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杜庆华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Z2)
文章以《沉沦》为例 ,探讨了郁达夫对日本私小说的接受与扬弃及其内在原因。郁达夫对私小说的接受是主动的 ,同时 ,作为接受主体的他决定了选择与扬弃的尺度 相似文献
2.
刘彩蓉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1):50-52
“一切艺术都是时代与环境的产物”。由于日本学传统和学理念的影响,日本私小说不可避免地有着“无法具有社会意义”、“素材狭隘”等局限的一面。郁达夫受到私小说的影响,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原因,又使得他超越私小说。反映出中国“五四”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侧面和他的民族意识,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修改与风格。 相似文献
3.
王世银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5(3):140-141
《沉沦》,《田园的忧郁》都是创作于日本私小说正盛行的时代。但《沉沦》与《田园的忧郁》等日本私小说又有不同,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开掘主人公心理的社会根源,一是作者在平静的描写中更敢于暴露自己的感情。这是《沉沦》对日本私小说的突破,这种突破的意义在于文学上开创了健康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人格上捍卫了作者的尊严。 相似文献
4.
5.
陈延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07-112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借鉴了日本私小说“三位一体”的叙述方式,但同时,由于社会环境以及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审美标准的影响,郁达夫在叙述人称与视角的使用以及文本中叙述时间的安排上,体现出不同于日本私小说作家的艺术追求,达到了一种特殊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论日本近代私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曦 《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3,11(1):63-66
私小说是日本近代坛上特有的一种学形式。本就私小说的定义及内涵、产生原因特点、种类及种种私小说论略作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7.
陈延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3(9):58-61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接受了日本私小说的真实观,不仅强调取材的真实,更注重作家心境的真实表现。但同时,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学传统、社会背景与作家艺术观的不同,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对艺术虚构采取了更为宽容的态度。可以说,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对艺术真实的执著追求,从一个侧面实现了对日本私小说的艺术跨越。 相似文献
8.
周砚舒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2):144-148
本文阐明1920年代日本私小说概念的形成,及其与心境小说的关系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着眼于战后及1990年代至今的私小说研究情况,探讨当代私小说形式的变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私小说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许娃娃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7(3):75-76
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女性作家的创作相当活跃,水准也相当之高,作品频频入选芥川、直木等纯文学奖项。以至于大江健三郎将女性作家团体视为开创日本“新小说”的主力军。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日本女性文学的三次高潮来探究现代日本文学繁荣于女性文学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陈延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2):99-104
郁达夫与葛西善藏在作品自我形象的表现上。具有相通之处。郁达夫有意识地采用了日本私小说的方法,但他并没有象以葛西善藏为代表的日本私小说作家那样成为“逃亡奴隶”,而是努力克服私小说的局限性。表现出对时代和社会的关注。塑造了“社会化的自我”。私小说和社会意识不是对立的概念。文学作品的社会意识不是由题材、主题、方法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作家的人生观及其对人生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与唯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林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6-8,13
郁达夫把唯美主义视为精神上的伴侣,而没有做它的信徒。本文主要从“真”的美学精神、“天才观”、唯美主义印象批评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郁达夫的文学观和批评观与英国唯美主义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田昊然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0(1):22-24
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使郁达夫的小说备受瞩目,饱受争议,这和他深受自然主义的影响密切相关。他既接受了左拉式自然主义的真实观,又继承了日本私小说的感伤忧郁情调,突出表现在其小说对细节真实的刻意追求,细腻的性心理描写等方面。如何看待郁达夫小说中的自然主义色彩,“知人论世”方不失客观。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位诗人气质浓厚的作家,郁达夫对纯思辨哲学一向敬而远之.但对尼采和施蒂纳,他却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不仅致力于向中国读者介绍这两位"新浪漫派"的哲学健将,而且他自己也从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养料.他在哲学观方面否认偶像权威,强调自我尊严,在文学观方面反对文以载道,主张个性表现,都表明了他与尼采和施蒂纳之间密切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14.
吴颖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2)
郁达夫是一个典型的以委婉柔美风格见长的浙西作家,他浪漫多情的性格气质,柔性的审美情趣,水性的艺术思维方式以及其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阴柔伤感的美学风格,细腻纤巧的表现方法,都鲜明地显现出吴越文化(主要是吴文化)对他产生的不可忽视的深刻影响。试图从郁达夫的创作中寻找吴越文化的深深印痕。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的南洋形象——有关“南洋郁达夫”研究的清理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敏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48-54
在郁达夫的创作生涯中,南洋时期作为其创作和生命的终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研究者为何和怎样建构出一个他们所认可的郁达夫的南洋形象,需要寻找各自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等多层面的原因,南洋郁达夫也由此成为一个所指和能指不断漂移的符号,植入了星、马、印、中国、日本特定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的空隙中,成为一则开放而多义的社会文本,具... 相似文献
16.
宋凤英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5(2):49-52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新学史上独具特色。表现在:强烈的抒情色彩;露骨的坦率和大胆的自我暴露;忧郁感伤的格调。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一是独特的生活经历造就的郁达夫的个性气质。二是中国古典学的熏染,三是受外国学的影响。内容和题材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邓玉久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6(5):39-41
郁达夫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富才华、最具个性、最有民族气节的文人之一.他一生不得志的主要原因应该归结于时代和社会,同时还有命运的捉弄以及中国文化的排异性.这些为我们评价达夫及其作品以及今天的文化建设均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周欣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3(1):55-57
随着历史的发展 ,我们对郁达夫作品中的性爱描写要进行再认识。首先 ,人们对一些性行为的态度变化应该影响到对郁达夫作品中某些性爱描写的认识。其次 ,我们把郁达夫小说中的性爱描写与他本人的散文、日记等联系起来考察 ,又可以发现其小说中的有些描写实际上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最后 ,再把郁达夫的作品放到性爱文学作品的历史长河中看 ,可以看到郁达夫虽然在具体表述上有时显得难以把持 ,但仍在展示生命的内蕴上提供了丰富的景观 ,寄寓着创作主体对人类生命内在的某种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9.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其创作对我国现代作家有着深远影响。郁达夫就曾深受日本文学的影响。谷崎润一郎与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中对唯美的文学观以及民族传统美的追求,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为唯美主义文学增添了不同的情趣。 相似文献
20.
张云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1)
探讨了郭沫若和郁达夫一方面尊重人的完整性,试图在自传中呈现一个完整的自我;另一方面又都以文学化的笔调,精心塑造了自己更为认同的形象,进而展示出了不同文学化的自我.大体来说,郭沫若的自我形象十分积极,郁达夫的自我形象则偏于消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