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的课程话语承载着不同的课程思想,也发挥着不同的课程效用。西方六种话语系统,可助推我国课程话语的自主建构:洞析政治性课程话语,增强课程话语的公平性;借鉴女性主义话语,引导强势与弱势群体的课程话语循环;探索现象学课程话语,以体验、还原模式追寻课程本质;解读后结构性课程话语,鼓励课程研究跳出"圈地",深入更宽泛的课程场域;应用自传性课程话语,以自传、叙事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自我经验"话语;研读全球化课程话语,促进课程话语的跨国沟通。  相似文献   

2.
论课程理解的过程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课程理论家威廉姆F·派纳所表达的课程理解的思想挑战了"泰勒原理"的传统,成功地对课程研究领域进行了概念重建,由此也确立起课程理解的新范武,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话语.课程理解的理想是一个从不同角度审视的演变过程,是趋于自善的生态理解.课程理解的进程具体表现为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前提下,在具体的意义化情境中,在自由会话的形武下的课程的自由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职业教育课程话语中,往往是根据三级课程管理框架来界定校本课程,进而把“校本课程开发”理解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它的主要内涵应当是指专业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关于职业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问题,当代职业教育课程话语往往基于政策文本做一些循环论证,或者用校本课程开发所产生的可能的积极结果来证明它的合理性。经验研究与实践探索也许能在一定限度内证明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美国课程理论家将研究的目光投放在了课程的政治性研究方面,他们认为课程是有政治性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美国课程研究所诉求的政治只是属于微观的政治,而不是政党之争,或者暴力革命的政治,说得更明白些,它是广义上知识分子空间里的政治。课程研究者反对将研  相似文献   

5.
当代美国教育理论多元化格局形成的文本和话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本和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当代美国教育理论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是与教育文本和话语的多样性有关。作者把教育文本分为学科中心文本和边缘文本,把话语理解为外话语和外话语和自话话系统。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当代美国教育的政治性文本,阐释性文本、批判性文本,企业文本和边缘文本等,并提出了四种占注流的当代美国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6.
我国课程话语的历史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话语实质是课程领域中的思维方式,它反映了人们在课程问题上的本体论和价值观。追溯我国近几十年来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中的话语变迁,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课程研究对课程本质和课程价值的理解脉络。超越封闭的课程理解,达成多元的课程价值认同,实现课程的核心育人价值,是我国新时期课程话语所昭示的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改革实践动向。  相似文献   

7.
熊和平 《教育科学》2005,21(3):36-39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习惯了在"狭义"上诠释课程,把课程限定在文本范围之内.这就造成了知识观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课程主体消失在文本之中;课程研究拘泥于技术取向等种种局限.然而,随着20世纪世界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们对语言的确定性产生了怀疑,文本不再被看作为不可动摇的、惟一的知识来源.这种语言学的转向同时也为我们理解课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课程的意义逐渐从文本之内走向文本之外.当代的课程研究理应关注语言学的转向,并在课程语义学、课程语用学、课程语音学等以前被忽视的理论领域做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课程话语实质是课程领域中的思维方式,它反映了人们在课程问题上的本体论和价值观。追溯我国近几十年来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中的话语变迁,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课程研究对课程本质和课程价值的理解脉络。超越封闭的课程理解,达成多元的课程价值认同,实现课程的核心育人价值,是我国新时期课程话语所昭示的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改革实践动向。  相似文献   

9.
麦克莱伦的批判课程理论注重学生批判意识与能力的养成,并以学生的自由与解放为根本旨归。他以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弗莱雷和吉鲁的批判教育学等为理论来源,对课程价值、课程决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研究方法作了深刻的阐释,从而丰富了当代的课程研究话语,同时也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摆脱以往以获取固定化知识的价值取向,根据知识的实践性对既有课程进行前瞻性的改造以满足知识应用的多元化要求,实际上就是以知识的实践应用为旨归的大学课程话语转向,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中普遍性话语体系的消解;课程内容中程式化话语体系的解构;课程实施中单向度话语体系的隐匿;课程评价从"自证性"话语体系向"他证性"话语体系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习惯了在“狭义”上诠释课程,把课程限定在文本范围之内。这就造成了:知识观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课程主体消失在文本之中;课程研究拘泥于技术取向等种种局限。然而,随着20世纪世界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们对语言的确定性产生了怀疑,文本不再被看作为不可动摇的、惟一的知识来源。这种语言学的转向同时也为我们理解课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课程的意义逐渐从文本之内走向文本之外。当代的课程研究理应关注语言学的转向,并在课程语义学、课程语用学、课程语音学等以前被忽视的理论领域做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决定了课程实施取向。而不同的课程取向对课程实施的结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为适应当前的课程改革 ,教师的课程理解必须进行根本转变。哲学解释学为我们认识这一转变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视角。一、课程理解对课程实施取向的影响“理解”问题是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在哲学解释学看来 ,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理解”与“对话”的关系。在解释学的发展中 ,对于理解也有一个过程问题 ,因而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 :复原说。要求按照事物(文本)本来面目去认识…  相似文献   

13.
以莫兰、普利高津以及美国圣塔菲研究所为代表的复杂理论研究,其理论精髓是对西方近代以来经典科学研究中简单性思维的批判、修正与超越。借鉴复杂理论的方法论透析课程研究中的简单性思维,其意蕴在于有利于理解课程实践的复杂性以及审视课程理论的界限性。复杂理论对课程研究的具体启示至少体现为:课程本体从存在到演化的当代定位;课程知识从对立到互动的范式置换和课程方法从构成到生成的内在转变。  相似文献   

14.
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需要话语转型。话语转型的表征体现为规范话语、意见话语、现代话语、后现代话语、专业话语以及生活话语在新课改的情境中相互交织,形成社会民众乃至教师对新课改难以理解的局面。话语转型的成因体现为历史原因和现实缘由,即中国传统教育的不足与西方现代教育难以本土化,课改专家的价值选择与原有课程本身的缺陷。话语转型的实现既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发挥其奠基作用,又要立足生活话语,促进其与专业话语的啮合,还要通过树立课程改革的标志性话语引领话语转型。  相似文献   

15.
书讯     
《理解课程——历史与当代课程话语研究导论》(上、下) 教育科学出版社著者[美]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通过不同层面的话语改革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各种话语都会以其独特的方式言说对教育改革的思考和理解,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话语层面与类型。课程改革分为三个话语层面,即理论层面、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理论话语层面关涉课程改革的宏观和微观理论问题,力求立足本土;制度话语层面对课程改革有统领、规范的作用,体现伦理公平;实践话语强调课程主体的直接体验、感受,要做到话语释权。不同的话语层面构建了课程改革的整体,课程改革的三个话语层面,需要在协调互动中才能实现动态的转换与衔接,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软着陆"。  相似文献   

17.
制度性课程话语是指在学校课程领域内起到规范、型塑、约束人与课程发展作用的课程话语,是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者、课程管理者以及相关人员用来表达课程问题的语句、核心概念或观念。制度性课程话语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和社会性特点,其研究方法侧重于"考古学"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制度性课程话语研究的意义在于明确不同时期课程发展的状况,理解课程话语的生成机制,预测课程发展的趋势并指导课程实践。  相似文献   

18.
学科课程在当代职业教育课程中的合法性正面临着危机,这主要体现在行动体系对学科体系解构与模块课程对学科课程的拒斥.行动体系课程话语强调应当以典型的工作过程逻辑来建构课程内容,认为行动体系的建构必然会导致学科体系的解构;而模块课程则以能力为中心,强调设计相应的模块来培养职业能力,模块课程不再遵守学科逻辑.行动体系与学科体系的相互对立,职业能力与学科知识的相互拒斥本身意味着一种职业教育课程论危机.行动体系与模块课程并不是两种恰当的言说,它们本身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学科课程在当代职业教育课程中的合法性正面临着危机,这主要体现在行动体系对学科体系解构与模块课程对学科课程的拒斥.行动体系课程话语强调应当以典型的工作过程逻辑来建构课程内容,认为行动体系的建构必然会导致学科体系的解构;而模块课程则以能力为中心,强调设计相应的模块来培养职业能力,模块课程不再遵守学科逻辑.行动体系与学科体系的相互对立,职业能力与学科知识的相互拒斥本身意味着一种职业教育课程论危机.行动体系与模块课程并不是两种恰当的言说,它们本身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课程涵义与课程思维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课程”尽管很时髦,但在教学论话语系统中理解课程内涵的现象还很普遍。澄清其内涵是必要的,但这一现象真正具有实质性的后果是用教学思维来探讨课程问题,而引入课程概念的重要标志是必须确立课程思维。课程思维是一种溯源性思维、宏观思维和管理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