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7年初首先在北平翻译出版斯诺《西行漫记》的王福时老人,已于7月2日辞世,享年100岁,百多位亲朋好友到八宝山为他送行。老人一生为新闻出版事业做了大量工作,留下很多宝贵的历史资料。1937年初,斯诺将正在写作的《红星照耀中国》的部分书稿交给王福时,  相似文献   

2.
《西行漫汜》原名《红星照耀中国》(英文《Red Star Over China》).作者是被毛泽东赞为“老朋友”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斯诺于1936年6月初潜赴陕北的“红色中国”采访,4个月后返回北平。1937年10月他的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出版,轰动了欧美各国.西方舆论给予其高度评价,称此书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现与描述,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是震惊世界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程粉艳 《军事记者》2007,(10):57-58
1937年10月,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埃得加·斯诺1936年6月冒着生命危险,进入被重重封锁的中国陕甘宁边区红色根据地进行亲历式采访后所写的长篇通讯《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由伦敦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至今已经整整70年了。今天,  相似文献   

4.
张小鼎 《出版史料》2006,(1):114-121
六十多年来,美国进步记者和著名作家斯诺报道30年代中国革命真相的不朽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以数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乎传遍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它则以《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西行漫记》《长征25000里》《红旗下的中国》等形形色色的译名,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法,延绵不断地一而再、再而三地翻印重版,从而感染、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几近家喻户晓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品。1936年10月下旬,斯诺作为第一个在陕北苏区采访了四个月之久的外国记者,终于秘密地凯旋而归。就在他返回北平的同时,国民党当局竟从…  相似文献   

5.
《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一部作品。译者董乐山是将该著作译成汉语、向中国读者推介的关键人物。董乐山一生译著颇多,且精益求精,一心追求翻译最大限度忠实原文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报道红色中国的经典著作,先后被翻译成20余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传播。《红星照耀中国》全球出版传播的历史轨迹与地域格局不仅展现该书在全世界的接受度和影响力,对新时代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方法/过程]利用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的全球图书馆在线联合目录数据库OCLC WorldCat,对《红星照耀中国》全球馆藏数据进行长时段、大规模的考察,并呈现该书在全球化语境下出版传播的时空特质。[结果/结论 ]全球馆藏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该书问世85年来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迅速流传、更新换代、短暂停滞、海外复苏和平稳发展等5个出版传播阶段;在空间维度上构建出版语种多样性、出版市场规模化、海外馆藏广泛性的文化地域空间。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一首艺术地概括中国工农红军历尽千辛万苦,排除艰难险阻,行程二万五千里的英雄壮举的史诗。它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以印刷文  相似文献   

8.
杜永和 《军事记者》2001,(10):13-14,39
《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是由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1937-1938年在英国和美国出版。1938年2月中译本在上海以复社名义出版。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作者没有用《红星照耀中国》的原书名义出版,而是改名为《西行漫记》。该书出版后轰动了国内外,震动了世界人民。直到现在它仍然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读物。新闻历来被称为“易碎品”,即使是杰出的报告文学,在事过境迁之后,往往成为昨日黄花,唯有60多年前的这本《红星照耀中国》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在21世纪的今天,它仍然在全世界拥有亿…  相似文献   

9.
《出版史料》2004,(1):61-61
《西行漫记》原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译作此名?胡愈之曾经作过解释。他说:“因为在工农红军长征以后,关于我们党在西北情况的比较真实客观的报道,只有一本书:范长江同志写的《中国的西北角》……从此,‘西’或‘西北’就成了我们党听在地的代称。《西行漫记》这一书名,一般人看了就可以联想到我们党。”(胡愈之同志谈《西行漫记》中译本翻译出版情况,载人民出版社的《译讯》1979年第1期)  相似文献   

10.
董乐山是著名的《西行漫记》的译者,在他数十年翻译生涯中为中国读者译介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可谓卷帙浩繁。董乐山的翻译事业曾几度受到打击,但每一次他都能坚强地站起来在翻译道路上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对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出版历史考察,探讨了该书畅销的原因及其经典化历程与策略。时代需求、中国共产党推动传播、内容的专业化与高可信度、多渠道传播是该书畅销的四大主因,经由主流意识契合、版本优化、副文本助力和社会赋值四方面策略,它从畅销书转化为经典。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翻译出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中叶,欧洲工人运动兴起,开展的如火如荼,马克思、恩格斯亲自领导了这场工人运动。1847年11月,国际工人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在英国伦敦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参加了会议并发言,阐述了他们的革命理论。会议经过充分辩论,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思想并委托他们起草一个公开发表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纲领。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纲领定名为《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2月底在英国伦敦以德文正式出版。至1893年,《共产党宣言》在欧洲已经用德、俄、英、波兰、意大利文等多种文字出版。从…  相似文献   

13.
李彬 《青年记者》2016,(25):88-90
2016年是长征胜利八十年,也是斯诺西北之行八十年,此时重温他31岁时采写的新闻名篇《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自然别有意味,也让我再次领略长征的伟大,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再次赞叹一代记者斯诺的伟大.  相似文献   

14.
重读斯诺     
凌翔 《军事记者》2009,(6):57-59
很小的时候,我心目中有一个记者的形象,他就是斯诺。 1984年,刚刚开始学写新闻作品的时候,《斯诺文集》首次在中国出版。这之前,《斯诺文集》中的作品只有《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曾以《西行漫记》的书名在我国出版过,其他作品均为首次在我国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15.
罗伟国 《中国索引》2006,4(2):64-65
《申报》创刊于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到1949年终刊,已有78年历史。它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不平凡的变革时期,记载了中国由内忧外患到革命胜利的艰难历程,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申报》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报纸之一,也是旧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它以数量巨大的篇幅记录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重要资料,是今天我们认识旧中国的重要工具、研究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史上的典型成功个案,翻译文学杂志《中国文学》与《译丛》在出版定位、译介内容、翻译主体与出版发行等方面,探索出了可资借鉴的运营模式。毋庸置疑,对于当前正在孜孜探寻翻译出版模式的"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宏伟战略而言,这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历史档案》2006,(2):35-35
由苏全有教授撰著的《清末邮传部研究》一书,已由中华书局出版。 1906年清廷厘定官制,设立邮传部,承担着建设和发展交通、邮电事业的重任,在路政、船政、邮政、电政事业的发展和利权回收方面有不凡的表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人对其做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该书作者在读博士的3年里,以此为研究课题,在汗牛充栋的档案堆及史籍丛里辛勤爬梳与搜求,在翔实地占有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终于完成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邮传部的专著。  相似文献   

18.
关悦 《今传媒》2005,(4):10-11
在中国的新闻文本中,说到影响之远、流传之广,恐怕没有几本能和《西行漫记》相比。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西行漫记》这两个名词,已经作为划时代的里程碑,被永远载入史册。正如美国历史学家肯尼思·休梅克称赞的那样,“《西行漫记》的出版,本身就是中国现代史中的一个大事件。”它“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在现有对《西行漫记》的分析文献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考察《西行漫记》对历史的影响时,采用历史学的视角,突出这本书对中国革命的开展、对世界认识中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在考察其成功原因时,却立足于新闻学,强调它题…  相似文献   

19.
《红高粱》作为莫言的成名作,代表着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践,有着厚重的文化蕴涵,其作品近年来英译文本的海外传播也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本文从《红高粱》的翻译特色以及出版商的良好运作等方面着手,分析了其海外传播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针对其英译与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文学作品的选择、翻译人才的培养以及传播路径的革新等方面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刘松  夏登山 《出版科学》2023,(2):97-104
自1858年《墨子》首次介绍到西方后,历经百年跨语际翻译出版,跻身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系列丛书》《企鹅经典》《牛津世界经典》等西方权威经典丛书之列。《墨子》在西方的经典化离不开西方出版机构的大力推介。非营利性大学出版社主要面向专业读者和研究人员,强调译本的学术性和权威性,使得《墨子》更容易进入教育场域,获得主流意识形态认可,成为学院化经典。商业出版机构则在图书设计、营销推广等市场化运作方面更具优势,而且十分看重译本的可读性,因而极大提升了《墨子》在普通读者群体中的影响力,使其经典地位得以赓续。考察《墨子》英译出版史,重点分析西方商业出版社市场化运作和大学出版社学术性出版在其经典建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当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坚力量的出版界提升出版内容吸引力、国际竞争力、传播影响力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