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写道:“磋乎, ______!”热情歌颂了农民起义 领袖志存高远的胸怀。 2.出自《项羽本纪》的成语“_____, ______”,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装作 和平无事,实则想乘机害人。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_ _____,_____,_____,用之所趋异 也。”表明了一种为了某种信念、原则可以不 惜牺牲自己的生死观。 4.《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_______;屈原放逐,__;左丘失 明,一一____;孙子腆脚,____;不韦迁 蜀,___;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作者在这里阐…  相似文献   

2.
<正>一、《史记·太史公自序》云:“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能之,作《魏公子列传》。”很明显,作者写作本篇传记是以歌颂魏公子的好客、礼贤下士、和宾客们对魏公子的忠心耿耿、以死相报为目的的。主上待臣下以敬,臣下报主上以忠,这是司马迁的一种社会理想,是他所敬慕、向往的一种品德。《乐毅列传》、《刺客列传》等也都是歌颂这种品德的。司马迁歌颂、向往这种品德,赞赏古人这种君臣主客之间的以诚相待,很自然地也就是对汉代社会君臣主客之间以“市道”相交、以欺诈相交的恶劣风尚的讽刺与批判。司马迁在这里表现的情感是十分强烈的。  相似文献   

3.
一发愤著书的由来包世臣曾在他的《艺舟双辑》中说: “(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这是包世臣对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如实理解,可以说是知音之言。的确,司马迁在被刑后而不死者,是“以  相似文献   

4.
《吴起列传》有小的不同。太史公司马迁说:“吴起用地形险要比不上德政来劝说魏武侯,但他在楚国实行的政策,却因为苛刻暴戾缺少恩爱使自己丧身。真是可悲! (司马迁的观点是“能言之者未必能行”。他用行否定期人。) 扬雄说:“(吴起的)话说得多好啊!假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宣称他写作《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法律思想就是“一家之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仅就这个问题谈些看法。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一、司马迁对先秦法家的看法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说: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司马迁对先秦法家的看法与其父基本一致,但能从发展、变化和进步的历史观出发,对法家的改革予以充分的肯定。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6.
赵胜庆 《中国教师》2009,(Z1):450-451
《史记》是史学、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其中也反映了司马迁的文学观。本文谨以《太史公自序》一文为主要依据,参考《报任安书》及《史记》中与文学有关的篇章,分析司马迁"发愤著述"说的产生原因、内在精神及价值,力图以此来解析司马迁文学观的内涵及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高阳考屈原在其自传性的长诗《离骚》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中,开宗明义叙述了自己的身世家谱,说明自己是高阳的后代。高阳是谁?自西汉司马迁以来,历代学者几乎无不认为高阳就是黄帝之孙颛顼。司马迁《史记·楚世家》云:“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也说:“高阳,颛顼有天下之号也……颛顼娶于腾隍氏女,而生老僮,是为楚先。”司马迁之说同王逸一样,大抵都本于《帝系》:“黄帝产昌意,昌  相似文献   

8.
关于司马迁,人们最关注他写《史记》。然而司马迁说自己除了写作《史记》,还曾经"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1](p.2489)。司马迁出使西南的任务究竟是  相似文献   

9.
伯(喜否)是春秋后期吴越争霸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司马迁为了突出自己的“一家之言”,在刻画这一人物时常弃《左传》而另采他说。通过比较分析,本文剖析了伯喜否被史家丑化的缘由,并探讨了司马迁撰述先秦人物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巨著《史记》中,专门写了《平准书》和《货殖列传》两篇(以下引文凡未注明出处者,均见此二篇),阐发他的自由的经济管理思想。梁启超曾评价说,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与西士所论,有若合符”。胡适也曾说过:“司马迁独唱一种替资本主义辩护的论调”。尽管这种评价有失偏颇,但是,司马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的《史记》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们不但知道这部史书,还知道司马迁是在受了宫刑后忍辱把它写完的,更知道其受刑是因为替李陵辩解,说他暗射贰师将军李广利见死不救,因而惹怒了汉武帝刘彻。但是,司马迁是汉武帝的近臣,也是深得汉武帝的赏识的。刘彻的巡游、封禅、制定历法等活动,他都是参与者。其父司马谈写史书,是奉旨而为,事未竟而嘱托子继其业,若皇帝不同意,是不会授司马迁太史令这样的官职的。且接父手续写《史记》,用司马迁自己的话说,也是“以求亲媚于主上”。李陵降番,刘彻固然震怒,但绝对不至于因为他替李陵说了几句辩解的话就施…  相似文献   

12.
西汉司马迁在其父司马谈死后,认为有责任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著述史记的大业。这种信心和决心,使他兴志勃勃地说:“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于是,从公元前一○八年,开始《史记》编纂的准备工作,阅读、整理了国家图书馆里几乎所有的史书、史料,工作十分艰苦。公元前一○四年,正式着手编写《史记》。编写工作正在紧  相似文献   

13.
“李陵之祸”在司马迁的一生中是件关键性的大事。这件事既影响了他的生活、思想和仕途,又影响到他的《史记》的写作。因此,无论是研究司马迁的生活道路,还是著述道路,都不能忽视它。本文打算分析一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其中涉及到司马迁与汉武帝的关系问题,也略加阐述,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只要世界上有假的、丑的、恶的事物,就必然会有讽刺和讽刺文学与之俱存。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那是充满着假的、丑的、恶的封建社会。司马迁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史记》中以讽刺的笔触,把这些假、丑、恶的东西反映出来,是不足为奇的。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曾假设有人非难他写《史记》而辩解说;“余闻之先人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这就是说,《春秋》除了刺讥之外,也有褒,他要学习褒的一面,来光汉家之“明圣盛德”。关于刺讥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节选)一文,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相似文献   

16.
钱泰吉是清代道光、咸丰时期浙江嘉兴地区较为著名的藏书家、校勘学家,他淡泊名利,认真治学,毕生致力于收藏、著述和博校群籍。他的藏书观较为开明,主张为学术研究而藏书,并倡导书籍应相互交流。他的著述涉及领域广泛,颇有研究价值。他一生校勘了大量典籍,如《史记》《汉书》《集韵》《晋书》《元文类》和《礼记集说》等,在校勘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法和观点,对于古籍传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司马谈作史,初唐时提起,之前并无此说。此后直到清代以前,学者只凭想当然,予以断定。清人方苞、俞正燮等根据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从《史记》中寻找司马谈遗文,开考证之先河。王国维根据《刺客列传》等三篇的赞中提到公孙季功、董生、他广、平原君子俱与“余”有交往,而此数人行辈“远在司马迁之前”,推测文中的“余”是司马谈。以顾颉刚为代表,后世学者据此认定司马谈作史,并不断推衍,持论也更加肯定。其实,此说立论的文献依据有问题:其一,《太史公自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其中的“先人”所指并非司马谈,而是世为史官的司马氏先祖和孔子。其二,“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只能是司马氏先祖和孔子“所次旧闻”,并非司马谈作史之断限,更非《史记》著述的目标。其三,即使《刺客列传》等赞中的“余”就是司马谈,也不能证实司马谈作史,而只能说明司马迁引父语入赞,班固著《汉书》即依此例。总之,“司马谈作史”说,因文献不足征,只可存疑,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8.
郭锡良等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太史公牛马走:等于说太史公的仆人。太史公: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我们认为这个注释是牵强的。因为它关涉到对司马迁写此文时情感的理解,故不揣鄙陋,辨之如下。考《报任安书》始见于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但到萧统《昭明文选》选录此文时才补上“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的冒头。又,历来对“太史公”的所指理解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两说:一是认为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李善《文选注》说:“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19.
披读《史记》,发现司马迁喜用格言及民间谣谚,《本纪》、《列传》、《书》、《表》中皆有所见。它们或古拙、或隽永,或一针见血,或寸铁杀人,洋洋洒洒,脉络贯通。赏吟再三,会觉得它们对揭示一些重大的历史命题,形成太史公雄深朴茂的文风都不无意义,于是读者也很自然地猜想:史家大手笔的司马迁何以对这些格言和谣谚情有独钟?它们是如何被太史公搜集起来的?在他的著述中又具体而微妙地产生了哪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钱 《语文天地》2011,(7):15-16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又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史记》中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敢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史记》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苏教版《(史记)选读》节选了《史记》中很多名篇,虽然苏教版《〈史记)选读》是节选,但滴水可见整个太阳的光辉。学习、阅读《(史记)选读》要把握以下三个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