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课程调适是教师根据学情、学科知识特点、自身知识储备等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进行调整和转化的过程。本研究运用访谈法对新入职教师群体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新入职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调适的不同取向与层次表现,分析课程意识与教育理念,教学实践知识,教学年限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调适的差异性影响,并整合构建教师课程调适模式。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影响新入职教师课程调适的其他因素,优化课程对师生的适用性,促进新入职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课程领导"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这两个概念进行解读和比较,并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误区进行分析,厘清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三个关键词:忠实执行、适度调适和鼓励创生。国家课程校本化首先要基于课标,以"忠实执行"为基础;而后以"适度调适"为基本方式;最终以"鼓励创生"为目标。  相似文献   

3.
基于学科自身的品性和特点,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单元开发采用了"调适"模式。通过中外课程教材的比较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确立了三个单元内容调适的基本要点:教学目标的分解与分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学习任务的设计。以三年级"面积"单元为例,系统呈现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4.
郝志军 《教育研究》2015,(2):110-116
全面认识教学活动过程的本质特征和深刻分析教学过程的复杂关系是建构课堂教学评价框架的基本依据。课堂教学具有"活动—实践性"、"交往—社会性"、"文化—价值性"的本质特征。由教师、学生、课程和课堂文化之间的互动构成六种教学关系:学生与课程互动构成创生关系、教师与课程互动构成调适关系、学生与课堂文化互动构成创生关系、教师与课堂文化互动构成调适关系、学生和学生互动构成合作关系、教师和学生互动构成导学关系,以此为基础建构出"六关系维度、十三指标要素"(6·13)课堂教学评价框架。  相似文献   

5.
教师课程实施程度是衡量课程实施品质的重要指标。教师课程实施程度的操作性定义是指教师在理解、运用特定课程方案中所展现出的课程认知、课程行为、课程反省以及学生学习的水平。检测这一概念主要基于三点:第一是检测什么,基于相互调适的实施观,本研究采用自上而下的编码分析国家课程方案,自下而上地分析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观念,形成包含10个维度的课程评估框架;第二是如何确定教师课程实施的水平高低,根据教师课程决策的内在机制,提出划分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L-CRB架构和实施的6个水平;第三是如何检测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本研究设计了基于L-CRB问卷和分叉型访谈工具。本研究选择10个维度中的学习方式组进行工具检验与实地检测,并基于问卷结果提出三项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分析和研究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的基础上,具体介绍了广州市天河区教师心理调适中心通过开设课程、构建教育心理联盟、宣传健康生活理念等形式和途径开展教师心理调适的实践探索,就实践情况提出了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三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随班就读盲生的特殊性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调适的必要性。教师依据普校与盲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从随班就读盲生实际出发,针对其信息技术学习需求,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3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调适,为随班就读盲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音乐基础课程改革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从教师理念的更新、教师自身知识技能的调适、教学模式的转换三方面,论述了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进行的调整与适应。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中的应用可分为三个层次,从教师、学生和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影响中职课程信息化的实现条件。中职课程信息化表现出自身的独特特征,并对中职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即"非"系统、"星"知识、"显"原理、"仿"技能和"活"资源。  相似文献   

10.
缺乏匹配的培训课程体系是乡村教师培训的痛点之一。针对现在教师培训课程研究与实践存在的不足,提出乡村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培育教师"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并提出基于教师"核心素养"提炼的"核心主题",从整体布局入手,按照"基础—条件—动力—补充"的课程功能,以课程模块、课程主题、课程专题、课程单元四个部分构建"核心主题"课程的结构系统,以及基于融合培训课程的知识性、体验性、前沿性三层次内容,遵循基本原理、一般程序、关键节点三个逻辑层次构建课程体系建设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examines teacher implementation of an adolescent literacy curriculum designed as an intervention for students reading two years below grade level. Specifically, this work focuses on the adaptations made by four experienced teachers in a single school that sustained implementation of this curriculum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rial had ended.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An accounts of teaching practice methodology was used to define each teacher’s orientation towards the curriculum, and then to determine whether this orientation demonstrated assimilation or accommodation to intervention principles. I found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time spent implementing the curriculum included adaptations, and that each teacher’s adaptations were different, and reflected her pre-existing orientation towards literacy teaching. Although one teacher demonstrated assimilation and accommodation to intervention principles, the other three primarily demonstrated assimilat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eachers’ orientations towards curriculum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tailo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hich may help teachers accommodate to the most critical pedagogical features of a curriculum. This may be especially significant in considering sustained implementation, after research-related supports have been withdrawn.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forum, I expand upon Teo and Osborne??s discussion of teacher agency and curriculum reform. I take up and build upon their analysis to further examine one teacher??s frustration in enacting an inquiry-based curriculum and his resulting accommodation of an AP curriculum. In this way I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misrecognition (Bourdieu and Passeron 1977) to open up new ways of thinking about science inquiry and school reform.  相似文献   

13.
课程改革是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师教育课程整合的要素来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包括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一体化、课程内容一体化和课程实施一体化等方面。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结构比例失调、课程类别不合理,课程之间内容融合度低、教育实践课程欠整合,课程实施方式变革步伐缓慢、学生评价单一等。建立模块化课程网络体系、合理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实施过程等是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构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4.
生成性思维视域中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思维视域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分离的关系,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对其是一种超越。生成性思维视域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融合关系,教师即课程。"教师即课程"内涵有二,其一是教师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其二是教师创生课程。"教师即课程"表现形式有三:缄默的课程、生成的课程、体验的课程。  相似文献   

15.
教师课程理解是教师对课程现象、课程文本和课程事件的意义解读的过程,体现了课程研究范式从"开发"走向"理解"。目前有关教师课程理解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取向、理解方式、理解内容、影响理解的因素及策略等,教师课程理解研究对于课程理论的发展以及教师课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在今后教师课程理解研究中应注意明确教师课程理解的内涵、拓展研究主题、丰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八年来,教师课程角色研究主要围绕教师参与课程、教师的课程创生、教师的课程领导等内容展开。价值上表现出从树立课程主体地位到发挥创造性、促进专业发展、回归专业自主、追求专业自由的层级递进。研究总体取得较大进展,但是关于价值取向的研究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7.
多维立体: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教育目标的多维性、教师教育转型提出的高要求、不同类型课程功能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等需要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进行多维立体设置。"多维立体"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就是从层次维度、专业维度、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维度、理论性与实践性维度设置立体的教师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8.
戴伟芬 《教育研究》2012,(5):147-153
学术取向、专业取向、社会(公正)取向共同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三大价值取向。专业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以教育学科为中心,相信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知识基础的作用,在教育研究和专业评判的基础上,致力于建立专业教师队伍。学术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以通识教育、任教科目为中心,通过教师掌握其知识结构,并把其注入教师教育课程中,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促使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判断力。社会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是在美国面对日益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下,把教师当做转化型知识分子,赋权增能,以社会重建、改造为中心,实现教育和社会公平。三大价值取向的思想体现出了融合与多元模式的思想特征和发展趋势,构成了当代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基本图景。  相似文献   

19.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正在实施的课程系统的认识以及对即将实施的课程进行的规划。新课程倡导课程功能的转变以及提出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树立并提升课程意识。教师树立课程意识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于规范教师教育课程、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必须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认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