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借用空白技巧的作用 “空白”原是国画创作的一种方法。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借用空白技巧,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从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留下一点空白可让学生产生填补使之完美的欲望,它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3.
张霞 《现代语文》2004,(10):37-37,33
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作品的空白点起了一定的作用。关注空白,聆听空白的召唤,走进空白的期待视野并填补空白,会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相似文献   

4.
“空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以“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使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对欣赏者而言。“空白”给人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调动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去填补画面的空白内容.并在欣赏的过程中有一种自我参与感和创造感.从而得到再创作心理的满足。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的作画讲究虚实相生的手法,常在画面留下一些空白,使人品之,韵味无穷,古代诗歌创作也是如此。社会生活广阔无垠,诗人不可能把它全部写到作品中,常常借助于有限的文字、景象,激活欣赏者的想像,去填充诗人留下的空白,从而领略其无穷韵味。《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它“事奇诗奇”,富有传奇色彩,风格刚健古朴。《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作品大致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替父从军,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是凯旋而归,第…  相似文献   

6.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得十分具体,分析得十分透彻,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塞得满满的,是非常不可取的。近些年来,教育工作者也逐渐关注到了语文教学的空白艺术。通过语文阅读教学中“空白”艺术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7.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自由思考这个基础。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据所学的内容、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教学空白”,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王国均老师认为:“阅读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给学生填补‘空白点’或以方法指导学生不断提高填补‘空白点’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想让学生在阅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就要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情况下留下"艺术空白",引发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阅读。  相似文献   

9.
“空白”也叫“留白”,本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巧妙地运用空白艺术,故意留出一部分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发挥,使语文教学有虚有实、有疏有密、跌宕多姿、妙趣横生,语文教学就会呈现出和谐的美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这种空白艺术呢?  相似文献   

10.
“空白”指的是作品以书写描绘的部分所揭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再创造的想象空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遵循原则、把握时机、讲究策略,科学而巧妙地设置空白,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字词解读法、联想想象法、联系背景法、结合语境法等引导学生去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留白"艺术。  相似文献   

12.
“空白”作为“接受美学”理论体系中关于文学艺术作品审美鉴赏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像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赵恒青 《中学文科》2009,(16):43-43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它通过“空间感”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人以美的享受。空白艺术的运用,目的都是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内涵留给观众和读者,给他们留下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空白艺术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有意设置的空白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有思考的余地。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思索,主动探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联想、想象,使语文教学实处含虚,虚处含实,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课文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名篇 ,内容含蓄 ,语言凝炼 ,作者独具匠心地为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成为教材中最能激发学生思想的“想象点”。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空白”,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理解填补这些“空白”,促成“完形”,将会起到开发学生智力、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一、理解、填补教材中的文字“空白”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一文的“古□亭口”中的“□”就是“空白”。□是个什么字呢 ?显然 ,作者不是不知道 ,而且稍有文史知识的人也都清楚 ,在浙江绍兴县城内轩…  相似文献   

15.
马志兰 《宁夏教育》2011,(11):44-45
“空白”也叫“留白”,即在教学过程中设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或预习复习,或归纳演绎。 “空白”策略的主旨在于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6.
空白是绘画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能使创作的艺术品形神兼备、虚实相映,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中学语教材的课大部分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内容精彩丰富,语言含蓄凝练,而且作独具匠心地为读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成为本中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亮点”。在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本中的艺术空白,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化虚为实,去探索求知。  相似文献   

17.
“空白”又叫“化白为黑”“计白守黑”,它原本是绘画术语,指画面中不着墨设色的空白之处。空白不是空洞无物,而是以不着墨的“白”表现着墨色的黑,它表面上虽然无象,其实无象本身就是意象的重要内容,是绘画艺术中一种以虚写实的技法。  相似文献   

18.
名句往往诞生于名篇,并流传千古。名句又往往因为其独特而强大的艺术涵盖力与辐射性,从而挣脱母篇的束缚,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成为某种艺术精神的反映。因此人们在对某一名篇进行无尽地咀嚼时,也在更多地咀嚼其中的名句。这是古往今来文学领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诗句,正是这样的名句。  相似文献   

19.
空白,如同数学上的“零”的意义和作用不可忽视一样,它也可以参与艺术美的创造,并有着独特的作用。因而各种艺术都十分注意妙用空白,如音乐中的“歇拍”、绘画中的“空笔”、书法中的“飞白”、戏剧中的“静场”、电影中的“空镜头”都是。文学作品的创作更是强调“无言恰是尽言”的“空白”艺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早就注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清人华琳说:“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体之龙脉矣。凡文之妙者,皆从题之无字处作来,凭空蹴起,方是海市蜃楼,玲珑剔透。”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化虚为实、联想思索,主动探知。"空白"作为一门教学艺术,它实际上是由学习主体——学生来填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