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寓于民俗文化之中,而民俗文化中又包含着舞蹈,两者互相渗透,互为依托,互相补充.民族文化像一个纽带将舞蹈文化与民间风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舞蹈艺术和民俗文化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2.
瑶族传统舞蹈在其诞生、发展和演变的整个过程均与瑶族社会的生产民俗、节日民俗和信仰民俗等有着互相依存、互相促动的密切关系 ,瑶族传统舞蹈是瑶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瑶族传统舞蹈无论在内容上 ,还是在形式上均有原始性、粗犷性和基层性等民俗文化的特点。研究瑶族传统舞蹈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必须从研究瑶族传统舞蹈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入手。  相似文献   

3.
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底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体表现在: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民族生活与劳动的缩影;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民族民俗文化的展现;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民族原始崇拜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民俗活动中蕴含大量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在民俗文化活动中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是音乐、舞蹈创作发展的源泉。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是以民俗活动为生存之本,同时也是民俗活动强有力的载体。通过分析民间音乐与民俗文化,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以及其民俗文化背景、生存土壤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艺术类专业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瑶族是一个歌舞的民族,其舞蹈形式千姿百态,舞蹈内容丰富多彩。全南瑶族是江西赣南瑶族的主要代表之一,2007年全南瑶族花棍舞就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对花棍舞发展和继承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花棍舞是流传于全南瑶族民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舞蹈,它的民俗文化内容与民间舞蹈文化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是国家文化遗产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6.
浚县正月古庙会是集神秘性、集体性、娱乐性、继承性为基本特征的典型庙会,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态文化的缩影,已经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在整个庙会中有着大量的舞蹈表演,其中,舞龙、舞狮、高跷、秧歌、背阁、大头舞等民间艺术舞蹈表演是其主要表演内容。本文利用浚县的民俗文化优势,对庙会舞蹈进行了调查研究,将浚县正月古庙会中的舞蹈形式挖掘出来,最后通过论文的呈现,将其记录并保护下去。  相似文献   

7.
先秦有蜡祭之礼,向来受研究者关注。从古代典籍记载看,“蜡祭”之“蜡”,本作“腊”,共有三训。但是从目前研究看,大多遵从其中的一说或者三者并存之。从训诂学角度去考证这三训的具体内涵及相互关系。蜡祭之“蜡”,本训为蝇蛆,而跟用作祭祀之名的蜡祭本无关系。腊蜡二字相互假借,不能仅仅以文字演变为由而轻易下结论,而是自有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8.
隆化县"霸王鞭"是一种融音乐、舞蹈、体育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霸王鞭"舞蹈不单纯是舞蹈动作的呈现,更多折射出了民间文化、民俗风情、精神风貌、历史内涵。"霸王鞭"舞蹈应通过政策保障、借助媒体、依托地方学校、开设培训班、应用数字化技术和加大非遗研究经费投入进行传承。  相似文献   

9.
舞蹈芯子是黄河三角洲典型的民间舞蹈之一,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地域民俗文化,本论文以前期田野采风为基础,从艺术人类学视角出发,探寻新文化融合下民俗舞蹈文化传承,既是对民俗舞蹈文化的记录保护,又寻求其发展发扬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所谓"蜡祭",是上古时期人们在秋季丰收之后,怀着报答神灵保佑的虔诚,将所有对丰收作出贡献的诸神都千方百计地请出来予以祭祀,并借此机会彻底放松、自我犒劳的活动。本文综合有关文献记载,论证了先秦时期的蜡祭,就是中华民族的狂欢节。蜡祭时,既有化装表演,又有不醉不休的宴饮,即子贡所谓的"一国之人皆若狂"。令人遗憾的是,这个狂欢节仅仅存在于先秦,秦汉以后,由于阴差阳错的原因,就名存实亡了。  相似文献   

11.
佤族,是我国保留原始部落社会形态时间跨度最长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全民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之一。佤族《木鼓舞》、《甩发舞》等已传遍国内外,获得了文艺界的好评。专家们给予了“头发会跳舞的民族”之美称。佤族传统舞蹈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突出,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和开发创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排舞运动在我国的发展,高校排舞运动也开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为了加深对高校排舞运动的了解,促进高校排舞运动的普及,文章从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时代背景,为排舞运动在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我国“大体操”的时代背景,为高校排舞的发展营造了有利的社会氛围;全民健身运动多年的实施,高校排舞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等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我国高校排舞发展的社会背景,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现阶段我国高校排舞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重视排舞理论体系的健全与完善、重视排舞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重视高校排舞的师资队伍建设等三点发展对策,希望能够为排舞在高校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舞蹈生态学为视角,通过分析英歌舞与宋江阵、车鼓舞,布马舞与纸马舞、竹马灯、马仔灯两个舞系中各舞种的渊源与相互间的异同,结果表明:民俗舞蹈的传播往往是单向、双向、多向传播多种模式并存;民俗舞蹈间的交融与地缘文化的亲缘性呈正相关,其分异则呈负相关;交流与合作是推进粤闽赣区域文化研究的较佳途径和得力举措。  相似文献   

14.
对英歌舞和花鼓进行舞蹈形态学比较表明,其相似性极低,英歌戏的戏曲和武术表演也不是源自花鼓。萧遥天推论英歌源自花鼓的5个论据及其论证皆不成立。英歌舞的主要渊源是武舞和南拳武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全民健身运动与舞蹈普及化关系和体育院校任务的分析,提出在培养各种舞蹈艺术专门人才的同时,坚持为全民健身战略服务,重视开展舞蹈普及化的研究;探讨在北京奥运会后,如何大力普及舞蹈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关于“红舞”的研究非常欠缺,滞后于红色文化发展热潮,研究“红舞”的历史演进概况,发掘其不同时代的特性,在当前甚有必要。中国“红舞”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均有鲜明特色,体现在:1919--1949年,以“革命救亡”为本色和主题的“红舞”启蒙和发展;1950--1965年,以“生产建设”为内涵和主流的“红舞”演进和突破;1966—1978年,强调“政治斗争”、“个人崇拜”的“红舞”样板化和异化;1979年至今,“复古”与“创新”冲荡交织的“红舞”新生和兴盛,把握“红舞”的发展概况和不同时代的美学特性,能为今天的“红舞”编创提供学理依据和思想创意。  相似文献   

17.
鬼舞是1890年风靡于整个美国西部的一场神秘的宗教运动,由印第安派尤特族先知沃沃卡发起,其预言宣称只要印第安人跳起鬼舞,美国的白人将会全部消失。鬼舞得到爆炸性地传播,但也迅速遭到了美国当局的残酷镇压,引发了著名的"伤膝之战"。文章主要从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论述鬼舞盛行的历史根源和背景,以及沃沃卡和鬼舞的由来,从中窥探19世纪末期的印第安人的生活状况及其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8.
佤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及外来文化对佤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构建新的文化体系,让各种新的文化元素与佤族传统文化之间相互协调、融合,使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中,形成稳定和良性循环的态势,是佤族固守民族文化阵地、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佤族地区一项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生产活动。农户(家庭)是佤族社会基本组成单元。在农业人口占比超过80%的佤山西盟,农户生产行为的效率高低直接制约着西盟佤族地区经济的增长。应当通过主体牵引、技术牵引、制度牵引、文化牵引对佤族农户生产行为进行优化,使佤族农户尽早实现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赣南采茶舞是赣南民间舞中的四大歌舞之一,是江西民间舞的代表舞种。目前,赣南采茶舞作为江西民间舞进入了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的教学课堂,更是江西省各大中专院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如何跳好赣南采茶舞,已经成为教学当中所要研究的课题。认真学习,脚踏实地的进行肢体训练、把握气质、了解赣南采茶舞的音乐特点,对赣南采茶舞的表演及对促进和发展赣南民间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