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老的名篇《苏州园林》中有这样一句:“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特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此处的“这”应为“那”。  相似文献   

2.
“这”和“那”是两个较为常用的指示代词。小学生由于对这两个词的使用范围缺乏理解,错用的现象时有发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现行统编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基础训练的作文部分,要求学生写一篇参观访问活动的情况。在完成这一题目时,由于我校地处偏僻,多数同学都写了参观村里新建的沙矿。请看部分学生作文中的句子: 例句1,“我们来到沙矿近前,那时候,突然从大门里开出一车小轿车。”例句2,“我们走进沙矿,事先来到那里的王老师对同学们说,那里的厂长很热情,已经为我们安排好了参观的路线。”例句3,“我们远远望去,这里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例句4,“沙矿上机器轰鸣,我们便向这里走  相似文献   

3.
田作 《语文知识》2000,(4):38-39
渠,在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注为“水所居”。这是它的本义。但在古诗文中间,“渠”作为代词“他、它”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如不了解这个用法,单凭字面意思望文生义,便会造成理解错误,甚至闹出笑话。请看下面几例: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有“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宋·杨万里《插秧歌》中有“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插秧只不答”;宋·朱  相似文献   

4.
有一位老师教第一册(《鸡鸭鹅》一课时,她把放大的图片往黑板上一挂,站在画有鸭和鹅的一边,拿着教鞭,指着画有鸡的一边问学生:“这边画的是什么?”又指着身边的鸭和鹅问:“那边画的是什么?”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一一回答了,同时又学了“这”和“那”两个词。为了比较鸡、鸭、鹅的多少,她又指着鸡说:“这里画了几只鸡?那里画了几只鸭、几只鹅?”但没想到,在这位老师随便站在一个地方指着图,学习“这”和“那”这两个词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这/那 时量词”组合中“这/那”的近指/远指及称代作用,对这种组合在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上的探究,揭示了“这/那 时量词”既具有“特指性”又具有“时段性”特点,同时分析了一个特殊格式“这/那一天”,指出其“特指时点”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是“这”、“那”与时间词“早晚”及其合音字“咱(昝 、偺、 喒)”组合发展较为成熟、使用较为广泛的时期。因而。以这一时期山东方言材料为基础。对“这”、“那”与时间词“!早晚”及其合音字“咱(昝 、偺、 喒)”的组合形式进行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比较。指出其在语义表达方面存在的差异。并从使用频率、语境、语用及相关语言现象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初中一年级英语课本第五课是“This andThat”(《这和那》).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This和That这两个词呢?This和That可作代词和形容词,相当于汉语的“这”和“那”,但在翻译中,根据上下文和具体情况的需要,却不一定都译成“这”或“那”.用来指示和区别两个人或两件事物时,this指离说话人较近的一个,that指较远的一个,这是最基本的意义.而在实际运用中,它们还有多种引伸出来的意义和用法.现在就一些比较常见的用法,分别举例说明如下:(一)this多用于朝说话人来的人或物,that多用于离开说话人而去的人或物.如:Who isthis coming up the road?(谁在路上朝这头走来)?Who is that going down the road?  相似文献   

8.
正师: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这篇诗质的散文中,创设了一个意象密集的美的境界。那么题目"听听那冷雨"中的"那"能否换成"这"?请说说你的阅读理解。生1:不可以。因为本文创作于1974年的台湾,这时他已经离开大陆25年了,站在此岸此时,追忆彼岸彼时,自然要用"那"。师:你能联系写作背景分析问题,很有"知人论世"的味道,言之有理。生2:这两个字字义有别:"那"是远指,"这"是近指。在文中作者用"那"指远隔海峡的那片遥远  相似文献   

9.
说说指代时间的“这”和“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留学生使用“这”、“那”指代时间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留学生常出现的错误有三个方面 :一是指代格式单调 ,频繁地使用“那时候”指代任何时间 ;二是不了解“那时候”和“这时候”所指代的时态的不同 ;三是不清楚“这”、“那”指代时间的意义和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这”、“那”指代时间时的搭配格式 ,搭配格式分为“固定搭配”和“临时搭配” ;其次本文介绍了“这”、“那”指代时间时的时态 ,着重分析了“这时候”所指代的时态 ;最后本文还介绍了“这”、“那”指代时间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 0 3年 4月 5日 ,经家属同意 ,武汉同济医院专家按照世界医学权威机构对于脑死亡的定义和卫生部脑死亡起草小组的最新标准评估 ,在中国内地首次以脑死亡为标准 ,宣布一脑干出血患者为正式死亡。有关专家指出 ,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开始逐步接受脑死亡这一全新概念 ,将有力促进中国临床脑死亡的立法工作。那么什么是脑死亡 ?脑死亡是否就是“植物人” ?师生间广有争论。分布在心脏 ,全身各脏器官的平滑肌和腺体等处的神经叫植物性神经 ,具有调节肌体的营养、呼吸、分泌、生长和繁殖等生理功能。植物性神经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要受到中枢神经各级…  相似文献   

11.
正有商人萧百佑自云:"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每鞭挞其子女,而三子皆学于北大。又有北大、清华二推荐生,曰朱铌、时羽剑,二人之父甚和于之。故萧号曰"狼爸",而朱、时之父号曰"羊爸"也。或曰:萧某性厉,以鞭挞之法致子女学于北大,而朱、时二生之父性温厚,以宽容之法致子女学于北大、清华,方虽不同,然殊途同归,皆良方也。而余以为不然,二者之果貌则近似,实则不然,"狼爸"之法不若"羊爸"也。昔圣人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萧某治威严,而其  相似文献   

12.
苏联数学教学法专家伯拉基斯给“启发法”下的定义是:“教师不直接地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相应的命题和法则,这样的教学方法叫做启发  相似文献   

13.
“切”是切实、务必的意思。组成一个词,“切记”指牢牢记住,如“遇到意外切记要冷静,千万不要惊慌”。 “切忌”指切实避免或防止。上面的句子也可改为“遇到意外切记要冷静,切忌惊慌”。  相似文献   

14.
明朝人魏学的《核舟记》中,有这样两句话:“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对其中的“黍”字,不少书刊都解释为“黄米”或“黄米子”、而且似乎这种解释还成了一种比较通行的说法。比如: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把“高可二黍许”解释为“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辞源》在释“黍”字时也说:“禾属而黏者也……今北人通呼为黄米子”。我认为“黍”和“黄米”固然有联系,但是两者是不同的,不应该把它们混为一谈。 (一)从历史上来看。黍在我国是一种很古老的粮食作物,被列力“五谷”之一。这说明,从先秦直到明,清,“黍”的概念是清楚的,那  相似文献   

15.
“这”、“那”在主观性上存在差异,“那”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对指称对象的负面情感,也用于表达对某命题的主观认定。“这”在上述两个问题上并没有专门化。文章最后还简要评述了主观性差异成因的可能的解释角度。  相似文献   

16.
“做客”与“作客”形近音同,但含义截然不同。人们常常在该用“做客”的地方误用“作客”,例如:  相似文献   

17.
“这”、“那”指代词本身没有固定的含义,它们的意义随所指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这”、“那”隐性回指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指示代词的所指不是明显地出现,而是隐含(implicit)在语句的隐性所指对象中,是一种语义上的衔接。回指项替换先行项以后,意义也会随之改变,这给语言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对一百万字语言资料的考察,主要探讨“这”、“那”类包括型、联想型和总括型三类隐性回指的所指规律或倾向性规律。  相似文献   

18.
近指代词"这"和远指代词"那"不仅使用上存在不对称现象,它们的历时发展轨迹也并不完全平行。经过对晚唐五代至清代10部典籍的调查,可以发现总体上"这"的发展速度快于"那","这"在各种用法上的出现频率一般要高于"那"。但是"那"在"那+名词""那厮"等用法上反而更突出。造成"这""那"不平衡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近指、远指的对立。  相似文献   

19.
1细胞一群与一个【例1】具有A与a一对染色体的一群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有A和a两种,比例为1∶1。变式:如果例1中的起始细胞是一个,那么,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有1种,它是A或a,比例为1∶0或0∶1。【例2】具有A与a、B与b两对染色体的一群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有4种,分别是AB、Ab、a B和ab,比例为1∶1∶1∶1。变式:如果例2中的起始细胞是一个,那么,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有1种,它是AB或Ab或aB  相似文献   

20.
星期天,我跟妈妈去逛商场,看见一个柜台上写着:罗冠西服买一送一。‘买一送一'不就是‘打对折'吗?我问妈妈。妈妈笑着对我说:你能说说理由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