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周刊始终以报道和解释新闻为主,着眼于解释新闻事件的含义及对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所以,新闻性是新闻周刊的根本,无论是以时政或政经新闻为主的时政类新闻周刊,还是注重文化和生活报道的时事生活类新闻周刊,二者视角虽有差异,却都以新闻为主打内容.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闻传媒中的一个特殊类型,新闻周刊特别是时政新闻周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就其影响力、发行量看,不仅难望国际著名周刊的项背,即便在国内新闻期刊市场,时政周刊也是"叨配末座".2009年8月,世纪华文对2009年上半年8家新闻类杂志进行了监测,在销售量排名中,<中国新闻周刊><新民周刊><瞭望东方周刊>(以下分别称为<中新><瞭望><新民>)位居第6至8位.缘由可从不同层面得到理解,但鉴于"内容为王"对新闻媒介的普适性,决定了对其的阐发是探讨新闻周刊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黄鑫 《编辑之友》2010,(12):39-40,44
<中国新闻周刊>创办于1999年9月,2000年1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由中国新闻社主办.其个性化标签是"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旨在构建中同权威时政传媒,与进步中国同步.近年来.随着报业市场的白热化鏖战,<中国新闻周刊>也日渐形成差异化竞争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周刊》能成为当下我国颇具影响力的时政新闻杂志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报道策略的优势。复合式的深度报道充实了新闻旨趣,提升了新闻价值;优雅、唯美的文字让新闻故事化,颇具可读性;不失新闻客观性真实的情感元素的运用,尽显新闻报道的人性化;追求新闻报道的延展性,奉献给读者的不仅是事实与信息,更是一种积极的思考和探寻。  相似文献   

5.
时政报道的现状和走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伊莎 《青年记者》2007,(14):32-33
时政报道无疑是各种新闻题材中的“王者”,是新闻皇冠上的“明珠”,有业界人士预言这是中国新闻界最后一块蛋糕。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起,《南风窗))和《中国新闻周刊》大约在1999年末率先明确地打出了时政牌,随后许多市场化新闻周报、杂志都开始在靠前的版面设“时政”板块,以“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南风窗》、“凤凰周刊》为代表的媒体走在这个潮头的前列。  相似文献   

6.
杨春兰 《传媒》2006,(5):10-12
从利用中新社第一报号而创办的《中国新闻》的周末版到具有正式刊号的《新闻周刊》,再到《中国新闻周刊》,几经周折和坎坷,它终于成为国内唯一一本国字号的时政周刊.  相似文献   

7.
晚报自诞生之日起,就努力要把自身营造成一份贴合市场、亲近民生的报纸。而当晚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进一步追求主流影响力的过程中,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把时政新闻报道提升到重要战略层面上来。但晚报的时政报道不同于党报报道,更不能简单沿袭都市报以往的民生报道模式。如何使晚报的时政报道既有思想性、权威性,又有可读性、贴近性,这几年《唐山晚报》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从新创与改版看严肃大报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中国报业掀起创刊新报与老报改版的高潮:一些经济类的周报迅速崛起,如《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等,一些时政类新闻周刊也脱颖而出,如《中国新闻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等。影响力颇大的“老牌”报纸《南方周末》也开始强化时政新闻报道。与此同时,我国各级党委机关报也进行着声势浩大的改版。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多受众已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时政新闻作为新闻富矿,其可读性是贯穿其发展始终的关键词。时政新闻的可读性要得到强化和提升,绕不开对新旧媒体资源整合的过程,同时要适应受众在新闻消费上的快节奏,注重运用可视化形式提升受众参与感,以此在媒介融合时代重塑时政新闻新形象。  相似文献   

10.
正敞敞开胸怀,拥抱新技术,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所需。勇敢转型,将自己的基因注入到新的媒介形态中,通过对新的媒体形态的开发留住自己的立场、理念和观点,留住自己的历史、技巧和人才,这才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之路据国外媒体报道,停刊一年多的美国国际时政类杂志《新闻周刊》计划今年3月再次付梓,回归传统媒体市场。由于其网站依然是免费的,面对广告、发行和市场的压力,重新印刷出版的《新闻周刊》依然前途未卜。2012年底,创刊79年的《新闻周刊》决定停  相似文献   

11.
时政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纸媒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时政新闻存在粗制滥造,读者不感兴趣,稿件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笔者从时政新闻的定义出发,探讨了时政新闻报道的现状,时政新闻改革的重点,并提出了提高时政新闻报道可读性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全国两会报道为代表的时政报道,因其内容的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强,以及与社会大众关联度高而备受关注。通过增强时政报道的贴近性,进而提高时政报道的可读性,扩大时政报道的舆论影响力,实现时政报道的有效传播,正是本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如何增强都市类报刊时政新闻的可读性,多年来,一直是业内人士苦苦探索的重点课题。本文作者以《三峡都市报》移民题材新闻报道为例,结合采访学、传播学和编辑学原理,为都市报类报刊时政新闻的可读性突围寻找理论支持。本文值得一读,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4.
林晖 《编辑学刊》2006,(3):18-21
在任何一个国家,以深度报道和评论为主的时政新闻周刊都应该是该国主流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为迅速的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理应涌现出面向社会主流群体、主导社会精英精神生活、引导社会舆论的新闻周刊.  相似文献   

15.
时政新闻缺乏贴近性和生动性,可读性、可看性较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融合媒体报道的出现逐步打破时政报道形式上的规范性,增强了其趣味性、可看性、贴近性。两会报道是每年时政新闻的大事。以2014年,以央视报道两会为例,可以为时政新闻的融合媒体报道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不少时政报道面孔严肃,亲和力差,读者看起来有如鸡肋。因此,要想使时政报道更具吸引力,还需要在语言风格上实现社会化,群众化,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便于读者阅读理解,从而增强时政报道的受众范围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故事化叙述是最符合当代人心智的一种信息模式,将其引入到时政新闻报道领域可以有效地改善时政新闻可读性差的问题,提高其传播效果。本文探究的是智媒时代时政新闻的故事化叙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时政报道始终是媒体的重头戏,国内媒体无不把时政报道放在吸引眼球的一版、二版位置。我们常说的"一版、二版是留给党委、政府的,"说明了媒体对时政报道的重视,但"过度"重视也会影响时政报道的可读性,影响时政新闻的宣传效果。时政报道存在的误区以下是某报2007年至2010年关于市政协主席会议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出于新闻理念、稿件来源、受众关注度、时政领域采编力量等种种考虑,时政新闻往往并非都市类报纸的着力点。不过,从2012年两会报道来看,北京市属都市类报纸正在突破时政报道的创新天花板,克服时政报道易同质化、易程式化的痼疾,创新性地打造富有可读性、  相似文献   

20.
王莉 《新闻知识》2006,(7):41-43
信息时代的车轮飞速前进,媒体的受众市场也开始从“大众”向“分众”演进。时政类新闻期刊因而迅速崛起。其间虽然几经起伏跌宕,但最终以丰富的信息,全方位的深入的报道及深刻精要的评述,凭借权威信息和独家发言,漂亮地完成市场版图上的开疆拓土与重新分割的使命,被喻为中国期刊业第四次浪潮的主角。诸如《南风窗》、《新闻周刊》、《新民周刊》、《环球》、《嘹望东方周刊》均纳入其列。在信道过剩、信息同质化泛滥的时代,不做简单的重复、不做大量冗余信息的堆砌,发掘深度,体现真知灼见,是培育并向公众昭示媒体时政风格的关键。时政新闻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