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东北亚地区是关系中国核心安全利益的最重要地区之一,东北亚稳定与否,直接影响中国的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战略选择,对实现中国的全面发展和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与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东北亚的安全战略选择应以和平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建立区域安全合作机制,确保地区安全与稳定为基本目标。这一战略要求中国在东北亚地区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稳定周边安全环境;和平解决朝核危机,稳定朝鲜半岛局势;提倡新安全观,探索建立新的安全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日本与朝鲜间关系的发展不仅是两国出于各自利益的主观意愿,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态度和利益。朝鲜半岛重要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其在历史上成为各大国互相争夺的焦点,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战略工具。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更加重视朝鲜半岛在美国东北亚地区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美国以朝核问题为切入点,制造地区紧张气氛以维持和加强日韩对美国的军事、安全需要,同时将日朝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纳入自己的地区战略和掌控之中,以维持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遏制中国。可以说,日朝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态度和利益,也因而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韩敏  李曼 《考试周刊》2010,(42):232-233
美日同盟一直是美国东北亚战略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美国东北亚政策的基石。冷战结束后,基于战略利益的需要,美国适时强化了美日同盟。本文分析了冷战后国际局势的变化,进而剖析了美国强化美日同盟的最终目的.以及其对东北亚地区安全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东北亚地区是当今世界安全形势最为严峻的地区之一,构建有效的地区安全机制、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是各相关国家的共同诉求。在合作安全理念下构建东北亚安全机制具有需求性、可能性,是能够实现各国安全利益共赢的选择,但这也会面临不少阻力和障碍。  相似文献   

5.
东北亚地区各国意识形态不同、制度模式各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而其中的安全问题更是影响着国际社会的稳定。本文从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角度对当前东北亚安全问题进行梳理,从国际关系理论即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的角度对造成目前区域安全问题的原因予以剖析,最终以建构主义“身份——利益”观对于中国国家身份与国家利益建构提出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阻碍朝鲜半岛国家关系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朝核问题的解决将对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在变化了的安全状况下,会产生建立共同安全合作机制的要求。从近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不仅孕育着东北亚共同安全合作机制建立的必要性,也存在着广泛的现实性、可能性。面向21世纪,东北亚共同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已经成为东北亚各国合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宣善文 《华章》2008,(19):44-45
冷战期间,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势均力敌,东北亚地区保持了相对稳定.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新的地区安全问题凸显.东北亚国家的国家利益和战略关系相互交错,能否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新多边安全机制,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成为东北亚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8.
宣善文 《华章》2008,(20):44-45
冷战期间,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势均力敌,东北亚地区保持了相对稳定.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新的地区安全问题凸显.东北亚国家的国家利益和战略关系相互交错,能否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新多边安全机制,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成为东北亚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东北亚地区的特殊性,合作安全机制是我们的最佳选择,政治互信作为建构合作安全的关键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东北亚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地区经济、政治的不断融合,消除或者减少彼此的不信任,构建和谐的东北亚,实现东北亚地区的共荣;另一方面,我们要从东北亚地区的实际出发,找出一种有效的机制来促进东北亚地区的发展,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使得东北亚地区的发展架构脱离大国因素的影响,实现东北亚地区的独立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斗转星移,世事沧桑。随着中日韩三国先后于20世纪60、70、80年代掀起三次经济开发热潮,从整体上提升了东北亚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国际资本不请自来,东北亚再次成为全球经济社会满怀希望的"黄金之乡"。随着世纪之交朝鲜半岛核危机的接连发生,东北亚地区集体安全的重要性亦日益突出。而美国战略东移,日本加快军事大国化的步伐和三八线南北与海峡两岸统一进程中突变因素的增加,解决东北亚地区"战争与和平"的问题越来越紧迫。随着中美日俄四大国纵横捭阖于东北亚国际舞台,更使之成为大国利益角逐与博弈的台风眼,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正在逐渐完善,但规制环境污染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法规尚未出台.传统食品安全问题解决机制大多局限于个别消费者的民事赔偿与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无力从整体上解决环境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公益诉讼的引入有助于维护公民基本生存权、食品安全权.积极探索环境公益诉讼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应用,是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农业科技创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农业的基础地位和行业特征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目前。我国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还存在着资金支持不足、约束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应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支持方式及管理经验。从政策及资金支持、体制创新、技术推广服务和人员素质提高等几方面发挥政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越南战争期阃,中美苏三国的关系随着国际形势和国际利益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中国抗美援越是继抗美援朝后的又一次与美国进行非直接的军事较量.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处理外交事务.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本文拟以越战为背景来审视中国外交走向。  相似文献   

14.
中亚是世界政治舞台上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地区。冷战结束后,美国开始把军事触角向该地区伸展,在"合作反恐"的旗号掩护下,美国军队开始在中亚地区部署。美国在中亚地区部署军事力量有多重企图,从本质上说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和霸权地位。美国在中亚的野心和军事存在不可避免地对他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中美两国在处理两国关系时不得不更加谨慎。  相似文献   

15.
随着"银色浪潮"的正面扑来,我国老龄化人口迅速增长,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本研究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城镇空巢老人权益保障的必要性,同时对我国城镇空巢老人权益保障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对我国城镇空巢老人权益保障问题的不足提出一些改革和完善的建议,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探究能够更加完善城镇空巢老人权益保障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强化遏制了中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印度面对亚太格局的变动和中印同时崛起的现状,其对华外交中竞争的一面凸显。印度与越南都有借助对方力量制衡中国,扩大地缘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迫切愿望,双方在许多方面存在共同利益并在政治、经济、安保等领域加强了合作。  相似文献   

17.
创业对中国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和就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中国的收入保障制度导致创业者税费负担重、地区间创业者竞争不公平、保险转移成本高和创业失败生活没保障等严重制约了城乡居民创业的积极性。针对现有制度局限,建议基于底线公平原则,构建一个由政府公共财政支付起“兜底”作用的、以最低养老金标准为上限、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下限、呈带状区间的经济收入保障防线,保障所有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全民基础性养老保障方案。解决创业者的后顾之忧并减轻创业者的缴费负担从而促进创业。  相似文献   

18.
中美两国都高度重视科学课程的探究式教学,美国作为探究式教学的首创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始终走在世界的前沿。但有研究表明,美国学生的探究水平仅停留在最简单的水平。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实施条件不如美国,在现有条件下开展小学科学的探究式教学难度较大。通过对美国探究式教学的分析,对我国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晚清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他者)和中国(自我)的几种模式: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分别被建构为文明和落后的形象;李恩富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则分别被描述为纯粹的"异"和诗意传统的中国形象;在《逐客篇》和《苦社会》中,美国和中国则主要被表述为一个背信弃约的种族主义国家或苦难的中国形象。晚清旅美华人对"他者"和"自我"的文学想象,奠定了后来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和中国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20.
安全绩效测评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策略。而安全绩效测评体系设计是安全绩效测评的前提。平衡记分卡理论为我国企业安全绩效测评的改进提供了平台。基于企业安全实践的数据调查,借助于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经验性的研究实现了对安全绩效测评体系的检验,同时发现了我国企业安全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我国企业安全生产能力的增强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