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鲜子英 《今日教育》2012,(10):25-26
陶行知先生曾说:“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如果我们把教育的空间局限在逼仄的学校、教室里,如果我们把教育的目标局限在飘渺的分数、名校里,如果我们把教育的内容局限在枯燥的课本、练习里,我们的教育一定是误入了歧途。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的成长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孤立地把教育局限在校内,那么势必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严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在小学教育中,家访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把家访工作放在一定的位置上,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  相似文献   

3.
品书亦品人     
正一本书,一个人。《把班级还给学生》,凝聚着郑立平的班主任成长和成功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因此,若想真正读懂郑立平;还需慢慢品味,读懂这本书的关键在于一个"还"字。如果你认为郑立平的"还"就是让学生自己管自己,或是放手给班干部去管理同学,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你把郑立平的"还"理解为一种智慧,那就过于片面了;如果你把郑立平的"还"理解为爱,那又过于武断了。一个简单的"还"字,蕴含了多重深意。"还"是教育本位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是教师这一行业古今不尽的话题。干百年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衍生出一种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这就是热爱学生。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是的,每个老师都知道热爱学生是我们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真做到了吗?我们的爱让学生接受、家长赞同、社会认可了吗?  相似文献   

5.
教育微博圈     
黄林波 《教育》2011,(27):9-9
<正>@朱永新:一个好老师,是将根扎在教室,把心献给孩子,与学生一起成长,让学生在今后仍然瞧得起的老师,而这与论文专著关系不大。幸福的生活,需要从教育本身去寻找。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在教师节前后,能从一个学生的祝福中,感受到自己作为他们生命中的贵人的欣喜,谁会觉得教育工作是苦役呢?  相似文献   

6.
苏兆安 《辅导员》2010,(20):25-25
学生的成长需要三方面的关注: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方面中,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在学校教育中,如果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把家长叫到学校,这无可厚非?因为家长有知情权,更有教育权,但是,如果“叫家长”成了老师的一个惯用杀手锏,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相似文献   

7.
<正>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把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的确,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应全身心地去热爱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潜能生。潜能生有两类:一类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一类是思想上有困难的学生。当他们的表现达不到老师的"标准"时,我们采取怎样的方法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辽宁教育》2012,(10):95-96,77
天地之大德曰生,让万物自由生长;社会之大德曰成,帮助每个人成就幸福人生。将天地之德升华为社会之德,帮助学生在幸福中成长,这是教育者的神圣职责。本溪市实验中学校长张喜忠,就是一个自觉承担这一职责的教育界领军人物。一、爱教育、爱学生的"虎哥"张喜忠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他的口头禅是:"要把每一个  相似文献   

9.
罗涓 《今日教育》2013,(10):37-37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这句话一直铭刻在我的心里。  相似文献   

10.
<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曾这样写道:“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幸福,而幸福也应是教育的终极追求。幸福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蓬勃生长”。有人说,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都能遇到一个好老师,世界会更美好。一直以来,我都用这句话勉励自己,希望自己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用心培育祖国的花朵。  相似文献   

11.
依稀记得,有一名班主任在介绍自己班级时得意洋洋地说:"我们班,就是课间也是‘这里一片静悄悄’。"这正常吗?如果让所谓的秩序追求压抑了孩子成长的天性,这哪里是教育?!班级,本应该是孩子成长的家园。孩子,理应是班级的主人。诚然,班主任的本位应是为孩子的成长搭建平台,提供动力。育人,才是教育的本质。郑立平老师的《把班级还给学生》就是在把握班主任工作本位基础上,还原教书育人本质的精彩呈现。"有许多班主任在忙忙碌碌的管理中,忘记了自己首先是一个教育者,而只会颐指气  相似文献   

12.
王磊 《河南教育》2013,(Z1):9-10
什么是成长?成长就是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变化。成长就是每天都在激发生命的潜能。成长就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我们自己的教育人生。为什么要成长?王晓春说:优秀班主任多的是劳模色彩,而不是专业尊严。的确,我们缺的就是专业尊严。有人把班主任当成了保姆,对学生嘘寒问暖,管起了学生的衣食住行;有人把班主任当成了消防员,哪里着火就冲向哪里有人把班主任当成了警察哪个学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为此,在越来越关注学生“营养早餐”的今天,我们过多的担心学生的躯体成长,从而忽视了学生的精神成长。每个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精神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作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的更多的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精神的成长却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孙玄 《海南教育》2013,(11):30-31
按WTO的规定,教育被划分为第三产业,属于服务行业。《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是为学生服务的,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服务。教育就是服务已经成为教育的本质特征。如何理解教育就是服务?如何从这一观点出发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把学校作为服务部门,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那么,我认为  相似文献   

15.
如果把人经历的学校教育比作一条河流的话,小学是教育的上游。对于一条河流来说,上游不能受到污染,这是环保的要求。而对于教育来说,处于上游的小学,就不能让孩子变坏,这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理,保持上游的"山清水秀",这就是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农场中乐学正确的教育,是找出与众不同的生活之道,让孩子们从心的局限中解放,享受  相似文献   

16.
马卡连柯 《教育》2011,(8):56-56
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就是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然而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家长,他们认为必须找到某种最灵验的教育儿童的方法,于是就万事大吉了。按照他们的意见,如果把这个方法交给一个最懒的懒汉,他借助于这个方法也能培养出勤劳的人;如果把这个方法交给一个骗子,这个方法将帮助骗子培养出一个诚实的公民;这个方法到了说谎者手中也会出现奇迹,儿童会成长为正直的人。  相似文献   

17.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出发点就是为培养人才而做出的一系列的教育措施;而这一落脚点就是校园文化,因为它是培养人才最肥沃的土壤!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办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也许大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回答。但返璞归真、删繁就简,教育的实际上就是为每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今年儿童节,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北十堰市柳林幼儿园考察时题词"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八个大字,揭示了教育的本源。这是教育的起始,也是终极目标。孩子不健康,民族无希望;学生不快乐,国家无生机。如果孩子不能健康快乐成长,那就偏离了教育的本源。  相似文献   

19.
教育微博圈     
《教育》2011,(27):9
@朱永新:一个好老师,是将根扎在教室,把心献给孩子,与学生一起成长,让学生在今后仍然瞧得起的老师,而这与论文专著关系不大。幸福的生活,需要从教育本身去寻找。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在教师节前后,能从一个学生的祝福中,感受到自己作为他们生命中的贵人的欣喜,谁会觉得教育工作是苦役呢?  相似文献   

20.
王开俊 《贵州教育》2011,(19):19-20
如果把学校比作大海,那么每个班级就是海上行驶的船只,班主任就是船只上的舵手。他把握着船只行驶的方向和进程,把一个个学生送到预期的彼岸。在整个过程中班主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道德修养、人生态度、言行举止、知识结构等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