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世纪妇女的生活经历因受到社会的影响而变得丰富多彩,她们的婚姻生活也变得与众不同。本文通过对中世纪基督教会妇女生活经历的分析,了解中世纪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获知中世纪妇女在当时的婚姻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文化是在古典文化衰落的前提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它吸收了古希罗马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古典传统的体现者,同时,基督教文化的兴起是一神教文化战胜多神教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以其典范、楷模和启迪之功,被称为西方古典文化,成为西方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然而到罗马帝国后期,随着罗马奴隶制危机的全面爆发和基督教在帝国境内的发展传播,曾经辉煌的古典文化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而日趋衰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以信仰为基础的基督教文化取代了以理性为基础的古典文化,古典传统在欧洲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4.
论基督教的崛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典奴隶制衰落和中世纪社会诞生这样一个转折时期里,基督教给西欧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影响.基督教不是古典文化的毁灭者,而是古典传统的继承者和中东古代多神教文化的集大成者;不是西欧中世纪愚昧的标志,而是这种普遍愚昧状态之下的文明的象征;不是政治混乱的制造者,而是这种混乱局面当中的秩序的代表.此外,基督教在更新西方人的伦理观念和刷新西欧社会风气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对早期基督教应基本加以肯定.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神学的形成,是由古典文化、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相互杂糅而形成的,它的形成历经了早期的教父哲学和后来的经院哲学两个阶段。基督教神学的衰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文章主要从神学内部来探析其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持续到1864年。该运动遍及清帝国的所有省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同时也是一场宗教文化革命,共有两千万人丧生。洪秀全所发起的太平天国信仰,虽然有着基督教的部分教义和形式,但它不是西方宗教或者基督教信仰,也不是中国化了的基督教。太平信仰由基督教信仰点燃,却发展成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宗教,是中国古典文化与宗教的回归的尝试,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吸引力的实质。洪秀全利用基督教因素打破其时固有的文化形态,开启了复古之路,其目标是要在古典文化与宗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7.
修道院与中世纪前期的西欧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世纪前期的西欧文化普遍衰落,古典文化残存.基督教会垄断了文化和教育.修道院是传播基督教精神和研究学问的中心,那个时期绝大部分有教养的欧洲人为修道院学校所培养.修士们传抄和保存了古典拉丁文著作,推动了学术的发展,使各个文化领域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修士的活动对中世纪西欧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托尔斯泰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托尔斯泰主义是基督教和东方精神,特别是中国儒道墨学说的综合体,是东西方思想的合璧。他的一些伦理原则在形成时每一条都结合着中国古典哲学的思想而背离了基督教的教义。  相似文献   

9.
在公元4至6世纪,随着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的发展,如何处理与古典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基督教不可规避的一个问题。面对"根深蒂固"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采取了一种"接纳"和"为我所用"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文艺复兴时代的历史学是在复兴古典文化、反对基督教神学的旗帜下进行的 ,但是人文主义历史家对古典史学的传统并没有简单地全部继承 ,对基督教史学也没有简单地一概否定 ,而是在新的时代予以新的创造 ,发展为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文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11.
金琼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98-103
在19世纪的英国文坛,女性作家群的崛起及其创作构成了一道独具魅力、影响巨大的文化风景线。本人认为宏阔的欧洲社会历史背景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精神的感召、功利主义哲学思想的浸染、基督教文化传统的影响、女性文化身份的特殊性以及与工业革命紧密相连的消费文化的出现等各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了英国女性文学的崛起。  相似文献   

12.
笔者分类考察了《元史.列女传》[1]所载的贞节妇女生活状况,结合当时社会对妇女守节的实际认同程度,探讨了元代婚俗、政策、法律及理学传播等几方面对元代妇女贞节观的影响;认为终元之世,元代社会(包括妇女本身)的贞节观是比较淡薄的,只是到元代中期以后才略有所加强,体现出元代妇女贞节观的渐变特色。  相似文献   

13.
客家民俗作为一种特色资源的民间文化,它承载了厚重的客家历史。民俗文化是乡间社会环境影响下的社会个体和群体创造的,它深刻地反映了客家女性婚姻思想的内在实质。客家山歌、哭嫁歌、宗法意识等民俗视阈反映了客家女性婚姻思想,客家民俗与客家女性生存地位有着重要的深层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总是有意无意地透露着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化现象。作为志人小说的《世说新语》实际上也是魏晋文化具体而微的一部百科全书。从当时人的言谈举止以及生活琐事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在严格的等级门第婚的外壳下,蕴藏着宽泛而自由的婚姻实质。与此相关联的婚姻中奇特的文化现象——妒性发达,更让我们深思这一时期女性地位的“名高实低”。  相似文献   

15.
家庭婚姻关系的变革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革进行的 ,它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的深刻影响。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 ,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不同程度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对中国家庭婚姻关系的变革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把当时英国中上层社会的妇女对婚姻如饥似渴的期盼刻画得淋漓尽致。小说描述了多对男女的婚恋关系和故事。贝内特夫妇、夏洛特和柯林斯、莉迪亚和威克姆、简与宾利等婚恋模式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婚姻状况及其价值取向。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结合体现了奥斯丁的婚恋理想。小说反映出来的婚恋模式,表现了奥斯丁既屈从于世俗又超越于世俗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7.
人是时间与空间的二维存在。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村落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特定生活空间,这一生活空间的建构总是遵循着民族的文化个性。就白马藏族的村寨而言,白马部族聚居空间的历史性、聚族而居的族群意识以及"血缘—姻缘"并重的传统伦理价值规范,共同构成了白马藏族村落建构的文化逻辑所在。  相似文献   

18.
围绕女性生活及其婚姻这一主线,阿袁串行起婚姻围城内外的一副罗生门和众生相。对婚姻关系的掌控和操纵、对婚姻资源的争夺和取舍,致使婚姻这一客体事实上成为权力争斗的场域:其中既反映了以高校教师为代表的女性群体之于婚姻的价值选择,也折射出社会经济状况、文化生态与群体价值观对女性个人生存空间的挤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是中国妇女地位变化最为迅速的时期,这种变化在法律方面主要表现在妇女从男性从属地位向独立个体的转变。民国初年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财产所有权、寡妇立嗣权等方面的法律地位出现了实质性变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妇女解放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一直呈下降的趋势。从秦朝妇女拥有一定的私有财产、拥有婚姻自主权、秦朝法律保护合法的婚姻,并对妇女进行保护以及秦时妇女可参加各种社会生产活动来看,秦朝时妇女的地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甚至达到了近乎与男子平等的地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