会.也要造就“道德”的人。“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道德”的社会是健康的、有益于整体的人生活的社会。“道德”的人与“道德”的社会共生存在;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化价值生态共存,造就整体的人与健康的社会是道德教育时代合理性的最佳论证方式。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人化的事业,  相似文献   

17.
《河南教育》2004,(3):18-19
我们常说,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内容。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学生呢?苏霍姆林斯基用鲜活生动的实例和精辟深刻的议论给了“师爱”以最好的诠释——极大地关注孩子的心灵,每时每刻想到孩子一生的长远发展,倾注心力发现和创造一切机会,帮助、引导和促进学生发现自身潜力和优势,进而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获得自我肯定与内心的尊严感,并由这种自我肯定和内心的尊严感导引,建立起坚定的道德信念,表现出坚持不懈的道德努力。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对待任性的米沙和逆反的瓦洛佳,就知道“爱学生”是一份多么厚重、多么细腻的感情,一份多么巧妙的智慧。每一位做教师的,都应该在自己内心中首先培养这样的“爱”。  相似文献   

18.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9.
王海岳 《物理教师》2008,29(12):1-2
善和恶是道德领域里最基本的社会道德现象,善是道德思想中的核心部分.我国维吾尔族有一部用诗写成的古代优秀伦理著作叫《福乐智慧》.书中写道:“善行就是这样的行为,它的利益先给人民……”法国的伏尔泰也说过:“在任何地点,任何时代,为公益作出最大牺牲的人都是人们称为最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20.
学校必须重视和加强课堂道德"渗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道德教育要取得成效,主要依靠教师通过为数不多的课堂德育课程进行直接的“灌输”教育是不够的,更何况我国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有其不足之处。我们必须重视在德育课程以外的其它学科中加强道德“渗透”教育。一是重视通过开设大量的人社会科学课程进行道德“渗透”,即寓道德教育于人社会科学教育中。二是重视在专业课程的教育中进行道德“渗透”。这样有利于智力和道德的同步发展,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