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孔子诗论是儒家诗论的核心内容,在价值观上体现出的政治伦理特征,不仅贯穿于诗歌的认识价值之中,而且贯穿于诗歌的审美价值之中,形成了其诗论鲜明的政治伦理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重建国际新秩序和全球伦理是当今人类社会遇到的两个重大问题,两者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重建国际新秩序中,中国传统儒家王道政治哲学可资多方面思想资源。在儒家王道政治哲学里,“王道”与“儒道”即是合而为一的。具体言之,儒家王道政治哲学的“仁义”“爱人”“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思想,以及“无偏无党”“无反无侧”的原则和主张,为化解西方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人权与国权关系上的尖锐对立和分歧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想资源和启示。儒家王道政治哲学的“制民之产”“与民同乐”“仁民爱物”“天人合一”等思想,对于克服因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产生的弊端,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具有警示和借鉴意义。儒家王道政治哲学的“以夏变夷”的中国中心论观念,则从反面为建立一个更加互相包容、互相借鉴的国际文化新秩序提供了需要引以为戒的教训。在重建国际新秩序和全球伦理过程中,中国传统儒家王道政治哲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亦完全可以为其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3.
李好 《中国德育》2008,(10):93-93
“忠诚”是政治伦理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儒家的忠诚观构成了儒家道德理想主义落实到社会政治生活实际的观念构架。在现代政治语境中,忠诚理论必须归复孔孟的人际对等性与政治对应性的内涵。以这一内涵为基础,便可以明确当代政治实践中的行政个体与民众、上级、良知等具体忠诚对象之间的关系定位。  相似文献   

4.
伦理政治是中国古典社会典型的社会政治模式。原始儒家在建构伦理政治理论的同时赋予其以世乱文治与天下归往的社会模式、无讼去刑的政治精神与德主刑辅的治国原则、典范政治中的君子人格诉求等范导功能。但因其过于强调伦理的核心价值地位,致使伦理政治理论具有道德理想主义性质和泛伦理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5.
政治伦理是道家伦理学说的重要内容。与儒家讲礼治、耕家讲法治不同,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以“无为而治”的核心,道家提出了自己系统而深刻的政治伦理理论,其中包括与民休息的为政方略、众皆平等的价值意识等。道家政治伦理中包含着不少可供我们批判继承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6.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中国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道德家。孔子开创的德育思想和传统,特别是首创的伦理政治哲学传统,不仅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作为历代崇奉的“万世师表”,其德育思想和实践是其主要表征,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和实践贯穿其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始终,并为后人所不断创新发展。对孔子的伦理政治哲学,本论文研究重点置于以下几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从西周社会“敬德”、“保民”、“慎罚”的核心政治理念,到春秋时期民本和礼治两大政治思潮,再到原始儒家以仁礼涵摄架构起道德人文主义与政治礼治主义的伦理政治理论,中国上古社会政治文化演绎着由神权政治到伦理政治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8.
从西周社会“敬德”、“保民”、“慎罚”的核心政治理念,到春秋时期民本和礼治两大政治思潮,再到原始儒家以仁礼涵摄架构起道德人文主义与政治礼治主义的伦理政治理论,中国上古社会政治文化演绎着由神权政治到伦理政治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9.
试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乐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是先秦儒家音乐美学的基本思想,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精髓的提炼。先秦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强调音乐艺术的特征是和谐,推崇中正平和之音,强调音乐艺术的平和与适度,主张"乐与政通""乐通伦理",强调音乐的教化力量,音乐艺术与社会政治息息相关。儒家美学思想的主要内涵具体体现在孔子儒家美学的核心、审美标准、评价标准这三个方面。其中,"仁"的理论是儒家美学的核心,"美善合一"是儒家美学的评价标准,"和"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标准。先秦儒家美学观倡导的"乐和"观,是儒家"乐与政通,乐通伦理"为宗旨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普遍化、合理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10.
在汉初政治转型进程中,贾谊对秦代和汉初道德危机进行了深刻批判。他倡导礼治建设,呼吁严明朝藩秩序和强化社会伦理控制。为了实现对君权的规范制衡,他提出学礼、习经并重的君储教育制度,发展先秦儒家的师友君臣论,强调了天谴和民本观念对君权的约束。针对黄老无为治道的积弊,贾谊推崇进取有为的政道原则,化解伦理与事功之间的矛盾,为朝廷制藩削藩寻找伦理合法性。贾谊是汉代反思秦政最有力度的批判家、倡导伦理复兴的儒家功臣和促成向伦理政治转型的思想先驱。  相似文献   

11.
儒家政治伦理的核心内容,是以“中庸”为最高理念,贯之以“仁亲民”的政治主张、“智好谋”的政治素养、“勇知耻”的政治风范为主要脉络,这些可以透过儒学经典中关于“仁”、“智”、“勇”天下三达德的阐释来加以体认。在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打破“中西”之差隔,抛弃“体用”之争辩,儒家政治伦理的精髓作为深厚的化资源仍有其强大生命力,不仅完全适用于正在缓慢走向民主法治的中国社会,对于相对成熟的西方民主社会来说亦可从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12.
原始儒家以天道和人道为价值根据、以人和政治为思想主题、以政教相维为思维模式,构建起迥异于传统文化心性伦理的伦理政治理论,在对人类群体生活的制度性焦虑和个体生命的存在性焦虑话语中,彰显着其伦理政治理论的精神气质和基本性格。  相似文献   

13.
传统儒家的天人观与政治哲学李晓勇政治哲学,就其本意来说,是用哲学的观点体认社会生活,用哲学的方法对于政治思想、政治秩序以及人类社会的政治原则进行设计。在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提出了一整套的伦理政治学说,其思想学说的每一部分,与天人观之间都有着逻辑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从一般的意义上说,圣人崇拜有助于社会教化。然而在中国传统文明模式和儒家政治伦理话语中,圣人崇拜却又很容易演化为专制主义统治的政治实践。原因是:一,儒家的内圣之学缺乏外王事功的道德根据;二,儒家强调“内圣外王”,由圣而王,圣者为王,但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又很容易转化为由王而圣,王者为圣;三,圣人崇拜不可避免地使批判儒学转化为帝皇儒学,从而使儒学成为帝皇专制之护符。  相似文献   

15.
儒家人格本质上是宗法社会的伦理人格。儒家伦理人格是以一定的感性形式呈现的,儒家人格的本质是追求尽善尽美,儒家人格的形态表现为温柔敦厚,儒家人格的最高境界是由自觉到自然、理性到感性的诚于中而形于外。当儒家人格以诸多感性形态引发人的情感体验时,它则通向了审美域,形成了儒家的审美人格论。  相似文献   

16.
儒家人格本质上是宗法社会的伦理人格。儒家伦理人格是以一定的感性形式呈现的,儒家人格的本质是追求尽善尽美,儒家人格的形态表现为温柔敦厚,儒家人格的最高境界是由自觉到自然、理性到感性的诚于中而形于外。当儒家人格以诸多感性形态引发人的情感体验时,它则通向了审美域,形成了儒家的审美人格论。  相似文献   

17.
传统是重建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儒家伦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哲学的方式承担起自身的时代使命,其基本的伦理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儒家伦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提供了理论支撑,崇德重义的精神追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道德性提供了历史依据,实践理性的哲学智慧为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永恒价值。然而,传统亦有其历史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一种超越精神实现对儒家伦理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属于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伦理政治观是古希腊与我国儒家政治思想的共同特征。文章从解读其伦理政治思想的内涵入手,着力比较其异同和特色之所在,进而剖析其对各自民族精神及历史传统之影响,以从中揭示政治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数千年的政治实践过程中,儒家伦理思想表现出的是一种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的重构中,儒家伦理的修身思想、礼法思想、民本思想等,对公务员的自身修养,行政理念、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儒家伦理在家庭领域和在公共社会乃至政治领域的原则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可完全通约性。家族或家庭伦理不同于政治伦理。伦理政治的基础是伦理,但政治本身有其伦理。对于彻底人文主义的儒家而言,即使伦理作为政治基础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伦理作为教化的重要内容却不可完全否定;同时,不同情景中的具体伦理原则之间的适应、转化乃至冲突难免,故"亲亲相隐"的家庭伦理虽不一定能重新成为政治伦理的基础,但其教化上的意义仍然不可否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