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语文标准(实验稿)》中对学生的写作是这样要求的:能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学生写作的激情与主题思想创新源于其对生活的积累与感受。学生的写作兴趣则是开启写作激情与灵感的钥匙。  相似文献   

2.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写作是这样要求的:“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生活、人生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与原大纲“表达真情实感”相比较,无疑要求学生注入更多的生活激情,绽放思维的火花,大胆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与感受。一、还原生活本色,大胆抒写生活感受时代在飞速地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达到了空前的进步,幸福与满足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但是正如最灿烂的阳光也难以照射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一样,我们那精彩无限的世界还有许多不和谐的声音,尽管它并非主流,然而也并不能抹杀它的存在。有一个学生以“靠”为话题,…  相似文献   

3.
应试教育造成了现在的高中生与社会生活脱节,感受不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使得他们的作文"幼稚病"很严重。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回归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点燃学生写作的激情,让作文能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农村中学条件相对简陋,课外读物较少,学生受学习环境的影响,知识面窄,不善表达,导致作文大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能够让人顺畅地读完全篇的是少之又少,要想找到一两篇句通意顺、情感丰富、表达生动的文章,那更是难上加难,字里行间极难看出学生写作的冲动和激情。如何使学生能够热爱写作,能够语言流畅地表达出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5.
何海琴 《语文天地》2012,(10):39-40
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培养学生"写作情结",扬起学生写作的风帆,让学生勤于写作,爱上作文,无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蒋可菡 《生活教育》2014,(23):119-121
正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以激发情感和抒发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创设一定的写作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融入感受生活、体验自主创作,让作文回归生活,成为学生生命体验的激情表达。一、鼓励学生体验真实的生活1.每日一记,积累素材。作文,是学生描写生活的过程,五彩缤纷的生活是作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学生对生活体验得越深,描绘的生活就越精彩。  相似文献   

7.
害怕写作是当下多数学生的心态,原因是学生没材料可写,也不知道怎么写.这种情况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生活缺乏关注和感受;二是学生即使对不少事物有感受,但没想到要写下来,过后就淡忘了,觉得没有什么需要表达的.课标要求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其实光是懂得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培养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强烈意识.开展"心灵写作"就是要借助写作活动唤醒学生潜意识中的表达需求,形成写作动机.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写作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节作文训练课,教学目标定位于:在用心、用情、个性化地感受生活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运用"选取真实形象,融入个性情感"的方法,表达瞬间感受.针对学生写作中容易陷入的误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进行写作训练.  相似文献   

10.
一、前期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要写好作文,要学会“用心感受生活”.本次作文的学习重点就是使学生养成思考生活的意识,能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用心观察周围的社会生活. 2.以我笔写我心,感情真挈,阐明对生活的感受与认识. 教学难点: 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思考. 二、教学目标 1.提高对用心感受生活的认识,养成用心感受生活的习惯. 2.用心观察生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对于老师来说,要树立作文是学生的作文、作文是学生的生活、作文是学生的价值观的思想。让学生更有效地写作文,关键是构建崭新的作文教学体系。1.构建生活化的学生作文模式。学生在写作过程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对写作有抗拒心理,每逢写作总是冥思苦想,无所适从,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语言也味同嚼蜡,毫无生趣.  相似文献   

13.
一、感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要想让学生写出新鲜的文章,就要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就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地投入生活.“如布置教室、设计黑板报、组织班队活动、编辑手抄报、参加文体表演、语数竞赛、参观科技展、公园花展等等,让学生思维、动手、观察、发言、自由活动.当学生在一起创作并感受到充满激情的学校生活时,生活也馈赠给他们写作的素材和灵感.……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写作源于生活的活水”,写作教学不仅要鼓励学生为文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个性的张扬,生命的呼吸。因为“个性是人类幸福的首要因素”。现代文明发展表明,社会的活力和发展与社会保有的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的实施,使一向被视为老大难的作文教学有了很大改观.教师们在作文教学中努力按照"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新课程要求,引导学生将写作与生活相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和情感体验,力求有童真、有个性地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做到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16.
崔益林 《教学随笔》2015,(Z1):48-52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再一次明确地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可见,生活成了学生成功写作的不二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关注生活,作为教者,必须充分利用每一次的作文训练机会,对学生进行一次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教育。知识来源于生活,创造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似乎是流传千古的  相似文献   

17.
戚辉 《语文天地》2013,(12):60-6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而当前的学生写作无视现实生活,背离了写作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孟存芳 《文教资料》2013,(17):51-52
现在初中生一写作文就无话可说,这与他们缺少生活体验有关。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尝试,一个星期都没有布置语文家庭作业,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没有语文作业的感受,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再矫揉造作,而是信手拈来。要想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就必须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多体验生活。体验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有了丰富的体验,有了激情,才会有表达的欲望,才能一吐为快。写作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深刻体验过才能更好地表达。  相似文献   

19.
张常清 《教师》2012,(27):62-62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那么,究竟该如何让习作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在生活中体验、感悟用眼睛观察事物的表面,用“心”去体验,则能捕捉到自己内心的情感反应。这种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培养和练就。所以,我们应该把学生的目光引领到生活中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趣,让他们的心灵在生活中自由地徜徉、尽情地放飞。这样,他们才能从生活中汲取到鲜活的血液,书写出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写作能力则是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因为真正的写作是一项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它不允许复制,故文学作品的写作又称“创作”。新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谁对写作的要求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二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里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创意表达就是强调写作要有个性,即个性化地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