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淮河流域非遗展示的空间正处于从传统博物馆向非遗文化市集变迁的过程之中,设计理念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型,展示设计由“阐释性展示+展演+活动”向叙事性展示转变。静态叙事空间、时间线性和缀合式团块叙事结构、全知性叙事视角在淮河非遗主题展示设计中仍然常见,而互动式叙事空间、沉浸式叙事空间、数字叙事空间、交互式叙事结构、第一人称视角和角色代入视角已成为趋势。当下的淮河流域非遗展示应在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上持续创新,打造故事驱动型展示的精品,这样才能更好地唤醒非遗蕴含的淮河文化记忆、传承淮河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直以来是很多创作者探究的领域,自然类纪录片尤甚。雅克·贝汉的“天地人”三部曲及《海洋》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文章以雅克·贝汉的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以情节取胜和以情感动人两个方面来探讨自然类纪录片独特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发展,微纪录片数量增长迅速,制作水平也得了长足的发展。微纪录片虽然微小,但是优秀的微纪录片创作要求更高,文章以微纪录片《乡村教师》为例,从题材、叙事理念、叙事技巧、主题呈现和制作等角度对其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4.
《莆田学院学报》2019,(3):68-73
比较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园林》《手艺》与日本NHK的《Japanology》《工匠达人》等系列片,寻找制作者对内容和叙事的表达差别,进而分析制作者话语意识的区别。通过比较可知两者跨文化传播纪录片叙事结构的差异:一是对于纵向代际传承的叙事表达方式不同;二是传统文化与现实的日常链接感的表述差异。NHK纪录片对于传统文化充满信心的叙事方式,使得其自身文化对外传播时更具渗透性,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6.
校园文化作为一所高水平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要素之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校园建设,是打造高校品牌文化、提升大学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保护和传承。就近几年福建省非遗进高校的传承新模式,非遗不单要进校园,更要扎根高校,从文化校园建设的角度出发,阐述地方高校如何在顶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传播方式等方面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区域非遗文化。  相似文献   

7.
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文化展示应该积极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手段。其中,电视纪录片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传播形式。它积极地运用各种叙事策略,将原汁原味的精英文化与原生态文化展示出来,通过丰富的视听效果充分地调动受众的积极性。时下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便堪称展现这种电视纪录片与文化展示关系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8.
9.
三集中国脱贫攻坚主题纪录片《家在青山绿水间——更好的日子》是东盟主流媒体首部关于中国“精准扶贫”政策的解析式纪录片,由广西广播电视台、老挝国家电视台、柬埔寨国家电视台和泰国国家电视台联合制作播出。作为中国脱贫攻坚主题纪录片成功出海的范例,《家在青山绿水间——更好的日子》在叙事策略上注重多元叙事,将脱贫先进事迹与人物作为线索贯穿全片,并通过中外叙述者的联合讲述,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生动实践及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望海南》以南方之南、孤悬海外、南天一柱、气冲斗牛、海纳百川、拥抱深蓝等六个部分开拓了对海南历史人文传统的介绍,以个人叙事来交织历史叙事、以悬念来结构历史叙事、以情境再现来展示历史叙事、以画面与镜头语言来铺垫历史叙事的方式来传递海南的历史,从回望海南历史、展望海南未来来塑造海南新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1.
作为NHK拍摄的系列纪录片《为什么贫穷》的最后一集,由中国纪录片导演陈为军拍摄的《出路》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出路》以读书致贫为基本主题,引发了观众对中国教育体制的反思。同时该片叙事策略的运用也独具匠心,营造了真实、客观的影像特征,具体表现在:平民视角、内外视角结合的叙事视角;长镜头、同期声和无配乐声音设计的叙事语言;客观视点、第三人称视点和创作者视点相结合的叙事视点。  相似文献   

12.
"学院式"传承非遗项目是指依托高校开展针对非遗项目的开发、研究、创新和运作的传承模式,是对非遗项目传承模式的创新,独具特色。文章以瓯塑瓯绣为个案,对"学院式"传承非遗项目的路径进行探究,得出四点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黑龙江省音乐类非遗为例,对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课程融合传承展开研究。首先对必要性进行分析,接着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总结,最后提出几点思考。黑龙江作为非遗大省,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利用,因此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课程融合传承应该在加强分层性课程内容设计、注重体验式方法增强课程融合实效、创新课程拓展机制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叙事并不是由编导者单方面完成的行为。纪录片叙事的参与者及其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复杂系统处于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之中,从而形成纪录片叙事特定的交互模式和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乡土性与实用性、集体性与公共性、稳定性与持久性、分散性与差异性、历史性与民间性、流变性与地方性的特征。在乡村非遗文化传播活动中,传承人、非遗形态、传承方式、乡村社会结构都存在着特殊性,它们决定了乡村非遗文化传播活动的乡土性规律。以皖西乡村的非遗资源为例,对非遗文化传播的特征、特殊性与主客体进行分析,旨在探索乡村非遗文化传播的内在逻辑,为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人口较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语境变迁是一个重要的认识视角。在人口较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其语境变迁也是很重要的。就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其内部显然存在一个相当复杂的机制,语境变迁直接影响着非遗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大势所趋,非遗译介迫在眉睫。为了解机器翻译非遗外宣文本存在的问题,本文选取中国日报双语新闻推送的“二十四节气”双语文本为研究对象,利用Google翻译得到机器译文,对比人工译本,发现机译在词法与句法层面存在文化负载词误译、漏译与赘译、词性不当、用词欠妥、单复数错误、习俗语误译、时态错译、语序不当、照应不足和逻辑错译等问题,旨在为非遗译介提供借鉴,推动非遗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娱乐性、教育性、文化性、运动性,将其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提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生长力,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区域内体育课程体系,传承“非遗”文化、创新多元教学方式,缩短“非遗”文化与学生的距离、提供充足的物力保障,确保“非遗”文化教育体系构建,从而实现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体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至今,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保护机制以及与此对应的非遗传承人名录机制。名录机制反映了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与选择,展示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思路,体现了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上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推动了我国非遗事业的规范化发展,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羌文化语境下的国家级非遗名录体系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短视频是非遗传播的新兴媒介,既是非遗保护的新兴措施,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兴领域。通过数据分析和质化探讨,发现非遗短视频传播存在以下困境:传播主体“官方力量”为主导,结构较为单一;传播内容宣介性居多,开发程度有待深入;传播流量较低,双重效益转化明显不足;传播态势具有应景性,缺乏日常性。究其原因,一是代表性传承人在非遗短视频传播中“缺位”,二是政府机构的非遗保护机制存在漏洞,三是非遗社群对非遗保护的协同力不足。以视频生产为中心,提出三个优化路径:以PGC引领短视频制作风尚,创作赋能品牌化;增强再生产的内外驱动力,市场赋能自动化;提升未来传承人的媒介素养,人才赋能根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