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是以宣传、鼓动职能为起点来建构其功能系统的,但并不意味着大后方戏剧只是宣传鼓动的戏剧。在历史过程中,它确立过多方面的功能取向。这是大后方戏剧创作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戏剧交流状况、知识类型、知识的戏剧化方式等方面看,大后方戏剧的功能观念是开放的,并没有自我封闭,也没有一种强化了的戏剧功能取代其他功能,因此对未来的戏剧而言,大后方戏剧留下了值得注意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2.
一种戏剧思潮一旦成型,几乎在具有独立的思潮和观念的同时,就必须考虑,戏剧艺术对社会和观众施加影响的性质、方式和力度,相应设想剧作可能唤起的反响等方面的问题。那么有关大后方戏剧思潮的功能观念,就应该从戏剧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层面上产生出那一个时代戏剧文学的功能属性,戏剧功能观念的逻辑结构与内涵,是戏剧作为自足的艺术主体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抗战大后方抗战歌谣,有的控诉日寇滔天罪行,揭露汉奸野蛮暴行;有的颂扬将士英勇杀敌,讴歌中华抗战精神;有的号召全民抗战一心,增进民族和谐团结;有的歌唱工农努力生产,劳军募捐援助前线;有的称赞军民一家亲情,齐心协力共同建设,这些歌谣共同构成了一幅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坚忍不拔、气壮山河的恢弘图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析大后方的报告文学。认为报告文学是大后方文学的主潮之一,它的繁盛的标志为作品数量多,刊发报告文学的刊物多,从事报告文学创作的作者多。本文还从历史和文学的视角对大后方报告文学作了双向的观照,认为大后方报告文学是实录历史的情感与哲理的文献;作品的风味是壮而郁,粗而细、巧而拙。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科技文化重心迅速向西南、西北大后方转移,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的全国性科技社团纷纷内迁,随着大后方科技事业的发展,一些新的科技社团又陆续建立起来。中国的科技社团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沉寂之后,在抗日战争中后期又在大后方逐步活跃起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以社团为纽带,通过联合或独立地举办学术年会、出版科学杂志、开展科学讲座、进行实地考察等活动,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积极推进科学交流、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努力加强科技为抗战服务、为大后方建设服务,对推进大后方的经济开发、科技发展和科技工作者的交流合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职业教育起源于东部,抗战之前一直以沿海沿江地区较为发达。抗战军兴后,由于大后方经济的开发和文教重心的西移,国民政府、职教人士及教育、实业界均致力于发展大后方职业教育事业,遂使大后方的职业教育从规模到内容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值得记录和深思的一笔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大后方工业的开发与衰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被迫改变了在华中建立新的工业基地的初衷,仓卒把以西南为重心的大后方工业开发提上日程,并出面组织了沿海沿江官营和民营企业的内迁,加强了对大后方战时工业体制的组织与督导,实行了若干奖助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大后方工业直至1942年前后,有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但由于战时后方工业的发展时间短促,能源、动力和原材料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民营工业仍未摆脱规模小、资本少、设备简陋等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加之国民党工业统制政策的摧残,终于由盛到衰。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主题呈现不同风格的同时,表现出大体相同的文化趋向,主要在爱情、家庭以及人文关怀三个方面,表现出女性作家的文化趣味和人生关怀“五四”以来女性作家以父子对立模式表现青年一代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其目的并不在于爱情本身,而更在于通过爱情叙述一个社会化的故事,达到批判封建主义礼教的目的;不同的家庭观念也表现出作家的文化差异和审美趋向;女性文学的人文关怀,是对题材领域的超越,也是对女性意识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戏剧,是中国现代戏剧伴随着抗战烽火形成传统并成熟的一个重要过程。本文探讨了在八年抗战中大后戏剧发展形成的几个阶段及各阶级发展的标志和突出特点,并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高潮和低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为了大后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大批作家汇聚重庆,重庆地位提升的同时也成为了日军袭击的主要目标。日军对重庆进行了多次狂轰滥炸,不仅造成了大量物质财富的损失,也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无数创伤。作家们不断地用不同方式书写着这段记忆,通过记忆书写还原着这段历史,战时的体验与记忆因而成为了我们民族宝贵的记忆与珍贵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的后方民营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方民营工业在抗战中前期因政府政策,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出现短期繁荣;到抗战后期却在通货膨胀,国营工业竞争和不科学物价管理政策联合作用下走向衰。战时民营 展具有以下特点:空前联合,自力更生能力加强,发展的突飞猛进笥和不能持久性;也存在规模小,资金少,设备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13.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既在正面战场作战,又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国民党军队的敌后游击战,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日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但国民党的阶级本性决定了它既抗日又反共,不敢真正发动群众,最终导致其战斗力愈益下降,游击区不断缩小,作用也日益降低。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广东后方商业的特殊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广东省沿海地区沦陷,商民内迁,贸易路线变动,广东省后方商业在战时环境中,呈繁荣景象,为后方抗战提供了军需民用物资。抗战后期,后方商业受敌摧残,抗战胜利后,环境变迁,为后地区商业的繁荣随之消失。  相似文献   

15.
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推动下,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公办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私人兴办职业教育热情空前高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共同发展,普通教育附设职业班科,职业指导工作取得进展,进入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既得益于国民政府国立职业教育中心的区域性转移,也得益于抗战后方社会、团体、个人的积极参与,资金、人才的汇集,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等。尽管抗战胜利后,由于时局变化职业教育出现萎缩,但与抗战前相比已取得了很大成绩。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尽管两个战场存在着对立和斗争,但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也贯穿在整个抗战期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两个战场的配合作战,成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抗战后期,由于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军事溃败,大后方进步化运动的重心发生了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变化,即由为抗日战争服务、以赶走日本侵略为目标的化运动,逐步转变为以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为目标,为推翻独裁统治、实现人民民主的化运动。探讨这一转变,对于加深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化的前进方向,对于全面研究抗战化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17,(4):89-96
抗战期间,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大后方各个领域中呈现出合作与斗争的二重面相,社团领域是双方复杂关系见证和形象塑造的重要场域。国民党基于强化社会管控的需要,在大后方实施社团统制,制定了绵密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社团的党团渗透,极力防制共产党发展。共产党则通过自己组建、间接推动、影响重要成员、掌控关键职位等方式,与大后方诸多社会团体建立了形式多样的联系。国共两党大后方社团领域的博弈呈现出异中有同,同中存异的复杂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为保存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血脉,大批高校在抗战爆发后开始内迁,虽历尽艰难,却使这些高校得到一定的保存和发展。由于战事变化、国民政府对抗战持久性认识不足、政府能力有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高校内迁在启动、落脚点和办学形式等方面呈现出被迫和多样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战时兵工内迁保护了中国兵工事业的基础和精华力量,形成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最大的兵工生产基地,构建了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战时兵工生产体系。同时,重庆兵工厂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近八成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使重庆成为了抗战期间中国最大的军火生产基地和战略物资供应地,支撑了国民政府正面抗日战场的武器装备供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