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尼采认为,悲剧的神韵在于"权力意志"的客观化以及由其客观化而形成的融日神因素与酒神因素为一体的个别形象的毁灭和由此而唤起的本原生命的回归。如果说"日神-酒神说"的底蕴乃是戴着日神面具歌唱的酒神式咏叹,那么尼采代酒神立言的哲学行动就是披着黑格尔外衣舞蹈的叔本华式狂欢。直面以生命的委颓为主要精神表征的西方近现代文化危机,尼采试图在黑格尔与叔本华的运思张力下寻索生命自救的蹊径。但是,尼采所期待的"权力意志"从一开始就被他拔除了善的根荄,缘此,他那单纯地张扬生命强力的"权力意志"终竟因着缺少"境界"之光的烛照而使人自陷于"命运"的罗网却无从使人获得终极的拯救。  相似文献   

2.
叔本华和尼采的悲剧学说是各自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它们之间既有继承和发展关系,又有背叛和颠覆关系,可以这么说,尼采的悲剧学说是以叔本华的悲剧思想为基础的,但其悲剧思想里却处处显示着批判他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传承、总结、立足中国古代文论、美学以及文化思想,这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事实上,王国维的境界说基本上可以说是西方美学思想尤其是康德、席勒、叔本华、尼采美学思想的移植,是西方美学思想对中国境界理论的一种全面切换.这首先表现在,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从实质上来讲它更多地来源于尼采的悲剧理论和叔本华的直观理论;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王国维的境界理论完全立足在西方哲学、美学的基础之上,是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一种具体运用与展开.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前期思想中 ,进化论与超人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成分 ,即使在鲁迅思想的后期 ,这两种学说对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然而 ,创立超人说的尼采从强力意志和个人主义的观念出发强烈反对进化论。为什么在尼采那里不可调和的两种学说 ,在鲁迅这里却能几乎同时被接受呢 ?本文通过考察进化论和超人说的源流与变异 ,尤其是鲁迅对这两种学说的独特理解 ,结合鲁迅与尼采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时代背景 ,试图对这一问题做出解答  相似文献   

5.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早期一部很重要的著作,这部著作从题目上看是谈论艺术的,但尼采实际上借助对艺术的思考进行对悲剧的哲学解释,或者借助于艺术解释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旁注。历来的西方学者在解读《悲剧的诞生》时也仅仅从哲学单一维度进行解读。因而,尼采的悲剧观与尼采的哲学观往往混同在一起而无法对尼采的悲剧观作真正的解读。针对以往西方学者解读尼采时存在的不足,本文试图运用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在确立悲剧作为艺术主体地位的同时,综合运用哲学、美学、伦理、宗教、神话等他性视角对尼采的悲剧观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解读。在运用“他者”视角进行解读的同时,又通过“他者”视角对尼采的悲剧观进行“非我”的特征现照,以进一步通过“他者”的确证来界定悲剧的自身特征,从而达到多视角、多维度对悲剧的自我确证的目的。总而言之,尼采的悲剧观是一种崭新的悲剧哲学,这种哲学全力弘扬生命本体特征,具有多元文化整合力。  相似文献   

6.
近代哲学家尼采的超人思想及悲剧思想对人类文化曾产生过强烈的冲击,他的思想对老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旨在以老舍小说《月牙儿》解读尼采解读尼采的悲剧思想及超人思想。尼采认为人生是一场悲剧,但是人必须要自强自立实现自我价值。这与老舍的小说《月牙儿》中的主人公月牙儿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境界说”,接触到了诗词创作中的某些实际经验和规律。这种“有我”“无我”论是建立在传统的“情”与“物”的基础上的,是对先秦以来朴素的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与应用。王国维早年嗜读西洋哲学、文学著作,尤其受好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学说。他的境界说中的“有我”、“无我”论,尽管以中国传统的古典文论为基础,但是,决不能排除西方哲学、教育学理论对它的影响。关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中的“优美”、“宏壮”这一对概念,就属于西方美学范畴的。  相似文献   

8.
《悲剧的诞生》一书,是尼采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本文介绍了尼采的生平和本性,分析了尼采《悲剧的诞生》之创作原因,阐述了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基本思想。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尼采深遂的反叛思想和他对哲学、艺术的永恒追求。如果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们这个世纪的西方哲学思潮、文艺思潮和社会思潮。所以,阐述尼采的《悲剧的诞生》的主要思想,对于人们理解尼采悲剧的一生和21世纪西方哲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建立了关于悲剧的理论,这一理论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美学的进程。他对悲剧的定义是与他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的。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与其悲剧理论的关系,既可看出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思想内涵,又可看出一般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特定作品与作者整体思想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荒诞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核心范畴,但作为一种新的审美范畴,与优美、喜剧、悲剧、崇高既有区别又有某种内在联系。在审美意义上,荒诞的人在抗争中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也使自身的价值得到了提升,这样荒诞也具有了尼采所倡导的"悲剧精神"的"超越"精神,而这种超越精神集中体现在加缪笔下的西绪福斯身上。可见,荒诞美学范畴应该和西方的悲剧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1.
尼采是西方人生哲学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性人物。他以敏锐的眼光发现近代文明人的精神危机与人生迷茫,并一心致力于寻求人生自我超越的道路。他通过对基督教传统道德的批判,击碎西方人的信仰王国;通过对“超人”的宣扬,道出做大地之子、做现实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的人生目标。虽然尼采的学说有不少偏颇之处,但他以真诚而严谨的态度所提出的问题和见解对现代人的人生体验与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悲剧源起(戏剧体诗与悲剧歌队)、悲剧主体(伦理实本与酒神冲动)、悲剧冲突(分裂和解与二元媾和)、悲剧效果(高和的感觉与形而上的慰藉)四个方面,对黑格尔与尼采的悲剧美学进行全面的比较。在比较的同中之异里,考察尼采美学受到的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影响;在比较的异中之同里,管窥西方古典美学向现代的诸多中介环节,并寻觅尼采美学所包孕的后现代主义思想的端倪。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悲剧是西方文学和西方音乐的重要源头之一。保罗·亨利·朗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中对古希腊悲剧的诞生观作了详尽的阐释,其标题"悲剧从音乐精神中诞生"来源于尼采的同名书籍。本文结合了希腊古典时期的文化背景,从悲剧的诞生、音乐在悲剧中的地位以及悲剧作家的悲剧创作等三方面对保罗·亨利·朗的悲剧诞生观进行评述,试图对古希腊悲剧的诞生做详细地整理和论述。  相似文献   

14.
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站在爱尔兰家庭传统的立场上,接受了希腊神话中的悲剧意识、尼采和弗洛伊德的思想与存在主义的学说,并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以悲剧的形式完美地表达了他对人与人性、人类命运和人类精神的探求,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悲剧特色。  相似文献   

15.
新书架     
《尼采兄妹──一个德 国悲剧》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年12月出版 尼采说伟人因为被人误 解方才成为伟人。尼采的生 平及其学说被人歪曲误解要 超过尼采本人的想像力:两 次世界大战德国士兵经常在 战壕里捧读的“圣经”就是 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 说》,法西斯的元凶希特勒 与墨索里尼公开声称是尼采的信徒,希特勒两次朝拜尼采档案馆并亲自从私囊里拿钱向尼采档案馆捐款: 1945年苏联红军占领魏玛,查封了尼采档案馆,宣布尼采的思想是“法西斯学说”。 谁为尼采学说披上法西斯主义的外衣,推是制造尼采成为“法西斯圣人”…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和开创者,在孔子丰富的思想中,"仁学"是孔子学说中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其伦理学说的根本。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哈奇森是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提出了"仁爱"的学说。在东西方两块不同的土地上,都孕育和产生了"仁爱"的思想,二者究竟有何思想共性和理论分歧,二者的"仁爱"思想对我国现当今社会有何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本文拟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性的比较和论述。  相似文献   

17.
青年时期的尼采,经历的两次精神危机,得到了精神的成熟和丰收,开始独立创造的旅程。有着高深度的精神境界的尼采,一生是矛盾的: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渴望友谊与爱情的滋润和温暖,然而作为一名思想家,他需要并向往孤独。唯有孤独,才能使他闪耀与众不同的智慧火花,而正因为这精神世界的与众不同,他注定孤独。对于尼采来说,孤独是培育智慧的土壤,是独创成果的见证,是精神自由的基石。有人说,尼采的自由在于他逃出了思想的禁锢。非也!书中的解读令我深  相似文献   

18.
尼采早期以古希腊悲剧研究而产生的悲剧美学有很多颠覆传统审美因素的存在,对西方美学影响深远,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悲剧的诞生》是尼采比较早期的美学思想,从中可以窥见尼采后期美学思想的雏形,以及其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从人的伦理视野来规范悲剧的基本内涵,这对西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尼采在反对西方传统道德观念的同时.把悲剧理解为出自生命形而上学的生存游戏。在尼采看来,亚里士多德把悲剧这种伟大艺术定位为一种审美的摹仿活动,导致了西方悲剧精神的没落。尼采认为,真正的悲剧艺术不是人在理性精神的支配下所进行的审美摹仿活动,而是在生存痛苦的深刻体验中出自生命整体的万物欢唱。  相似文献   

20.
学界普遍认为柏拉图关于"理式"世界的"模仿说"是其唯心主义思想的直接显现,并且模糊了与"灵感说"之间相互区别的界线,从而影响了后世学者对其理论价值的准确理解。然而审视"模仿说",不难发现它否定不过是技巧性的创作,而不是艺术本身。它与"灵感说"一样都是在对"理式"思想下模仿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明确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一理论思想也为亚里士多德"模仿论"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西方文论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