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社会是女性意识觉醒和女性角色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如何在教育问题中融入性别视角已成为当今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然而,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女性角色的缺失和严重的性别刻板印象历来是教科书中最为敏感,也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教科书作为重要的大众媒介以及性别社会化媒介,左右着学生对社会中两性的看法。教科书中的性别偏见会产生和强化社会的不公平,影响学生对她们自身性别角色的认同(因为初中是性别观念形成的关键期),使社会的性别偏见合理化和合法化。国内学者对外语教材中的性别偏见的研究还很不够。研究初中英语教材的性别偏见问题尤为必要,因为英语是我国基础教育重要的课程,也是中学生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2.
大量的研究证明双性化是最有利于心理适应的性别角色类型,而我国传统的"男外女内"的性别角色意识严重影响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形成。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观念教育,是一种有关性别角色价值观的教育。隐性教育作用的无意识性、隐蔽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范围和内容上的广泛性等特点以及高校性别教育现状等决定了隐性教育在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学校环境建设、教师示范作用、学生活动参与及教材建设等四个维度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王芳 《教学与管理》2010,(3):150-151
性别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近当代以来,男女平等似乎基本得到实现。诸多数据表明,男女接受教育的机会日趋接近,女性择业的层次也逐步提高。然而这些只能说明显性的性别偏见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消除,社会文化中还普遍存在着对两性的传统看法。思想品德教材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之一,必然反映出主流文化对性别及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孙小平 《甘肃高师学报》2007,12(3):110-111,113
我国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着男女主人公性别角色不均衡、男性职业层次高于女性、男性在能力及知识等方面优于女性等方面的问题。教材中的男女主人公形象对儿童个性的发展起着思想导向、生活导向、审美导向和角色期待等重要作用,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因此今后在教材编写中,应改变传统的“男主女从”和“男强女弱”的性别观念,保持课本角色男女比例的相对均衡,全面表现两性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5.
"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在当代戏剧文学作品中也表现频繁。从戏剧角度呈现在大众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女性意识,从性别角度来审视戏剧创作对当代女性主义戏剧的发展具有促进意义,重在揭示当代戏剧中女性生存与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揭示当代戏剧中表现出来的当代女性意识的发展轨迹及特点。戏剧创作应当摒弃传统性别文化和社会偏见,应当抛弃陈旧的性别角色定位和传统的性别观念,建构女性意识健康发展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6.
儿童的性别角色是在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的影响下,通过模仿学习以及伴随自身认知的发展而形成的。大众传媒存在的角色定型,会影响儿童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童话中的经典之作《安徒生童话全集》所传递的“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观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儿童的性别角色社会化。  相似文献   

7.
《格林童话》中以《灰姑娘》和《白雪公主》为代表的一类童话,在讲述童话故事的同时,体现了男权文化传统影响下"男才女貌""男刚女柔"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及"男主女从""男主动女被动"的"两性关系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以故事讲述的方式,描述了男女两性的性别特质、性别角色和性别规范行为,为儿童提供了一种性别期待和榜样示范,使儿童不自觉地趋同于童话中的性别观念,并用它来指引自己的行为活动。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90年代,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揭示与史诗意蕴的追求,构成了新时期文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由于作家对传统儒家文化有意和无意的认同态度,造成叙述者性别观念上的落后与保守,流露出比较明显的性别偏见。从叙述者对不同性别角色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对两性关系的描写中都呈现出明显男权意识的痕迹,在某种意义上,《白鹿原》既是反思民族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又是一部现代社会男权文化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9.
课程与教材是权威知识和正确价值观念的代表,它的内容应该是客观中立的,然而,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必然隐藏着占主流地位的价值和文化。研究教材中的性别形象、性别意识和观念,对青少年性别角色社会化以及从事性别公平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材中性别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与教材是权威知识和正确价值观念的代表,它的内容应该是客观中立的,然而,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必然隐藏着占主流地位的价值和文化.研究教材中的性别形象、性别意识和观念,对青少年性别角色社会化以及从事性别公平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职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我职业能力的认知,在职业行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职业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明显偏低,而性别角色观念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高校可以通过性别角色教育来提高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包括正视性别差异,注重双性化培养;引导正向归因,消除性别偏见;树立女性榜样,推进观察学习。  相似文献   

12.
一、现行小学教科书导向下的教师形象性别角色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其内容也必然受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作为社会成员的男女儿童,也必然会按照社会传统文化的性别要求,被教育、被指导并逐步形成与其性别相适应的社会行为模式,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做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除了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外,学校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教材中的性别角色容易反映社会文  相似文献   

13.
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角色定位和性别角色期待是妇女解放进程中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着男女两性在家庭与社会生活中的性别角色扮演,而且左右着人们对“好男人”和“好女人”的价值评判标准。一些调查数据显示,当前男女平等的意识虽早已成为主流,女性的自主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观念仍根深蒂固,即使是在高校知识分子群体中也不例外。因此,要缓释女教职工双重的角色紧张压力,性别意识的确立和传统性别观念的改变是至为关键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教育和传媒偏向对女性低成就动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文菊 《教育科学》2002,18(6):58-59
教育偏向对女性自我性别低期待有着重要而长远的影响,家长通过投射期待、由玩具规定活动范围和形式及约束、限制成为女孩自我性别低期待的首要影响源;教材常常传递着性别偏差与性别歧视的权威信息;教师的教育行为有明显的性别期待上的差异。传媒偏向对女性自我性别低期待有着广泛而具有文化价值的作用,大众传媒文艺作品中性别刻板、性别偏见内容依然常见,弥散着女性性别低期待的信息;现代社会的商业广告存在着严重的性别偏见、性别歧视;女性的低成就动机直接决定了女性对自我生活与职业成就的渴望与努力低于男性,从而影响了女性的社会成就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5.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及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角色发展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儿童性别概念和性别知识发展是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过程.要求教育者从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定势;对儿童读物和教材中的角色人物做出合理的解释;尊重儿童的兴趣选择,打破男女界限;创设健康文化环境,减轻社会文化压力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教育的作用在于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不为性别所束缚.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性别刻板印象对高职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并从社会性别视角提出矫正性别刻板印象的策略,目的是用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理想的性别模式标准实施性别教育,促进男女两性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初中教师与初中生性别角色刻板观念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角色刻板观念是指人们对男女两性性别角色及行为较为固定的看法或信念。性别角色刻板观念受多种因素制约,同时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及行为。那么男、女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差异?初中教师作为初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是否科学?对初中生有何影响?文章就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随着妇女运动的深入和女性主义研究的兴起逐渐成为研究妇女发展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社会性别,是指从性别角度观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便防止和克服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在国外,社会性别理论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和管理中。因为大量的事实说明,从小学到大学,教科书中宣扬男优女劣的性别角色观念,性别歧视在各方面都非常明显,而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学校学习阶段是其人生当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从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教师的言谈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性别角色和性别意识的形成,对他们的成长、成才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探讨教师在社会性别意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促进女性自身的发展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当前,愈演愈烈的青少年性别角色模糊化现象,使得校本课程开发将性别角色教育纳入视野具有较大的必要性。学校中固有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教材中的性别偏见、教师性别比例结构失调等因素,均不利于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作为同一性认同危机的青少年的性别角色模糊化现象,需要学校教育不断进行理念上的更新,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特征,结合校本课程的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校本课程的全方位开发,从而实现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的正常社会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妇女运动的深入和女性主义研究的兴起逐渐成为研究妇女发展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社会性别,是指从性别角度观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便防止和克服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在国外,社会性别理论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和管理中。因为大量的事实说明,从小学到大学,教科书中宣扬男优女劣的性别角色观念,性别歧视在各方面都非常明显,而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学校学习阶段是其人生当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从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教师的言谈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性别角色和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