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书的境界     
品书要有境界,教书也当有境界。有境界,方能达到教书的思想与艺术的高度。教书的境界大约当从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发红烛之光。闻一多先生的名诗《红烛》中这样写道:“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教师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固然有一种奉献精神,但也包含着一种快乐。《论语》中记载,当叶公问子路孔子情况时,子路不对。孔子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功忘记了吃饭,快乐以致忘记了忧愁,不晓得老境会要到来。孔子喜爱古代文化,敏以求之。仕途不显后,就聚徒讲学,专门从事教育事业。晚年在鲁国一面授徒讲学,一面整理文化遗产,先后整理修订了《诗》、《书》、《易》、《礼》、《乐》、《春秋》。显而易见,孔子的乐在于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与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孔子云:“知  相似文献   

2.
一、展现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 ,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户。”电化教学把美的画面、美的声音、美的意境展现在学生面前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使学生充分欣赏、充分感受 ,切实体会到文字材料所构成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在讲授课文《红烛》时 ,通过运用录音和投影 ,学生们在闻一多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 ,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 ,为他那种献身祖国 ,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红烛 ,那赤诚的红色 ,那流泪的镜头 ,还有红烛那“不问收获 ,但问耕耘”的无私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3.
《红烛》作为序诗,收录在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开篇,以其独特细腻的语言魅力向读者传达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以“红烛啊!”为“反复式”语段的应用中,潜藏着作者对生命的反复追问和思索,在不同诗歌小节中呈现出他对生死的深层体悟。  相似文献   

4.
一九二六年,闻一多在《晨报诗镐》上发表了《诗的格律》,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闻一多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这三种“美”作了努力的探求,被人们称为“格律诗派”。不过,如果认为闻一多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是格律性强,这是不全面的、不确切的。闻一多留下的诗集有《红烛》和《死水》,《红烛》的一百多首诗符合闻一  相似文献   

5.
统编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课新诗专题,选入了闻一多的《红烛》。开篇第一节提及作为“物”的红烛与“诗人”形象的关联: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卓越贡献的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个阶段。作为诗人,他留下了两株诗苑的琼花:《红烛》(1923)和《死水》(1928)。他的诗,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对黑暗社会的诅咒,如《荒村》;有对劳动人民苦难道通的同情,如《飞毛腿》;有对青春和爱情的汇歌,如《青春》、《红豆》;有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赞颂,如《雪》、《秋色》等。但始终振动干闻一多诗中的主旋律,则是高尚诚挚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朱自清极赞闻一多“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红烛》集中的爱国诗…  相似文献   

7.
<正>《红烛》在我国新诗发展历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处在“诗体大解放”的时代洪流中,闻一多用自己独特的抒情方式,在我国传统诗学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方诗学,使两者在创作中和谐统一。四位教师都关注到了《红烛》的特殊性,着力于讨论诗人如何创新性继承、创造性发展我国古代的诗歌传统。  相似文献   

8.
编后记     
编完这一期稿子,时值深秋,窗外败叶纷飞,天气阴晦。我忽然想起闻一多先生在《红烛》中写的“只知耕耘,不问收获”,其实耕耘者自有劳作后的欣慰,我在品赏来自全国各地小作者的习作时,深有这种感受。实在说,我比较喜欢写实的,因而对那些脚踏实地抒写校园生活的作品特别青睐。学生的生活圈子正在逐渐扩大,但他们周围仍大多是虚拟世界,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仍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的第一部诗歌集《红烛》,全部内容意蕴凝结而成“红烛”精神,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和时代特色,以自由体式抒写闻一多浪漫主义的情怀,艺术上最大的特征:想象奇特,感情丰富,章节和谐,辞采华美,意象鲜明,正体现了闻一多早期的诗歌艺术观,即具备“幻象,感情,音节,绘藻”这四种诗歌原素,特别是诗歌意象的营造和抒情方式的选择,表现了闻一多当时的化情感特征和个性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0.
赵燕翼同志没见过闻一多先生,但读过他的诗集《红烛》、《死水》,珍藏了闻一多先生的木刻头像。他受闻一多先生影响拿起刀笔走上文艺和革命的道路。他一直把闻一多尊为“心中的老师”,写了一篇文章登在《群言》上。我也从未见过茅盾先生,但我有《茅盾文集》乃至《全集》,其中的很多作品我曾反复研读过。更为难得的是,在我还是学生时,以及后来当了教师,茅公曾数次复函赐教,并为我荐发作品,直到他逝世前几年还帮我审定  相似文献   

11.
<正>【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后汉书·张衡列传》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红烛》以上材料对青年的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是一个学者兼诗人。作为诗人、《红烛》、《死水》已为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确立了显著的地位;作为学者,闻一多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以治《诗经》而言,闻一多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研究方法。 治“诗”,有汉以降,注家蜂起。但多不免由文字而语义而章句递加式的阐释,歌者的主体意识,诗涵蕴的意境,读者与歌者思想的对接与审美感受的融通却全然看不到,琐细的注解肢解了歌者完整的构意,读者所需的对诗的内在领悟也就难以“圆满”的实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的名字是和学者、诗人联系在一起的,他的《红烛》和《死水》曾蜚声文坛,拨动一代人的心弦。而把闻一多的名字和“手工业者”联系在一起,其中的奥秘恐怕就鲜为人知了.闻一多出身于湖北浠水的“世家望族,书香门第”,自幼即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后来还对篆刻艺术发生了兴趣.1927年初,他在上海赋  相似文献   

14.
《天问》问“天”部分,阐释者首推闻一多氏《天问释天》,囊括殆尽之矣。而《天问》问“人”(神话,传说、历史)部分,问题特多,诠释者虽夥,但时至今日,犹不能通读。问“人”部分于夏史尤详。在问罢启事后,即问羿事:  相似文献   

15.
<正>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俘,誓死不降,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据说,他的子孙改姓为“闻”,隐居湖北浠水,耕读传家。六百多年后,这个家族又诞生了一位宁死不屈,用自己的生命鼓舞中国人抗争黑暗、报效国家的英雄,他就是闻一多(1899—1946),终年亦四十七岁。“多变”的人生谈起闻一多,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七子之歌》,是《红烛》,是《死水》,是《最后一次讲演》,和他演讲结束即被国民党暗杀的悲剧。然而,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蜡烛,曾经是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骚客吟咏的对象。如:“日暮汉家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其中享誉千载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了。它们或寓情思.或寄怀抱,客观的物象由于融入了各自的主观感情,自然形成了境界的高下之分。 本文笔者谈的是,曾经“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诗人”闻一多先生的一首现代格律诗──《红烛》。它是闻一多的第一本诗集《红烛》的序诗。这本诗集编入了他从“五四运动到留美初期的部分作品,于1923年…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的《红烛》、《死水》、《真我集》等三部诗作意蕴丰富,其整体可以勾勒为一座“红与黑”的诗歌殿堂,这是诗人与其诗歌的精神轮廓。诗人的心灵历史及心理特征在诗中显现了美育为上的救世情怀,其诗作具有“纯形”的诗美特征和沉郁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8.
在孕育一代诗人、学者的山灵水秀之地,在诞生“最后一次演讲”英雄的鱼米之乡,迎着朝阳,沐着雨露,千万株新苗托起一支红烛在春风中向上、向前。闻一多中学红烛文学社以“弘扬一多精神,为家乡培养新才”为宗旨,在学校领导及全体语文老师的关怀指导下,经过一届又一届学生的辛勤耕作,如今已绿苗茁壮,红花灿烂。红烛文学社在1989年经我校语文教师唐维林初创,当时只是手抄、刻写油印资料而已。并由于高考的压力,一度中断。1995年随着教育改革形势发展,我校一批中青年教师在探索语文教学创新的过程中,重新点燃“红烛”,并创办了《红烛》期刊。至今…  相似文献   

19.
1925年7月4日,闻一多先生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组诗社子之歌》,它并未收入《红烛》和机水》两种代表诗集。今天重读这首并不闻名但却同样凝聚着诗人炽热深沉爱国情感的作品,别有一种激动。杜子之歌》由七首小诗,分别以“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为题,诗人沉痛地把当时被侵占的七地比喻为祖国母亲七个“受虐于异类”的儿子。诗中流淌着诗人特有的红烛式的炽热而悲壮的内在激情。七首极富感染力的诗篇中,《澳门》为第一章:“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胜?-…··/我离…  相似文献   

20.
“捧得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是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也是对教师光辉形象的真实写照;诗人闻一多的《红烛颂》,更是将教师的精神品质与红烛执着、奉献的特性紧密相连,让世人由此联想到教师这份职业的崇高和伟大.而从事着这一职业的每一分子.郜是最值得我们善待和尊敬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