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子涵 《海外英语》2020,(7):156-157,175
典籍英译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至关重要.汪榕培在翻译《诗经》时,首次提出传神达意的典籍英译标准,传神要求译者关注文本的意境、风格、音韵、情感的等,达意要求译者关注字词、修辞、文化、目的等,并将两者视为一个统一体.该文阐释了传神达意的内涵并就汪榕培的《牡丹亭》译本,分析了其是如何实现传神达意这一翻译标准的.  相似文献   

2.
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张培基先生在散文翻译翻译方面造诣颇深,该文主要从传神达意这一方面来赏析张先生的翻译,旨在使读者从中领悟到散文翻译的技巧,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人来研究散文翻译。  相似文献   

3.
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张培基先生在散文翻译翻译方面造诣颇深,该文主要从传神达意这一方面来赏析张先生的翻译,旨在使读者从中领悟到散文翻译的技巧,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人来研究散文翻译。  相似文献   

4.
刘苗苗  王华 《现代英语》2023,(18):80-83
随着我国音乐领域人才审美水平和演唱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优秀的中国歌曲凭借互联网媒介走出国门,受到外国听众的喜爱,因此歌词翻译对文化传播有着重要意义,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文章以仙剑奇侠传歌曲《此生不换》汉译英为例,浅析“传神达意”理论对歌词翻译的指导作用,并探究了歌词翻译的相关技巧。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翻译方面,我国本土翻译家们结合切实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一些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汪榕培先生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总集《诗经》时提出了传神达意,翻译时做到了"以诗译诗,形神皆似",在传达原作的音韵美方面堪称模范。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诗文的朴真与恬淡通过其诗中的"神"字与"意"字跃然纸上。无论是陶渊明诗文中的"神"字,还是其中的"意"字,与译者而言,都是中古文化"神意"不可违的翻译对象。汪榕培教授运"起承转合"之译笔,使陶渊明之"神"、"意"历久弥新,"传神与达意"比肩而至。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出新的文化态势,中国典籍文化越来越受到西方读者的青睐,中国典籍英译也自然成为其他国家了解中国典籍文化的有效渠道。谁来译?如何译?就成为典籍英译工作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文章还通过实例探讨了"传神达意"原则对中国文化籍英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赟 《海外英语》2013,(1):52-53
散文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体物言志,形散神聚”,这便决定了散文翻译必须讲求整体效果,即“神韵”。散文翻译具有众多美的形式,“传神达意”之美无疑列于其中。所谓“传神”,就是传达原文的精神,用译语将原语字里行间的意蕴表达出来。东西方在词类与句法结构、文法与习惯、修辞格律与俗语等语言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并且他们的思维方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汪榕培教授于1994年提出传神达意的典籍英译观,并以此作为中国典籍英译总的指导原则。本文以汪教授《饮酒》(其五)英译本为例,探讨汪教授是如何将此标准运用于其诗歌翻译的。  相似文献   

10.
与诗歌相比,陶渊明散文作品不多,但文风独特,不仅与当时主流文学风格迥异,而且在散文史、思想史上独树一帜。陶渊明没有写过纯粹的如先秦诸子散文般的说理文,其今存散文大略可分为说明文、记叙文和抒情文三类。其说明文主要是诗序、赋序,记叙文有《桃花源记》和两篇传记,抒情散文主要是疏作、祭文。  相似文献   

11.
在诗歌翻译上,汪榕培提出了"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并身体力行。将杨宪益、戴乃迭,Arthur Waley的《上邪》译文与汪榕培的《上邪》译文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传神达意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梁思华 《海外英语》2014,(20):151-152,175
典籍翻译家汪榕培教授在翻译实践中一直遵守其提出的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根据这一标准,汪教授翻译及出版了不少的优秀作品,并且得到了读者们的认可,同时也为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文章通过结合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来分析汪教授对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其一)的翻译,指出这一翻译策略的优点之处。  相似文献   

13.
童子雯  文炳 《英语广场》2023,(17):17-20
《北京折叠》是郝景芳创作的一部中短篇科幻小说,于2016年获得雨果奖。本文以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为指导,从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及操作规范三个层面出发,选取部分英译典例,以描述性的方法探讨其英译本。研究发现,在预备规范下,翻译文本的选择受到原作自身及译者背景的制约;在初始规范下,译者总体的翻译策略偏向于可接受性;在操作规范下,译者在选词及句法层面上灵活运用增译、减译等各类翻译技巧,但在人名英译上尚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4.
在互文性视域下,翻译不仅是文字层面的互文性转换,而且是意识形态层面的互文性融合。译者的翻译策略会受到其所处的两种互文性意识形态关系的影响,它们之间有抗衡,也有迎合。从互文性维度梳理了《道德经》在西方世界传播历程中不同时期的翻译特点,并分析意识形态对其翻译策略的操控,以期为《道德经》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颇受国外读者喜欢,其众多英译本中,罗慕士英译版尤为经典,书中刻画的每位人物性格都十分鲜明。在英译中,为了突出人物性格、更多地保留中国文化色彩以及有效地传递中国文化,译文语言的选择必须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典籍是各民族创造的文明和文化的精髓,典籍的翻译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国际间的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文化图式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英译为例来探讨中国典籍英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机器学习中的分类和聚类方法,对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三译本进行翻译风格考察,从特征集中筛选出20个显著特征,并结合语篇进行阐释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后的特征能够有效区分三译本的风格差异,分类器和k-means聚类分析能够实现的平均准确率均达到95%以上。在篇章层面,各译本均在词汇、符号上显示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在关键词特征方面,使用频次差异足以显示出译者的个人偏好。本研究以期对翻译风格创新对比研究提供一定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而汉语典籍英译一直是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以翻译目的论为依据,以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为例,解析汉语典籍英译的目的,进行以目的论为视角的汉语典籍英译方法初探。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是中医最重要的文献典籍之一。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基础术语,给典籍的翻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在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的翻译方法上,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分析现有的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英译本可以得出结论,译者在翻译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和文本时,应从翻译目的出发,明确潜在读者群,针对文本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袁梓 《海外英语》2023,(22):56-58
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载体,以“形散而神不散”为主要特点,蕴含着深厚的美学内涵。在散文英译时,译者须格外注意原文的整体结构与传达的情感及意境。文章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选择梁实秋散文《清华八年》为翻译实践,采用多种翻译方法与策略,力求重现原文的韵味与风采,同时借此论证翻译美学应用于散文翻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