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程序性的刑事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本文试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含义、现实意义、适用范围、程序设计等方面,探讨将其纳入我国诉讼制度的思路和具体方案,以期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2.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制度的建立符合恢复性司法理念和起诉便宜主义,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具有重要的法律价值。本文旨在分析预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建立后可能在法律适用中遭遇的各种障碍和困境,并结合检察工作实践,提出若干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作为起诉便宜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建立能够弥补我国现有起诉制度的不足,有利于犯罪人重新回归社会,在提高诉讼效率的同时节约司法资源。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2012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确立是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扭转了未成年人在司法审判中的困境。本文通过对此修正案的深入解读,理解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并对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存在的漏洞,提出了具体意见,从而使我国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得以更加的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制度的建立符合恢复性司法理念和起诉便宜主义,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具有重要的法律价值.现行法律规定存在监督考察的主体单一,地位和能力面临尴尬;监督考察的内容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监督考察制度过于原则化,缺乏有效的监督考察机制;监督考察主体的责任缺失,降低了监督考察的效果等方面的缺陷.为确保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效果,应当从扩大附条件不起诉的监督考察主体范围,构建“六位一体”监督考察体系;建立完善规范的监督考察运行机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特点,设置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考察内容;建立规范的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制度的配套机制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附条件警告制度是英国独创的特色制度,具有矫正犯罪、修复社会关系、实现程序正义的多元化价值,体现了英国尊重与保障人权的司法理念。我国颁布的《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之相比存在较大的区别,但二者在价值取向与司法功能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英国附条件警告制度对于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构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新《刑事诉讼法》增加了对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未成年人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制度。该制度体现了刑罚的谦抑性,在程序分流、合理配置司法资源、有效改造犯罪嫌疑人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功效。但是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也存在着适用对象范围过窄、适用条件过于简单、附加条件内容不明确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借鉴国外立法并总结我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适当拓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对象范围、细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明确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所附加条件的内容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研究现有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理论,结合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探析符合我国实际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9.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丰富了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它给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它不同于成人刑事司法制度,含而不露,隐而不发,对于打破现阶段刑事司法体系,形成独立的模式具有导向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实践操作中面临着很多问题,既有制度设计层面的硬伤,也有不符合现实的情况。因此,通过借鉴国外成熟少年司法制度的做法,结合我国具体实践,完善现阶段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以便更好地推动我国少年司法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附条件不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2年修正版)》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犯罪可以做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首次在法律上确定了该项制度。实施该制度,有利于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及对相关权益的保护,同时体现出人性化的司法理念,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互交融。但该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中毕竟是新生事物,检察机关如何用好检察裁量权并实现有效保护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是值得思考的。笔者就附条件不起诉的概念、现实意义、原则进行了探讨,并对检察机关如何操作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民事审限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事诉讼制度,设立该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裁判权力,提高诉讼效率。我国现有的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对民事案件审限的基本框架都作出了规定,但在内容设计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采用价值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审限制度在民事诉讼一审程序中的运作进行深入的探讨,在调研得到的资料基础上,指出我国目前民事审限制度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反思,最后就一审民事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量刑建议制度是检察机关有效制约法官量刑裁量权,加强刑事审判法律检察监督和保护受害人的重要保障。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的三个司法解释确立了量刑建议制度,但相关立法还存在问题。因此,为保障量刑建议制度功效发挥,我国应针对问题而完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介绍了西方国家量刑建议制度确立的历史时期和我国刑事政策的时代发展变化,阐述了在我国检察机关行使量刑建议权的重要价值,就量刑的实践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有不同的制度逻辑,两大法系适用完全不同的程序模式,但皆有其合理性。在我国量刑程序中,司法机关不公开量刑过程,有违现代程序正义的理念,也使司法实践中法官自由裁量权无法得到有效制约,必须重整量刑程序,以被告人的有罪答辩和无罪答辩作为定罪与量刑程序模式的基准是一条相对合理的路径,以此为基础设置量刑制度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控制法官的量刑裁量权的实用主义方法。  相似文献   

15.
警察行政自由裁量权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行政法学理论研究中,自由裁量权始终是一个热门论题,尤其是警察行政自由裁量权。一方面,权力不断扩张,警察基于种种原因不当行使自由裁量权,由此产生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影响了警察机关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又存在因过分强调限制自由裁量权,致使一些警察机关行使职权时畏首畏尾,影响了执法权威性和管理效率。无论哪种情况都不利于法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我们既要认识自由裁量权存在的正当合理性及对于警察行政管理的重要意义,又要清楚地意识到自由裁量权"双刃剑"的本质,作为权力同样有被滥用的可能,因而必须加以合理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语境中,真正反映起诉裁量的是酌定不起诉制度。我国检察机关在不起诉制度运行实践中处境尴尬。要摆脱如此困境,制度上的保障和改变是必要的,作为决定不起诉主体的检察机关也应当转变观念,使每一个不起诉决定的作出都是建立在对案件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借鉴和吸收法治发达国家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基础仍是立足现实。要完善不起诉制度,必须使检察官自由裁量权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使不起诉制度可以真正建筑于人权保障的基石上。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法发[2010]36号《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2004年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正式通过《量刑指导规则》,2010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试行《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实施细则(试行)〉》,2004年山东省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颁布《数学量刑规则》。虽然仍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刑罚的量化是一种错误的、与刑罚本质相背离的做法,也拒绝以数学化的思维方式思考量刑的精确化。然而,不可回避的是,在今天的中国,量刑的精确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究其原因,随着法治进程的愈加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必须把关乎自由和公正的决定权更多的交之于客观理性的量刑,而不能完全交之于法官主观的“自由裁量权”。笔者认为,量刑的精确化是法治文明进程的重要一步,以数学化的思维方式思考量刑问题将会给刑罚理论带来新的生命力,而建立一个数量化的量刑参考体系则是量刑精确化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步骤。  相似文献   

18.
在民事审判中,诚实信用原则对法官公平公正裁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在个别情况下,由于立法者在立法时未曾预见的案件,出现对规则规定的缺失或者模糊,这就需要利用诚实信用原则补充法律漏洞,做出恰当的裁决,使法律和裁判适应于社会发展变化.但另一方面,如果对诚实信用原则的运用不设置标准或界限,极可能导致诚实信用原则的滥用,以致损害法律的权威和司法体系的安定.据此,文章对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应用,以及对法官由诚实信用原则授予的自由裁量权使用界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自由心证制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绝对自由心证"到"相对自由心证"的转变。其主要表现,就是建立了一系列法官自由心证的约束机制,如经验法则、论理法则,法定证明力规则,法定的证明标准,法官的资质和身份保障等。此外,还出现了对法官自由心证内容的外部审查和救济机制,如判决理由公开制度和上诉制度。构建约束性自由心证制度,对于规制法官心证活动的随意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企业惩戒权是内化于企业经营管理权中的一种固有权力,一方面惩戒权发挥着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惩戒权又容易为企业所滥用,从而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造成减损。企业惩戒权的制度设计应以劳动者义务为中心,兼及劳动法律制度的社会法属性。为保证企业实施惩戒权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必须梳理现行的有关法律,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缩减企业自由裁量的幅度,以建立适当的企业劳动惩戒制度,实现劳资双方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