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听界》1998,(2)
杨忆津是徐州教育印刷厂的一名普通工人。近几年来,他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拖着一条不便的腿(小儿麻痹后遗症),以极大的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为徐州人民广播电台和其它一些新闻单位撰写了大量的信稿,或褒扬新风,赞美文明,或抨击时弊,反映问题。1996年,他仅在徐州电台用稿就达100余篇。去年3月,他被评为电台优秀通讯员(一等奖)。如今,杨忆津已成  相似文献   

2.
今年2月2日,徐州日报社1988年“蓝天杯”评选优秀通讯员工作揭晓,钟环武又一次登上了光荣榜。钟环武今年38岁,是1984年走上新闻战线的,现任沛县唐楼乡通讯报道组组长。他连续3年被评为市、县优秀通讯员。 1986年1月13日,他写的评论稿《死要面子活受罪》,被省电台、徐州日报、县电台先后采用。在唐楼乡李娄小学任教40  相似文献   

3.
罗恩远在铜山县是位小有名气的通讯员,他1983年写的《选民的心愿》,被省新闻单位评为二等奖;从1984年开始,他连续三年被《徐州日报》、徐州广播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罗恩远同志今年50岁,不管家务缠身或工作繁忙,他每天必做三件事:浏览报刊,听广播,看“新闻联播”电视节目。他说:“虽然基层通讯员比专业记者信息闭塞,重大题材知道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新闻照片很难拍得美。是这样吗?不见得。《徐州日报》摄影记者徐枫以他的工作实践说明:新闻照片也能拍得美。他拍摄的《欢笑的农村》,在去年五月举办的全国新闻摄影一九八二年作品展览中获得了一等奖。  相似文献   

5.
发表在《徐州日报》上的《徐州师范学院副教授罗其湘潜心钻研发现徐福故址》,在江苏省一九八五年度好新闻评选中获得一等奖。这篇新闻的线索是记者雍启昌从徐州师范学院副教授罗其湘等的学术论文《秦代东渡日本的故址之发现和考证》中发现的。这篇学术论文发表在一九八四年四月十八日《光明日报》史学版上,对徐福故址作了详细考证,认为徐福东渡日本确有其人其事。新闻的作者反复阅读了这篇学术论  相似文献   

6.
1991年夏。驻徐州某集团军,奉命组织抗洪抢险队到安徽重灾区支援抗洪斗争。徐州市有关新闻单位也组成记者组前往采访,发出近20条新闻,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把驻徐某集团军赴皖抗洪救灾的感人场景,传遍大江南北。这里,记述的是采访组四名共产党员的故事。翟崇礼紧张采访的一夜他——徐州日报社政文部主任翟崇礼,徐州市赴皖采访组组长,还  相似文献   

7.
在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徐州日报》调查性报道《五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睢宁县试点改革的考察报告》获得一等奖,新闻漫画《校长意见箱》获得三等奖,这既是自1991年中国新闻奖设立以来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一次“零”的突破,也是徐州新闻界在中国新闻奖评选历史上收获最大的一年。  相似文献   

8.
肖一 《新闻爱好者》2005,(11):35-35
曹聚仁是我国名作家、记、学和爱国化人士,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经历也是多姿多彩的。作为一位新闻工作,他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新闻活动都是在抗日战争中发生的。在国家和民族危急的时刻,他走出书斋,先后出入淞沪战场、徐州战场,发表了不少振奋人心、颇具影响的消息和通讯,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名的台儿庄大捷的首报。  相似文献   

9.
他,从1989年以来,曾先后被《消费时报》、《中国市场信息》、《江苏工人报》、《徐州日报》、徐州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还被厂里评为“十大新闻人物”之一。他就是徐州合成洗涤剂总厂职工徐延哲。老徐写稿始终遵循对党负责、对广大读者负责的原则,每当采写完一篇稿子后,老徐总是先掂量掂量,看能否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做到稿件发表后让编辑放心,让被采访的对象和有关领导放心。他说:“靠拉关系、走后门上稿子终不是长法,也很难写出质量较高的稿子,只有走正道,下功夫采访,才能写出好稿子。”  相似文献   

10.
刘保全 《新闻实践》2007,(10):55-56
用事实说话,这是中外新闻界所公认的报道基本原则之一,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新闻靠事实影响受众,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工作者最主要的基本功就是要善于用事实说话。对此,中国记协原主席吴冷西曾指出:现在我们有的记者不会写新闻,特别是不会用事实写新闻。他以徐州酒厂女工吴继玲在粉碎葡萄时一只手被机器截断后,在各方大力协作下送到上海抢救的报道为例说,这一事情本身就已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社区的成熟,社区新闻越来越受到都市报的重视,但目前都市报的社区新闻,大多零碎地出现在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版面,几乎没有固定的版块和专门的记者队伍,也缺乏系统的社区新闻理念支撑。地处徐州的《都市晨报》一年来不断加大社区  相似文献   

12.
我从事新闻工作将近三十年了。长期以来,范长江同志始终是我的良师益友。在我的回忆中,他三次对我的谈话,使我终身难忘。坚持战斗岗位第一次谈话是在一九三八年武汉陷落之前,约在七、八月间。那时我才从西战场八路军五台山总部绕道西兰公路回到武汉,而他是经历了徐州突围和江西赣北战斗之后回来的。最初,他关心着在华北战地的摄影记者小方和通讯记者邱溪映等的下落。不久,忽然有人告诉我,长江决定离开《大公报》。当时我们不同意他在紧要  相似文献   

13.
在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徐州日报》调查性报道《五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睢宁县试点改革的考察报告》获得一等奖,新闻漫画《校长意见箱》获得三等奖,这既是自1991年中国新闻奖设立以来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一次"零"的突破,也是徐州新闻界在中国新闻奖评选历史上收获最大的一年。对改革始终保持高度关注,准确把握"大势"与"大事"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王永亮  柴葳 《记者摇篮》2005,(1):62-63,60
陆小华,男,1960年生于江苏徐州,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新闻学硕士学位;后一直在新华社从事新闻工作,现为新华社高级编辑,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中国最权威的新闻刊物《中国记者》杂志总编辑。  相似文献   

15.
《传媒观察》2005,(12):F0002-F0002
徐州日报社现有《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三张报纸和一个综合性新闻网站——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为中共徐州市委机关报。  相似文献   

16.
刊中刊     
《视听界》1998,(4)
几年来,作为江苏徐州教育印刷厂唯一的专职校对,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为徐州人民广播电台和其它一些新闻单位撰写各类稿件。去年,在徐州人民广播电台(三套节目)用稿近百篇,还在《文汇报》、《工人日报》等  相似文献   

17.
新闻宣传     
《视听界》2009,(2):4-4
《信心江苏》大型新闻行动正式启动;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3·15,正在进行时”;徐州电台2008年发稿质量位居中国国际台优秀合作节目榜首  相似文献   

18.
我最初认识潘国平是在稿子上,那是1980年的事。他不仅经常写稿,还常常附上一封简短的信, 什么“不求见报,只求赐教”,“我已作了修改,请再指点”云云。这三言两语,看得出他是个虚心好学的人。虚心使人进步。到了九十年代,潘国平采写的新闻作品不仅在《徐州矿工报》面世,而且上了省广播电台、《新华日报》和《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9.
徐州、淮阴、盐城、连云港四市首次新闻改革研讨会于1988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彭城举行。在这次会议上,各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和新闻学会的负责人与50多名采编人员欢聚一堂,就当前的形势教育宣传、协商对  相似文献   

20.
发表在《徐州日报》上的《徐州师范学院副教授罗其湘潜心钻研发现徐福故址》,在全省一九八五年度好新闻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全国好新闻评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