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汉代画像石是一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石刻绘画形式,是在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极具艺术价值、考古价值的瑰宝。汉代画像石以完美的线条语言、变化多端的构图方式、动态的表达形式和夸张的形体变化向世人展示出两汉时期奔放、雄浑的大汉雄风和气势。基于图像学视野分析汉代画像石,需要明确不同画像石的具体属性,遵循得体的分析原则,由两汉时期风俗习惯分析汉画像石的内涵。深入了解汉代画像石散点透视、对称均衡、分层分格和谐饱满的构图形式,分析其内在的装饰性、艺术性、动态性、思想性等构图特点,从汉代画像石无言的形象中感悟汉代人们的信仰和不朽的思想,学习其震撼视觉、振奋人心的表达形式,从图像中感受动态的生命之美,并将其运用于现代纹饰、色彩、视觉表达艺术,传承和弘扬汉代文明。  相似文献   

2.
汉代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墓阙和地面祠堂等墓葬建筑上的装饰石刻壁画.作为一种融雕相济的综合造型艺术,其绘画性的线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汉画像石中流畅飞动的线条极具特色,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音乐和力量之美,散发出迷人的艺术光辉.  相似文献   

3.
大司马一职两汉皆有,其位高权重,对汉代的政治制度具有重大影响。楚汉之争时已经有大司马职官,而非始于武帝时。两汉冠以“大司马”之名的职官有三种,即高级将领之大司马、加官之大司马和三公之大司马。其存在与演变反映了汉代大司马职官地位越来越高的演变趋势。汉代大司马与太尉曾相互易名、更改,其二者属官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的地方。在两汉时期出现的各种割据政权中亦存在大司马职官,且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是我国绘画史上艺术风格变化的重要阶段,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的发现弥补了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空缺,魏晋墓室壁画既继承了汉代绘画的传统又有新的发展。对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的简况进行介绍,并对魏晋墓室壁画的绘画手法、特点及绘画手法的演变背景做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徐州汉画像石汉画像石是汉代人们刻划在墓室、祠堂上带有鲜明主题的装饰石刻画。它生动地描绘了汉代社会的典章、衣食住行、神话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活着的依恋及死后的祭奠;展示了两千年前人们高超的艺术水准;再现了汉代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文明。汉画像石是汉代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成就,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而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祥地,其出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数量庞大,种类繁复,艺  相似文献   

6.
敦煌莫高窟北朝后期第248、249、285窟所出现的兽面图像,是在中原新风影响下,不同文化背景的工匠在已有佛教艺术传统上,融合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的照墙兽面构成法则和墓室壁画创作传统,产生的具有敦煌地域特色的新样式,其本质是以汉代艺术语言组织画面的方式来改造外来的佛教主题图像,在信仰的形式和内容方面体现了向中原及本土转化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7.
王朝霞 《新疆教育》2013,(16):52-53
汉代墓室壁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它的盛行主要是统治者的倡导使然,墓室壁画的内容源自“灵魂不灭”思想,绘制各种想象中的图像和墓主人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8.
汉代画像是埋入地下的一种特殊的画作,是两汉时期厚葬之风的产物。这种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从图像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服务于墓主人,与丧葬礼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幽冥世界的关怀与想象,始终是汉代画像着意表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这个主题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譬如由体现孝道思想而产生的“事死如事生”观念,在汉代画像里便有生动而深刻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试论汉画像石中的吉祥动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汉代的墓室、祠堂、门阙等的建筑石材装饰画中,保存了大量的反映汉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及风物人情的重要资料。汉画像石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是汉代其他物质文化遗存所不能比拟的。可以说,汉画像石就是汉代特别是东汉这一历史时期的缩影。近几十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汉画像石中所反映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为人们进一步了解汉代社会作出了贡献,然而美中不足之处是极少有人对汉画像石中刻画的大量的动物所表现的吉祥涵意进行专门的研究和  相似文献   

10.
汉画像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砖石刻装饰壁画。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程式和规范。汉画像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卓显其华夏文化艺术的辉煌形象。淮北是中国四大汉画像产地之一,其画像的图绘风格,与其它地区有着较大的相似之处,但因汉时地区和文化方面上的差异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汉画像石作为我国文化艺术样式中的杰出代表,始于西汉,风行于东汉,是汉代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暮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在艺术形式上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但两汉以后,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丧葬风俗、民间艺术趣味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和当时艺术母题的变化与画像石自身的发展局限性而逐渐走向衰落直至消亡.  相似文献   

12.
汉代两京地区墓室壁画的出现和发展并不是自主和孤立的,在这一过程中它不断受到汉代各个历史阶段客观条件影响和制约。主要有汉代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发展变化、汉代墓葬形制的变革和汉代绘画艺术的繁荣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画像石是一种独特的墓室墙壁装饰艺术,可以称之为"石刻的壁画"。汉画像石作为汉代别具特色的重要体现,既受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又反映着这些问题,特别是汉代冶铁技术和铁器生产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获得长足发展。我国古代的冶炼技术绝大部分在此时已达到成熟程度,这些在汉画像石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这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汉代的冶铁技术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4.
画像石是一种独特的墓室墙壁装饰艺术,可以称之为"石刻的壁画"。汉画像石作为汉代别具特色的重要体现,既受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又反映着这些问题,特别是汉代冶铁技术和铁器生产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获得长足发展。我国古代的冶炼技术绝大部分在此时已达到成熟程度,这些在汉画像石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这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汉代的冶铁技术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5.
“采桑”图像是古老的艺术母题之一,学术界对于“采桑”图像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文学艺术、考古等方面,而对于“采桑”图像流变少有涉及。通过对殷商时期、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采桑”图像的梳理和分析,认为“采桑”图像自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到两汉时期骤然增多,且发生重要的意义转变,就观念形态来说与汉代的大一统政治和礼教规范有关,就艺术形态而言,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采桑”图像基础上的继承与转变。  相似文献   

16.
汉代是我国古代瓦当发展的高峰时期。考古出土的汉代瓦当装饰纹样十分丰富,尤以动物题材的纹样居多。本文选取典型的汉代吉祥动物纹瓦当,对其纹样题材、表现形式、象征意向等进行分析,归纳其装饰艺术特征,并对其所反映的汉代美学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汉代牛女神话世俗化演变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是牛女神话发展、演变的重要阶段。在汉代,牛郎、织女形象不但被凡人化,而且被生活化、劳动化和情欲化。牛女神话直至汉代,才真正以男女主人公两情相恋的坎坷经历展示了令人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完成了世俗化发展、演变的历程。而两汉时期的文化整合,汉人“天人”相应、相感的神学思想和自然宇宙观,以及由此形成的自然宇宙观的世俗化和人文精神的天道自然化,是导致牛女神话世俗化发展、演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叙事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然而叙事诗理论却一直到东汉班固才真正提出来,即<汉书·艺文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这标志着中国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班固清楚地认识到叙事诗的特征是在"感于哀乐"之"情"背后隐藏着"缘事而发"之"事",这种认识在两汉时期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汉代乐府采诗制度,对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产生了的极大的推动作用.采诗传统源自先秦,发展于两汉,在采诗传统的背后是一种政治诗学观,即通过诗歌干预现实政治.这一政治诗学观对后世文人叙事诗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汉朝曾是世界上国力强盛、文化发达的东方封建帝国,大量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说明两汉时期有着丰富多彩的都邑文化生活。正是这些文化生活促使我国汉代乐舞杂技、文学、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两汉时期,侈靡之风逐渐兴起。侈靡主要表现包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过分追求和恃财枉法僭越礼制。侈靡之风之所以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汉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以外,同时也与社会思想的转变等因素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