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黄健柏  孙芳  宋益 《资源科学》2020,42(8):1477-1488
全球能源结构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多种关键金属材料。本文选取15种清洁能源技术关键金属,从供应减少、需求增加、地缘政治和社会监管4个维度,构建10个评估指标,对清洁能源技术关键金属的供应风险进行定量评估,保障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和能源结构转型。研究结果表明:①清洁能源技术关键金属的供应风险均处于中风险以上等级,其中铟、镓、锗3种关键金属处于中高风险水平,锂、钴、镉、硒、钼、钯、铂、铜、铝、锌、铁、钛12种关键金属处于中风险等级。②供应减少风险维度中铟、铁、钼、锌、锗、镉6种关键金属属于中高风险,其中铟的风险最高;需求增加风险维度中铟、镓、锗3种关键金属的风险属于中高风险;地缘政治风险维度中有9种关键金属属于中高风险,其中钴的风险最高;社会监管风险维度中有11种关键金属属于中高风险,其中铟的风险最高。因此,需尽快建立关键金属供应安全常态化风险分类管理机制和二次资源回收管理体系,增进与关键金属供应国间的合作,以缓解清洁能源技术发展的关键金属约束。  相似文献   

2.
姚海琳  张翠虹 《资源科学》2018,40(3):567-579
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能有效缓解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的双重约束。为促进产业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并根据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不断修正和调整政策重点,政策处于持续发展和演进过程中。深入研究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演进特征,对于准确把握其阶段性重点和发展趋势、探究政策演进的内在逻辑、促进政策体系的优化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共词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1978—2016年中国中央政府颁发的172份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根据高频词聚类结果,从政策主题、利用对象、产业链环节、政策措施四个维度刻画不同阶段的政策特征,探寻政策演进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从政策发展历程分析,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政策体系经历了探索起步、初步形成、快速发展和战略深化四个阶段。②从政策演进规律分析,政策主题由宏观向具体转变、利用对象由工业废弃物向生产和生活废弃物转变、产业链环节由回收环节向全产业链转变、政策措施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③从政策演进动因分析,外部宏观环境和产业自身特点共同作用影响着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政策的演进历程。论文最后提出完善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政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碳中和目标约束下,全球电池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加剧。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电池供应链部署政策的文本挖掘与分析发现,欧美主要通过制定发展蓝图、原材料供应、研发攻关、产业生态及海外扩张等措施,试图利用本土化、阵营化、政治化举措对中国进行打压,长期来看,中国电池产业将面临关键原材料供应、技术和市场竞争、碳贸易壁垒等诸多挑战。为此,建议我国从加强关键原材料供应、先进电池技术研发攻关和转化、国内产业链和应用场景、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推动“双碳”背景下电池供应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锌冶炼回收金属铟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勇  高军  王振峰  段智勇 《大众科技》2013,(8):56-57,47
探讨“一步协同萃取-选择性反萃铟、锗法”综合回收铟锗技术,流程的突破点是含铟锗的混合溶液一步协同萃取再分别进行选择性反萃,进行铟、锗分离,得到的富铟水相和富锗水相再分别进行铟、锗的生产,将两次萃取减少为一次萃取。  相似文献   

5.
云南咖啡产业链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媛  朱鹏 《科技广场》2011,(4):97-100
产业链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找到能够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环节。云南咖啡产业链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成形,但产业链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本文以云南咖啡产业链分析为基础,提出与世界咖啡大品牌进行战略联盟是云南咖啡产业链发展的务实之道。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井喷式的发展对关键原材料形成了强劲的需求,使原材料面临更加严重的供应风险。本文界定了钴、镍、锂、稀土等23种新能源汽车关键原材料,从地质性、技术性及经济性因素,社会发展水平和监管政策因素以及地缘政治因素3个影响因素出发,设计了5项二级指标,对新能源汽车关键原材料的全球供应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矿产循环利用对新能源汽车关键原材料供应风险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不考虑城市矿产循环利用的情景下,新能源汽车23种关键原材料中,锡的风险最高,铬、锗、钴的风险依次降低,锂的风险最低;在考虑城市矿产循环利用的情景下,这些关键原材料的全球供应风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中高风险原材料种类减少,中低风险原材料种类增加。鉴于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对其关键原材料的强劲需求,应尽快实施关键原材料的分类管理,加强城市矿产的开发利用,以提升新能源汽车关键原材料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产业发展角度来审视和解决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更大力量。【方法】通过文献挖掘、内容分析等明晰中国科技期刊全产业链的内涵与构成,以此为基础从资本、组织、技术等方面阐述科技期刊出版产业的薄弱环节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中国科技期刊全产业链的构成覆盖科技期刊内容的供应、编辑、出版、传播和应用,出版产业在组织、资本、技术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结论】科技期刊全产业链不仅突破将期刊产业链局限于编辑、出版环节的桎梏,还从市场客观需求的角度来架构和调用一切要素以更好地发挥产业链的功能作用。以此高度来审视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产业的薄弱环节,需加强科技期刊政策供给与创新、激活和优化链上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加快建构基于全过程的技术链。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海洋能的产业化应用作为新动能,将带来新产业、培育新技术,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突破我国海洋能产业发展障碍,引入产业链理论进行研究。首先建立海洋能装备产业链模型。其次通过分析产业链培育环境,表明我国海洋能产业链受市场、政策等外部条件影响;通过分析产业链战略环节,表明设计研发和定制设备生产是产业链发展的侧重点。最后结合我国海洋能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和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产业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化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由此产生的电子废弃物也快速增长,未来10年~20年将是电子废弃物增长的新高峰.中国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电子废弃物处理产业投资不足、管理体制混乱、技术水平低、缺乏健全的产业政策体系、二手市场过大等.本文在分析中国电子废弃物现状及其循环利用产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完善电子废弃物处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鼓励政策,促进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化;推行"生产者延伸责任制"下的企业跟踪回收模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实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许可证制度;控制国外电子废弃物进入中国,整顿国内电子废弃物回收与处理市场;加强循环经济意识和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舆论宣传力度.可以预见,中国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将有效解决我国电子废弃物问题,对我国资源短缺问题也有着极大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广西是有色金属之乡,是铝、稀土、铟、锡、铅、锌等有色金属原材料以及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大省,随着中国-东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加快产业升级,实现产业集聚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而快速的经济发展和迅猛的产业聚集,必然带来巨大的产品检测需求。因此需建立一个检测工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利用工程检测中心先进的理化检测手段,统一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理化工程检测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工艺技术"瓶颈"问题,降低企业进入成本,实现特色及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更好地建设一个创新型经济产业群。  相似文献   

11.
Margaret Dalziel   《Research Policy》2007,36(10):1559-1574
I propose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that reflects the way in which firms self-organize into industries and sectors. The systems-based approach to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takes the sector as the primary unit of analysis, defines a sector on the basis of similarity in needs to which firms collectively respond, and disaggregates sectors into subsectors and industries on the basis of recursive hierarchical dependency. The result is an approach to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that reflects industry structure, reduces egregious cases of between-class homogeneity and within-class heterogeneity, and accommodates changes in technology. The approach is illustrated in a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subsector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天然石墨未来需求与发展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天明  陈其慎  于汶加  沈镭 《资源科学》2015,37(5):1059-1067
天然石墨是传统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必须的矿物原料,成为支撑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本文从天然石墨消费的主要部门,核算各产业石墨的需求量及未来发展方向。对耐火材料、钢铁铸造、密封材料、制动材料、润滑剂、吸附剂、电池电极等产业的未来需求预测,结论为:到2020年中国石墨需求量将达到100万t,是2010年的1.42倍;耐火材料行业需求量将减少,而密封、制动材料,润滑、吸附剂及电池电极等行业需求将翻番。石墨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2020年前石墨烯产业难以改变天然石墨的消费格局。未来石墨的消费格局决定了中国石墨产业将从材料级产品向专业级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重点培育电碳石墨材料产业链和新兴材料产业链,开发石墨红外电热材料、石墨高分子材料添加剂、氟化石墨、各向同性石墨等产品。  相似文献   

13.
稀土是支撑高端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原材料,也是国际争夺的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2011年以来,美西方加大稀土供应链及产业链“去中国化”的步伐,世界稀土多元供应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文章立足于全球稀土的全产业链视角,系统开展对稀土全产业链的国际格局现状分析与演变研判,剖析识别稀土在大国博弈中的战略价值,为构建我国稀土全球化发展战略提供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间品贸易隐含能源要素与碳排放所带来的产业发展影响问题已开始引起重视。本文从环境友好全球价值链视角出发,将增加值核算方法与SupSBM模型相结合,分别测算出2000—2014年中国和美国两个贸易强国产业部门整体及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要素投入效率及碳排放效率。研究发现:①美国整体产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中国,但是这种差距逐渐变小。主要归因于中国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国内劳动投入效率的提升。②按年平均统计,中国整体产业部门国内劳动投入效率高于美国,而其他要素投入效率均低于美国。③按年平均统计,与美国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向环境友好方向演变,但第一、第二产业环境友好发展不显著,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以政策为引导,补齐产业部门投入产出效率短板,扩大产业链间效率溢出效应,是实现中国产业部门环境友好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战略性关键矿产是对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战略新兴产业不可或缺,同时又被打上地缘政治烙印的一类矿产资源。战略性关键矿产的种类因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全球化产业分工不同而呈现某些时空演变规律。特别是21世纪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可再生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战略性关键矿产内涵不断延伸并与产业链密切衔接,彰显了其重要地位和安全意义。中国、美国和欧盟战略性关键矿产种类高度重叠,美西方国家正在试图构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关键矿产供应链,因此中国需要制定相关战略并做出科学合理的应对。  相似文献   

16.
李进兵 《科学学研究》2016,34(9):1426-1431
当前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已呈现出明显的差异。通过对中国高铁和新能源汽车的案例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已处于不同的演化阶段,其演化并不存在着统一的进程,其原因在于同一产业的不同演化阶段以及不同产业之间,产业创新系统的序参量并不相同。为此,应根据具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定的系统演化阶段的序参量来制定指向性明确的产业政策以推动产业创新系统向更高层次演化。  相似文献   

1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investment activit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developing high-tech industries. In recent decades, China has made sustained investments in its domestic high-tech industries, with the goal of increasing their productivit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this investment on relative R&D efficiency across China's high-tech sector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was used to generate quantitative indices for sector comparisons. The analysis of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overall R&D investment efficiency did not increase from 1998 to 2009, despite R&D expenditure increasing by 2188%. Over the same period, most sectors suffered from 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DRS), presumably also reflecting the inefficient R&D investment. Most of the sectors showed significant fluctuation on R&D investment efficiency. This research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problem of China's high-tech industry may be from the inefficiency of its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processes, and therefore represents a critical parameter for policy makers and managers.  相似文献   

18.
中外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比较与中国的推进策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王爱兰 《资源科学》2006,28(5):108-1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提出了许多新思想,特别在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德国等欧洲国家首先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并得到其他发达国家的积极响应.进而再生资源产业被许多国家作为战略性产业而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较快。据统计,2003年我国废旧物资的回收总量已经达到8400×104t,其中七大类废旧物资年回收量突破5500×104t,年回收废旧物资总值约500×108元,2004年我国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年加工处理量约为2000×104t。但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在废旧物资回收率、回收量、回收总值、回收结构、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再生产品产量以及产业发展规模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文章研究分析了我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从加强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产业管理体制改革、营造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环境、构建社会化产业发展体系、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和组织结构以及建立产业市场体系和技术发展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对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引致铜资源需求快速增长,资源需求和产业链风险不断增大,亟需通过有效的循环利用策略降低对原生资源的需求压力,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弹性和可持续性。本文基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构建了铜资源—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的分层级动态物质流模型,评估循环利用策略有效性,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对铜资源的影响。研究表明:①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是实现铜循环利用的主力,再生铜资源对资源供给总量的乘数效应逐渐显现;②电机和电池是实现新能源汽车中铜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零部件,再生铜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升;③实施单一循环利用策略的有效性有限,需要通过执行复合策略,在减少原生铜消费的同时,增加再生铜供给,降低铜废料产出。为了发挥再生资源正外部性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推动原生铜消费与资源需求总量脱钩,需要铜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产业、消费者及政府之间的多主体协同合作,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中铜资源循环利用策略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20.
田志龙  史俊 《科研管理》2015,36(5):139-148
本文采用纵贯研究、内容分析、访谈相结合的定性研究方法,以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三个政策决策过程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互动是如何帮助政府进行政策决策的。研究结论表明:第一,互动是政府进行宏观政策决策的基石。新兴产业的政策决策是由数个渐进式决策阶段组成,每个阶段中建立在互动基础上的微观政策的决策和实施为推动力量。第二,新兴产业政策决策过程中存在五种互动方式,并且互动主导者因行政职位或决策事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第三,随着决策事项的渐进式演变,互动规律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为政策决策者建立互动导向的政策决策机制,更好地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依据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