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东博兴出土的骑马俑灯为中国古代俑灯里罕见的造型。该马为大宛马,该人俑为波斯(安息)人,其身份是百戏表演者,其行为为舞马表演。骑马俑灯罕见地表现了汉代舞马形象,丰富了汉代舞马的考古资料,罕见的灯具造型为中国古代灯具研究增添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反映汉代人的崇马信仰与魂魄信仰。  相似文献   

2.
略谈古代青铜艺术的审美内蕴梁义田,张英智我国的青铜器源远流长,其起源至少可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出自于甘肃东乡马家窑文化的一把青钢刀,距今约四千八百年,简单规整的外形,符合简单刃具的切削功能,又具有质朴之美。青海贵南尕马台距今约四千年的齐家文化墓葬...  相似文献   

3.
舞马最晚于三国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到唐玄宗时期,舞马活动形成规模并掀起高潮,唐后则在中原大地消失。随着唐朝的兴衰,不同时期的文人从各自的时代背景和解读视角出发,塑造出多种多样的舞马形象。盛唐时期张说的《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安史之乱时杜甫的《斗鸡》、中晚唐时期陆龟蒙的《舞马》以及唐亡之后宋代诗人徐积的《舞马诗》,均对唐代舞马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舞马亦随这四首诗词经历了从天马到祸马、谀马再到悲马的形象流变。  相似文献   

4.
土族“於菟”舞与彝族的虎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族“於菟”舞与彝族的虎节马光星,辛玉琴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的年都乎等土族村庄,相沿一种驱赶“於菟”的习俗。对此,乔永福、赵清阳等学者曾分别撰文作过介绍。尤其乔永福先生的《楚风土舞跳於菟》一文,以“於菟”这一当地土族群众对虎的别称入手,对“...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人民,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宁夏、甘肃等省(区)。口头文学发达,民间演唱形式“好来宝”、著名舞蹈“安代舞”、“鄂尔多斯舞”,民歌《红旗歌》、《嘎达梅林》、《牧歌》、《挑好马》、《赞歌》、《小黄鹂鸟》等,流传极广。民歌特点是:歌词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马形象,其中蕴涵着中国古代特殊的马文化。马的形象也具有极为重要的艺术作用,与人物性格刻画、情节构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从《三国演义》中马形象人手,探讨它的文化内蕴与艺术作用。  相似文献   

7.
塔尔寺羌姆——“法王舞”是青海藏传佛教格鲁派宗教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弘扬佛法的手段之一,从开始表演至今已有近三百九十四年的历史,可以说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成为塔尔寺宗教文化艺术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塔尔寺“法王舞”的音乐形态分析与研究,概括出其基本特征意义,希望寺院里僧人们世代口传的艺术珍品能够得到较好的生存与保护。  相似文献   

8.
穆兰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10):49-51,57
文章述略"以舞相属"的艺术特质与审美礼仪,并对伴随而来的中国古代艺术文化现象进行阐释,以期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人们的礼仪形式和审美观念作出合理推断。分析"以舞相属"的艺术特质,阐释以"舞"见情、以"舞"见诚、以"舞"见技、以"舞"见态这四种艺与礼的交融,以便更为全面地看待以舞相属这种特殊的礼仪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9.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上曾有羌、匈奴、鲜卑、吐蕃等古代少数民族在此生活,他们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生活遗物是研究古代民族文化和青海地方史的重要物证。  相似文献   

10.
傩舞是我国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地方的文化宝藏。它蕴含了古代人类生活信仰,蕴藏着本土文化的艺术品位和人文素养,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承传统文化和肩负地方高校的历史责任论述湛江傩舞教育功能的价值,深入阐述湛江傩舞的教化作用、健身作用、娱乐作用,并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剧目排练三个方面探索湛江傩舞引入高校课堂的实践,真正体现传统文化内化传递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香港的赛马与「马文化」郑华叶岱夫香港人为了迎接1997年回归祖国,时下常用“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赛马会、炒股票和跳舞照样进行)这句话来表达渴望平稳过渡的心情。其中,“马照跑”即跑马赛事照常举行是香港人的头等需求。香港马会全称是“英皇御准香港赛马...  相似文献   

12.
分门别类注重联系理清线索———也谈古代西域历史研究的方法马志良古代西域,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沿革的复杂性,特别是因其在东西方文化传承与交融过程中的重要性,而备受国内外学术界关注。但西域在成为学术热点的同时,也成为了难点。其中的原因除...  相似文献   

13.
《商洛学院学报》2020,(1):85-91
"傩"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傩面、傩祭、傩仪、傩礼开辟了中国早期傩文化形成的群体话语;"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是燕赵"傩舞"文化的早期萌芽;燕赵祭祀歌舞中的傩舞习俗与磁山文化相当,"禓"和"五祀"两类仪典为燕赵傩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因子;燕赵傩舞表演依然沿袭周代"大傩"涂脸、假面的遗痕,具有典型的商周傩文化遗风;武安《捉黄鬼》傩舞表演习俗至今有5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具有地域民俗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认同,成为燕赵宗教祭祀、神鬼概念与社火仪式的象征;曲周傩舞《聚英叉会》习俗由江浙一带传入的说法从使用器械和传承时间上均有一定的科学考察依据,表现出娱人意义的民间活动,更赋予了驱鬼禳祟、趋吉祈福的燕赵傩文化符号所指,具有典型的燕赵傩文化图吉利、避凶邪的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14.
敦煌舞作为古代舞蹈与西域舞蹈的集大成者,将细腻的中原舞蹈和中亚、西亚舞蹈糅合在了一起,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敦煌舞。敦煌舞是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的一道靓丽景色,不仅凸显了我国古典舞蹈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了浓厚的宗教文化,体现了西域地区鲜明的文化特色。可见,敦煌舞是集多民族文化于一体而创作出来的舞蹈形式,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十个朝代的舞蹈文化发展,还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印度舞、波斯舞等风格。这些融合为一体的优美舞姿,全部的集聚到了敦煌舞身上,进行广泛的容纳与吸收。本文通过对敦煌舞的本质内涵及价值影响进行深入的解析,对敦煌舞的艺术特色有更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5.
对马与中国古代历史的文化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是人类豢养的六畜之一。在中国古代社会里,马与人们的关系,最初只是日常生活上的关系,马供给人们马乳、马肉,供人们出行时乘骑。随着中国古代礼制和中国古代战争的发展,马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愈来愈显突出,在人们的乘驾之礼、丧葬之礼及民族的冲突和诸侯的战争中都少不了马。马由人们生活中的一般地位,上升到礼仪和军政的重要地位,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殊的马文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查广南县壮族花街节体育活动中广泛开展的手巾舞、铜鼓舞,研究手巾舞、铜鼓舞活动的文化基础及开展中存在的影响因素,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通过调查显示手巾舞、铜鼓舞在花街节上得到有效的开展,借助传统节庆的宣传平台,使他们的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节日得到更好地积累和传承。  相似文献   

17.
活动目的: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培养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8.
安代舞被称为蒙古族集体舞蹈的活化石,经过近四百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渐成为蒙古族宗教仪礼和那达慕盛会上最受欢迎的狂欢之舞,同时成为蒙古民族最为耀眼的文化标志.团体表演安代舞是举行大型庆祝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经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项目.  相似文献   

19.
音乐圈舞是白马藏族祭祀、娱乐、庆典中的一种古老歌舞形式,其依托火民俗活动与火圈舞歌舞共同构成了白马藏族独特的圈舞文化体系,至今保留着氐羌民族圈舞最为古老的文化遗迹。随着时代发展,白马藏族音乐圈舞从表演形式、圈舞形制、歌曲数量、舞蹈动作、文化功能等多方面不可逆转地出现了流变。研究对白马藏族音乐圈舞的传统类型、艺术形态以及流变轨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两点论述内容,探究关于马题材的古代艺术,其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绘画和雕塑。第一部分探究马成为文化、精神、武力的象征载体;第二部分探究艺术家以马抒发个人胸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